教學大綱 Syllabus

請先選擇授課教師 Select Teacher
106 1 PE115 01035 GRCU026 205017001 T1557

遠距教學方式 Distance learning

※此項為因應Covid-19而調查,實際授課方式請依校方政策及教師公告為主
This is an investigation in response to Covid-19.
The actual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based on school policies and teacher announcements. ※
待規劃...to be planned...

課程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開課學年Year106
開課學期Semester1
科目名稱Course科技與社會(人文與科技) Technology and Society(Humanity and Technology)
科目代碼Course NoPE115
任課班級Class體育系一
學分數Credits2.0
必/選修Required / Eective必修 required subject
授課地點Classroom1502
教師聯絡資料Contact teachers 連結 Link
(因應個資法,僅提供系所網站查詢所公開資料)
(By Personal Information Act, only the public information on the department website is provided)
往年課綱Previous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課程能力 Course Ability

106 1 PE115 GRCU026 205017001

課程符合指標 Course Indicators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

(一) 人類社會變遷的歷程 (二)瞭解二種文化的義涵:人文與科技 (三)論證的模式 (四)觀察人文與科技的互動現象 1.資訊傳播科技社會議題  2.營建製造科技社會議題  3.動力能源科技社會議題  4.生物科技社會議題  (五)探索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一) 瞭解社會變遷的歷程。 (二) 瞭解二種文化的義涵:人文與科技。 (三) 觀察人文與科技的衝突現象。 (四) 探索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五) 培養樂於終生學習、與時俱進的社會價值觀。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6學年度第1學期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中文)科技與社會(人文與科技)    教師:郭隆興

              (英文)Technology and Society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ies)

E-mail:admi@nknucc.nknu.edu.tw    Office:和平校區行政大樓8樓通識教育中心

非同步教室:http://learn.nknu.edu.tw/learnloop/              TEL: 0910367787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學分   總學分數: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小時

相關科目:自然科學概論、科技史、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未來學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一、教學目標:

(一) 瞭解社會變遷的歷程。

(二) 瞭解二種文化的義涵:人文與科技。

(三) 觀察人文與科技的衝突現象。

(四) 探索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五) 培養樂於終生學習、與時俱進的社會價值觀。

 

二、課程核心能力及其配分:

核心能力

基本能力

通識教育能力

通識教育中心

1

中文能力

2

英文能力

3

資訊能力

4

批判思考與民主力

5

終身學習與創新力

6

人文關懷與道德力

7

宏觀全球溝通能力

科技與社會

(人文與科技)   

5

5

10

35

20

10

15

 

 

三、教材內容:

(一) 人類社會變遷的歷程

(二)瞭解二種文化的義涵:人文與科技

(三)論證的模式

(四)觀察人文與科技的互動現象

1.資訊傳播科技社會議題

2.營建製造科技社會議題

3.動力能源科技社會議題

4.生物科技社會議題

(五)探索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四、實施方法:

講述與研讀、小組討論與實作、線上討論、作業展示。

1.請先於106/9/14前向http://learn.nknu.edu.tw/learnloop/ ,詳細填寫中文姓名、使用者英文帳號(自設)、電子郵件後,按[新建帳號],即可收到第一封密碼E-mail。

2.使用第一封密碼E-mail,即可進入「Workspace」,從中找到本班科目按「申請加入」。

3.進入後,再到「My resources」修改個人資料設定(密碼),並上傳個人照片圖檔(按「瀏覽」上傳;不可以用中文檔名)。

4.八個分組觀察作業&口頭報告(每一議題有二組。先跟班長登記可優先選擇)--人數、組長、名單、議題:每組5人,請班長於106/9/25前上傳至http://learn.nknu.edu.tw/learnloop/

五、評量方式:平時參與課堂及非同步討論及發表情形,作業、期中考(上述共50%),期末考(50%)。

  1. 分組觀察作業:(2016-2017台灣「人文與科技」衝突之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請自訂題目] ),並於106/11/20前上傳至http://learn.nknu.edu.tw/learnloop/,並於106/11/28(29)上課時附帶繳交書面作業一份(班長依組別順序收齊)(每位同學於106/12/13前最少針對別組文章發表討論2篇以上,作者群需於106/12/22前需篇篇回應。)
  2. 參與非同步討論及發表情形。
  3. 第12週起,開始進行指定議題分組報告(需提前製作ppt)與教室討論、網路討論。
  4. 第10週期中考週、第18週期末考週。
  5. 加分要項:全勤認真聽課、課堂3次主動回答正確、3次以上主動有效提問、

分組及learnloop積極參與討論

    6.上課請勿遲到早退&睡覺,有事請假,上課發言請舉手。

 

六、教學進度

 週別

   教   學   內  容

週別

     教   學   內   容

 1

課程介紹

 10

期中考週

 2

人類文化系統& 社會變遷

 11

動力能源、生物科技社會議題

 3

人類文化系統& 社會變遷

 12

分組作業發表與討論

 4

人類文化系統& 社會變遷

 13

分組作業發表與討論

 5

人類文化系統& 社會變遷

 14

分組作業發表與討論

 6

二種文化:人文與科技

 15

分組作業發表與討論

 7

二種文化:人文與科技

 16

分組作業發表與討論

 8

二種文化:人文與科技

 17

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9

資訊傳播、營建製造科技

 18

期末考

 

七、作業內容:(以A4 size, 14號字體書寫,作業一請附照相圖片說明自己拍攝者尤佳)

壹、請註記資料出處(若由報章、雜誌、網路…取材,請掃描一份A4 size隨文檢附)

貳、文章結構

一、緒論: 請指出本作業的科技主題對個人及所處社會的意義

  二、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

 

 

 

 

 

 

 

 

 

 

 

 

三、人文與科技衝突之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

四、人文與科技的調適溝通之道

           五、省思與結論

      六、附錄:小組分工、各次小組討論過程記錄(日期、地點、討論重點、討論意見、決議、執行情形)

      七、提出「人文與科技的衝突面與溝通面」之相關擴充討論提綱4則

 

七、主要讀本與參考書目

  1. 科技部(104)。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04年至107年)。台北:科技部。
  2. 科技部(2013,12). 科技與人文對話

https://www.most.gov.tw/hssnq/ebook10/index.html

  1. 科技部(2016,8). 科技與人文對話(二)

https://www.most.gov.tw/hssnq/ebook23/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9)。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00年至103年)。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 國家實驗研究院(101)。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101年版)。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   http://yearbook.stpi.org.tw/html/2012.htm
  3. 國家實驗研究院(95-102)。國家實驗研究院年報。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http://www.narlabs.org.tw/openinfo/annual_news/annual_news_search.php
  4. 通識教育中心編(民106)。人文與科技教材講義。
  5. 周肇基(民97)。科學、技術與社會。台北:全華。
  6. 沈清松(民92)。科技與文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7. 徐武軍(民96)。人文科技與生活。台北:五南。
  8. 宋慧娟(民95)。人類與自然科學。台北:五南。
  9. 沈致遠程(民93)。科學是美麗的。台北:商周。
  10. 李國偉譯(S. Weinberg著)(民92)。科學迎戰文化敵手。台北:天下文化。
  11. 漢寶德等(民95)。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美術。
  12. 尹萍譯(J. Naisbitt , N. N. & D. P. 著)(民88)。高科技.高思惟。台北:時報文化。
  13.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民88)。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民93)。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15. 夏鑄九等譯(M. Castells著)(民87)。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
  16. 張建邦、林志鴻(民85)。未來學。台北:書華出版公司。
  17. 郭隆興(民82)。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談人的本質與開展。教育文粹,22,14-20。.
  18. 葉至誠(民86)。蛻變的社會。台北:洪葉文化。
  19. 顧淑馨譯(J. S. Brown & P. Duguid著)(民90)。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出版社。
  20. Bauer, M. W., Gaskell, G. , Durant, J., Bauer, M.W.,  & Gaskell, G.( 2002). Biotechnology :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ontrovers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Chowdhury, D. (2006) . In Our Own Image: Humanity's Quest for Divinity via Technology. AuthorHouse.
  22. Ciriaco M. A. (2002). The Humanities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3. 第十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105年11月3、4日召開。http://2016technology.tw/index.aspx 
  24. 雜誌:數位時代、天下、科學人、資訊社會學研究、哲學與文化…….

    網站: 泛科學 http://pansci.asia/ 

科學人http://sa.ylib.com/

              科學月刊http://www.scimonth.com.tw/

科學發展月刊http://ap0922.most.gov.tw/sd/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簡訊網http://stn.most.gov.tw/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生物科技面面觀 http://biotech.nstm.gov.tw/home.asp

國網中心 知識大講堂  http://knowledge.colife.org.tw/

科技大觀園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Home.htm

科技新報http://technews.tw/

TED http://www.ted.com/

The Wolfram Alpha Team http://www.wolframalpha.com

 

八、指定議題閱讀報告(分組)與討論

請從下列「指定議題」蒐集相關閱讀資料,進行分組研討,並於106/11/13前將相關文章上傳Learnloop 以供傳閱;並於報告當日從指定議題的閱讀資料中提出「人文與科技的衝突面與溝通面」之討論提綱4則,以供報告完畢後同學討論。

資訊傳播科技社會議題:

「政治人物網路發聲」、「機器學習」、「Wikipedia網路版百科全書」、「Apple pay」、「影音直播,人人都可當現場主播」、「電子書引爆數位閱讀新革命」、「大數據」「雲端運算」、「個資法三讀通過企業加碼資安預算」、「手機病毒」……

營建製造科技社會議題:

杜拜塔(哈利法塔)、兩棲屋、蘇花高、節能建築、高速鐵路、智慧型建築、高雄捷運……

動力能源科技社會議題:

生質能源、核能議題、磁浮列車、回收業者、綠色能源、太陽能板……

生物科技社會議題

生技產業、基因工程與基因治療、複製人的法律問題、生物晶片、生物農藥

生物武器、基因食品……



教學方式(%) Teaching Strategies

  •  講授  40%
  •  報告  40%
  •  討論  40%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平時考  30%
  •  期中考  20%
  •  期未考  50%

主要書目及參考書目 References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不法影印※
※Please abide by IPR, do not copy legally※
  • 主要書目 Text book1:
    書名 book:通識教育中心編(民106)。人文與科技教材講義。 
  • 參考書目 Reference book1:
    書名 book:科技部(104)。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04年至107年)。台北: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