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教學強調「教育社會學」的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及基本理論或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評論,以協助大學部修習者或師資教育之學生,建構其對社會與文化結構、教育制度與組織、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及當前或新興的重要教育或社會問題等之基本認知與判斷力,俾奠定教育專業基本素養,同時具備學用合一之競爭條件。茲將主要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理論、代表人物、及關注課題概述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5】教育實際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選2項主題報告與研討)
[單元 6】教育社會學的進階探究議題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知識組型、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關注的課題、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二)能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解釋或批判及反思教育或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鍊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涵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現象或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與行動。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政令宣導]※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 *不抄襲剽竊違反學術倫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綱要(網路簡版)
[本暫訂版經師生首次上課討論後修訂為正式版]
科目代號:PE302
科目名稱:(中文)教育社會學 □必修 V選修 授課教師:莊勝義副教授
(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2 學分 下學期 學分
總學分數: 2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 2 小時
先修科目: 備註:(T:43,44 S:1502)
所需教學設備:投影機、錄放影機
(教師E-mail帳號僅供教學與研究相關聯繫事務使用)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知識組型、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關注的課題、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二)能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解釋或批判及反思教育或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鍊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涵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現象或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與行動。
二、課程核心能力及配分參考
核心能力
|
基本能力
|
通識教育
能力
|
教育專業
能力
|
職涯融合能力
|
融合發展
能力
|
學院核心能力
|
系所專門能力
|
總
百
分
比
|
系所課程
|
中文能力
|
英文能力
|
資訊能力
|
批判思考與民主力
|
終身學習與創新力
|
人文關懷與道德力
|
宏觀全球溝通能力
|
教育學理基礎
|
教學專業能力
|
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
學校輔導知能
|
團隊合作能力
|
人際關係能力
|
逆境克服能力
|
職場倫理能力
|
創新思考能力
|
國際化能力
|
終身學習能力
|
教育專業能力
|
專業證照能力
|
科際整合能力
|
社會服務能力
|
國際參與能力
|
具備教育學理基礎
|
具備教學專業能力
|
具備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
具備教育心理與學校輔導知能
|
具備教育研究能力
|
具備社會關懷與教育實踐能力
|
|
教育社會學
|
|
|
|
|
|
|
|
10
|
10
|
10
|
10
|
5
|
5
|
|
|
|
|
|
|
5
|
5
|
|
|
10
|
10
|
10
|
|
|
10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教學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教學強調「教育社會學」的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及基本理論或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評論,以協助大學部修習者或師資教育之學生,建構其對社會與文化結構、教育制度與組織、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及當前或新興的重要教育或社會問題等之基本認知與判斷力,俾奠定教育專業基本素養,同時具備學用合一之競爭條件。茲將主要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單元 0】課程介紹與導論 (09/14)
※教學、作業、與評量方式 ※分組與報告主題分配
1.教育社會學是什麼?不是什麼?[教師檢定考試命題參考範圍]
2.為什麼/如何修習本課程?
3.修習「教育社會學」可能/應該有什麼收穫?
【譚光鼎(2010);黃德祥 等譯(2007);張建成等(2002);謝維和(2002);陳奎憙(2001);林生傳(2000);吳康寧(1998)】
[教師檢定教育社會學題目類型:教育社會學理論,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流動與社會整合,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教育機會均等,學校文化,教師專業,課程與教學社會學等等,但配分比重不同。歷年考古題及解答請上線閱覽! https://tqa.ntue.edu.tw/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網站]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理論、代表人物、及關注課題概述 (09/21~09/28)
(一)規範的、敘述的、批判-解釋的、行動-策略的、論述-實踐的取向 (09/21)
(二)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分類、基本主張、代表人物、關注的課題 (09/21)
(三)結構、制度、與行動的分析層次與應用實踐 (09/28)
【本單元主題暫定,將視修課學生實際先備條件與理解程度,再行調整。譚光鼎(2010)第二章;沈姍姍(2005);謝卓君(2005);林生傳(2002);張建成等(2002);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李錦旭、張建成(1999);湯梅英(1999);翁福元(1999);沈姍姍(1999);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楊瑩(1994);李錦旭(1991);Wexler(1987);Halsey et al (Eds.)(1997)第一章;Barton (Ed.)(2007)第一章以及各篇(part)首編者的簡介部份; 教學數位平台SYC ppt檔】
[網路版略]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10/05~10/18)
(一)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控制 (10/05)
【陳奎憙(2013[1980]);譚光鼎(2010)第3~4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2章;王麗雲(2005);謝維和(2002)第6章;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
※問題與討論:
04.何謂社會化?個人社會化的途徑為何、其過程需要那些條件?並請舉實例說明學校教育與社會化的關係。
05.「社會控制」的意義為何?有哪些類型?請舉例說明之並申述其與教育的關係。
(二)教育與社會階層化(或社會分化) (10/12)
【譚光鼎(2010)第6章;林郡雯 校譯(2007)第5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3章;黃毅志(2005、1999);謝維和(2002)第12章;林生傳(2000)】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社會結構中的教育制度與社會變遷 (10/19)
【譚光鼎(2010)第5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13章;戴曉霞(2005);謝高橋(2004);謝維和(2002)第9章;林清江(1987 [1981])】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林郡雯 校譯(2007);黃德祥 等譯(2007);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謝高橋(2004);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謝維和(2002);黃毅志(1999);吳康寧(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陳奎憙 主編(1998);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陳奎憙(1991 [1990]);林生傳(2000)、(1990 [1981]);林清江(1987 [1981]);Archer (1984);Althusser (197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特別留意其應用的理論與方法及主要發現)
※進階研讀:針對批判教育/學、後結構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等,進行詳細的研討。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10/26~11/09)
(一)班級教室的社會關係 (10/26)
【陳奎憙(2013[1980])第10、11章;吳康寧 等著(2005);謝維和(2002)第7章;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師的專業地位與專業社會化 (11/02)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7章;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5);姜添輝(2001);饒見維(1996);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學校組織與文化 (11/09)
【陳奎憙(2013[1980])第8、9、12章;黃鴻文(2011)﹔譚光鼎(2010)第8~9章;張慶勳(2006);蔡榮貴(2005);林義男、王文科(1998);】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林生傳(2000)、(1990 [1981]);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 饒見維(1996); 陳奎憙(1991 [1990]);王國隆等譯(1989);李錦旭譯(1987);林清江 (1987 [198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11/16~11/30)
(一)課程社會學 (11/16)
【陳奎憙(2013[1980])第14章;黃鴻文(2016)﹔譚光鼎(2010)第12章;林郡雯 校譯(2007)第6章;姜添輝(2005);丘愛鈴 等譯(2004);陳伯璋(2001a);Musgrave(199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學社會學 (11/23)
【譚光鼎(2010)第11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方德隆(2005);吳康寧 等(2005)第5、6章;Broadfoot(199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教師社會學 (11/30)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郭丁熒(2005);李錦旭譯(1987);Spencer(1997)】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譚光鼎(2010)第10~12章;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丘愛鈴 等譯(2004);李錦旭譯(1987)】
※進階閱讀:針對「教育政策社會學分析」與「知識社會學」的原典論著進行研讀與討論。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5】教育實際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選2項主題報告與研討) (12/07~12/14)
1.教育鬆綁與市場秩序 2.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優先區、肯定行動)3.多元社會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4.青少年文化與公民教育 5.性別平等教育的社會學意義 6.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 7.升學制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8.教師知識的社會學分析 9. 教學評量的社會學分析 10.台灣當前的國家認同與教育改革 11.「弱勢者教育」的社會分析 12.運動競技與體育的社會學分析…
【譚光鼎(2010);吳天泰 主編(2008);張盈堃 主編(2008);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編著(2008);林郡雯 校譯(2007)第8章;翁福元(2007);陳麗珠(2007);黃純敏 主譯(2006);游美惠(2005);黃毅志、陳怡靖(2005);張建成(2004);楊巧玲 (2004);蕭昭君、陳巨擘 譯(2003);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2);陳伯璋(2003);陳伯璋(2001a);陳伯璋(2001b);林生傳(2000);張建成 主編(2000);紀惠英(1998);莊勝義(1998、2000、2001a、2003、2007);翟本瑞(2000)第4、11、12篇;周珮儀(1997);林本炫主編(1997);薛曉華(1996)、(2001);朱敬一、戴華(1996);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等(1996); 饒見維(1996);楊瑩(1994);陳奎憙(1991 [1990]);Apple (2001)】(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公民、情意、科技、人權、與鄉土教育,以及課程與教學、學校行政、師生關係、族群關係、性/別議題、語言政策、宗教信仰、與生態環境等)
【單元 6】教育社會學的進階探究議題 (12/21~2018/01/03)
(一)教育社會學的雙B-Bourdieu 與Bernstein 主要論點簡介 12/21
1. Bernstein的符碼與教育論述【王瑞賢(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頁259-287;王瑞賢(2002、2006)】
2. Bourdieu的資本理論與教育論述【許宏儒(2005、2006);陳珊華(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 頁367-394】
(二)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人類處境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12/28
【「多元文化與教育正義」課題,請參考授課教師提供ppt檔;莊勝義(1998、2004、2007a、2009、2011);另配合本單元各主題,另參閱張建成、陳枝烈、黃純敏、劉美慧、譚光鼎等人的專著或文章以及多元文化與教育之相關文獻】
(三)教育社會學的本土化及未來之展望 2018/01/04
【陳奎憙(2013[1980])第15章;譚光鼎(2010)第13章;王瑞賢等譯(2008);宋佩芬、陳麗華(2008);李康、李猛 譯(2007);Ball(2004);卯靜儒、張建成(2005);林生傳(2002);張茂桂(2002);張建成(2002);張建成等(2002);葉啟政(2001);阮新邦、朱偉志 主編(2001);李錦旭、張建成(1999);吳康寧(1998);張建成 主編(2000);莊勝義(2001b);楊深坑(1997);翟本瑞(2000);《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有關文章】(進階研讀:本土化、全球化、以及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與後馬克思主義等有關議題)
----------------期末考------------------ (2018.01.11)
四、實施方法:
(一)講授:教學內容之單元(0)、(1)、與(6)以教師主講為主,輔以討論。
(二)口頭報告:教學內容之單元(2)、(3)、(4)各主題,以及第(5)單元選2議題,以分組口頭引言報告後進行議題討論,各分組依進度於課前二至三週擬定報告綱要,經授課教師建議、補充與確認,並提供書面摘要與討論問題,教師於分組報告後,提出修正、補充或進一步研討之建議;各組口頭報告,需提供書面參考資料3~6頁,報告時間以一小時為限。非輪到報告組同學,則必須課前研讀該單元主題所提供的參考資料,並摘要主題重點與閱讀心得,俾於課堂積極參與討論。
(三)分組討論:各教學單元主題介紹(或報告)後,修課者須依據事先研讀資料之摘要或心得,針對講授或報告主題,提出問題或回應;分組討論後,修課者針對教師補充或回應之內容,再修正或充實其學習檔案。
(四)期中作業(如各單元問題與討論[網路版教學綱要不提供]):每週針對題目,蒐集相關資料(每題以A4紙2頁打字稿)回答[作業繳交方式師生共同決定]。
(五)影片欣賞與評析:觀賞影片後各組提交評析報告一篇(A4紙打字稿3至5千字,授課教師得視教室視聽設備與進度需要,決定是否進行本項活動)
五、評量方式:
(一)平時考評(30%):含課前準備、重點摘要與心得(A4打字稿1頁)(15%)、出席並參與研討情形(15%)。
(二)期中考評(30%):含書面作業(期中作業採開卷式之論文式測驗題)(15%)【團體成績10%、個人成績5%】、口頭報告(期初選擇題目,詳細研擬報告大綱,蒐集相關資料,與授課教師討論後,彙整成簡要報告完整檔,課前上傳教學數位平台。)(15%)【團體成績5%、個人成績10%】
(三)期末考評(40%):閉卷之選擇、簡答、及申論題。
六、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相關期刊論文或漏列資料將於課堂中補充)
(一)主要讀本:(依出版年代排序)
譚光鼎 (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林郡雯 校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Kathleen Bennett deMarrais & Margaret D. LeCompte 原著)。臺北市:學富。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二)參考書目:[網路版略,修課者可自教學數位平臺取得完整版教學綱要及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