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請先選擇授課教師 Select Teacher
106 1 PE302 06027 GRCU217 205017001 T2640

遠距教學方式 Distance learning

※此項為因應Covid-19而調查,實際授課方式請依校方政策及教師公告為主
This is an investigation in response to Covid-19.
The actual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based on school policies and teacher announcements. ※
待規劃...to be planned...

課程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開課學年Year106
開課學期Semester1
科目名稱Course教育社會學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科目代碼Course NoPE302
任課班級Class體育系三
學分數Credits2.0
必/選修Required / Eective
授課地點Classroom1502
教師聯絡資料Contact teachers 連結 Link
(因應個資法,僅提供系所網站查詢所公開資料)
(By Personal Information Act, only the public information on the department website is provided)
往年課綱Previous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課程能力 Course Ability

106 1 PE302 GRCU217 205017001

課程符合指標 Course Indicators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教學強調「教育社會學」的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及基本理論或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評論,以協助大學部修習者或師資教育之學生,建構其對社會與文化結構、教育制度與組織、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及當前或新興的重要教育或社會問題等之基本認知與判斷力,俾奠定教育專業基本素養,同時具備學用合一之競爭條件。茲將主要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理論、代表人物、及關注課題概述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5】教育實際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選2項主題報告與研討) [單元 6】教育社會學的進階探究議題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知識組型、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關注的課題、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二)能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解釋或批判及反思教育或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鍊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涵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現象或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與行動。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政令宣導]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 *抄襲剽竊違反學術倫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綱要(網路簡版)

[本暫訂版經師生首次上課討論後修訂為正式版]

科目代號:PE302

科目名稱:(中文)教育社會學     □必修  V選修   授課教師:莊勝義副教授

         (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

任課班級

體育三(1502教室)

辦公地點

教育學系(1210研究室)

連繫電話

07-7172930轉2169

 t2640@nknucc.nknu.edu.tw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2 學分 下學期 學分

總學分數: 2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小時

先修科目:   備註:(T:43,44  S:1502)

所需教學設備:投影機、錄放影機

 

 

 

(教師E-mail帳號僅供教學與研究相關聯繫事務使用)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知識組型、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關注的課題、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二)能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解釋或批判及反思教育或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鍊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涵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現象或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與行動。

 

二、課程核心能力及配分參考

核心能力

基本能力

通識教育

能力

 

教育專業

能力

職涯融合能力

融合發展

能力

學院核心能力

系所專門能力

系所課程

中文能力

英文能力

資訊能力

批判思考與民主力

終身學習與創新力

人文關懷與道德力

宏觀全球溝通能力

教育學理基礎

教學專業能力

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學校輔導知能

團隊合作能力

人際關係能力

逆境克服能力

職場倫理能力

創新思考能力

國際化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

教育專業能力

專業證照能力

科際整合能力

社會服務能力

國際參與能力

具備教育學理基礎

具備教學專業能力

具備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具備教育心理與學校輔導知能

具備教育研究能力

具備社會關懷與教育實踐能力

 

教育社會學


 

 

 

 

 

 

 

10

10

10

10

5

5

 

 

 

 

 

 

5

5

 

 

10

10

10

 

 

10

100

                                                                                     

 

 

、教學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教學強調「教育社會學」的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及基本理論或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評論,以協助大學部修習者或師資教育之學生,建構其對社會與文化結構、教育制度與組織、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及當前或新興的重要教育或社會問題等之基本認知與判斷力,俾奠定教育專業基本素養,同時具備學用合一之競爭條件。茲將主要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單元 0】課程介紹與導論                                  (09/14)

※教學、作業、與評量方式 ※分組與報告主題分配

1.教育社會學是什麼?不是什麼?[教師檢定考試命題參考範圍]

2.為什麼/如何修習本課程?

3.修習「教育社會學」可能/應該有什麼收穫?

【譚光鼎(2010);黃德祥 等譯(2007);張建成等(2002);謝維和(2002);陳奎(2001);林生傳(2000);吳康寧(1998)】

  • 問題與討論:
  • [網路版略]

[教師檢定教育社會學題目類型:教育社會學理論,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流動與社會整合,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教育機會均等,學校文化,教師專業,課程與教學社會學等等,但配分比重不同。歷年考古題及解答請上線閱覽! https://tqa.ntue.edu.tw/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網站]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理論代表人物、及關注課題概述 (09/21~09/28)

(一)規範的、敘述的、批判-解釋的、行動-策略的、論述-實踐的取向  (09/21)

(二)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分類、基本主張、代表人物、關注的課題      (09/21)

(三)結構、制度、與行動的分析層次與應用實踐                    (09/28)

本單元主題暫定,將視修課學生實際先備條件與理解程度,再行調整。譚光鼎(2010)第二章;沈姍姍(2005);謝卓君(2005);林生傳(2002)張建成等(2002);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李錦旭、張建成(1999);湯梅英(1999);翁福元(1999);沈姍姍(1999);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楊瑩(1994);李錦旭(1991);Wexler(1987);Halsey et al (Eds.)(1997)第一章;Barton (Ed.)(2007)第一章以及各篇(part)首編者的簡介部份; 教學數位平台SYC ppt檔

  •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10/05~10/18)

(一)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控制                                   (10/05)

陳奎憙(2013[1980])譚光鼎(2010)第3~4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2章;王麗雲(2005);謝維和(2002)第6章;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

※問題與討論:

04.何謂社會化?個人社會化的途徑為何、其過程需要那些條件?並請舉實例說明學校教育與社會化的關係。

05.「社會控制」的意義為何?有哪些類型?請舉例說明之並申述其與教育的關係。

(二)教育與社會階層化(或社會分化)                             (10/12)

譚光鼎(2010)第6章;林郡雯 校譯(2007)第5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3章;黃毅志(2005、1999);謝維和(2002)第12章;林生傳(2000)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社會結構中的教育制度與社會變遷                             (10/19)

譚光鼎(2010)第5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13章;戴曉霞(2005);謝高橋(2004);謝維和(2002)第9章;林清江(1987 [1981])】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林郡雯 校譯(2007);黃德祥 等譯(2007);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謝高橋(2004);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謝維和(2002);黃毅志(1999);吳康寧(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陳奎憙 主編(1998);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陳奎憙(1991 [1990])林生傳(2000)、(1990 [1981]);林清江(1987 [1981]);Archer (1984);Althusser  (197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特別留意其應用的理論與方法及主要發現)

※進階研讀:針對批判教育/學、後結構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等,進行詳細的研討。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10/26~11/09)

(一)班級教室的社會關係                                          (10/26)

陳奎憙(2013[1980])第10、11章;吳康寧 等著(2005);謝維和(2002)第7章;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師的專業地位與專業社會化                                 (11/02)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7章;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5)姜添輝(2001)饒見維(1996);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學校組織與文化                                             (11/09)

陳奎憙(2013[1980])第8、9、12章;黃鴻文(2011)﹔譚光鼎(2010)第8~9章;張慶勳(2006);蔡榮貴(2005);林義男、王文科(1998)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林生傳(2000)、(1990 [1981]);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 饒見維(1996); 陳奎憙(1991 [1990]);王國隆等譯(1989);李錦旭譯(1987);林清江 (1987 [198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11/16~11/30)

(一)課程社會學                                                     (11/16)

陳奎憙(2013[1980])第14章;黃鴻文(2016)﹔譚光鼎(2010)第12章;林郡雯 校譯(2007)第6章;姜添輝(2005);丘愛鈴 等譯(2004);陳伯璋(2001a);Musgrave(199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學社會學                                                       (11/23)

譚光鼎(2010)第11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方德隆(2005);吳康寧 等(2005)第5、6章;Broadfoot(199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教師社會學                                                   (11/30)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郭丁熒(2005);李錦旭譯(1987);Spencer(1997)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譚光鼎(2010)第10~12章;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丘愛鈴 等譯(2004);李錦旭譯(1987)

※進階閱讀:針對「教育政策社會學分析」與「知識社會學」的原典論著進行研讀與討論。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5】教育實際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選2項主題報告與研討) (12/07~12/14)

                                                 

1.教育鬆綁與市場秩序 2.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優先區、肯定行動)3.多元社會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4.青少年文化與公民教育 5.性別平等教育的社會學意義 6.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 7.升學制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8.教師知識的社會學分析 9. 教學評量的社會學分析 10.台灣當前的國家認同與教育改革 11.「弱勢者教育」的社會分析 12.運動競技與體育的社會學分析…

【譚光鼎(2010);吳天泰 主編(2008);張盈堃 主編(2008);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編著(2008);林郡雯 校譯(2007)第8章;翁福元(2007);陳麗珠(2007);黃純敏 主譯(2006);游美惠(2005);黃毅志、陳怡靖(2005);張建成(2004);楊巧玲 (2004);蕭昭君、陳巨擘 譯(2003);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2);陳伯璋(2003);陳伯璋(2001a);陳伯璋(2001b);林生傳(2000);張建成 主編(2000);紀惠英(1998);莊勝義(1998、2000、2001a、2003、2007);翟本瑞(2000)第4、11、12篇;周珮儀(1997);林本炫主編(1997);薛曉華(1996)、(2001);朱敬一、戴華(1996);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等(1996); 饒見維(1996);楊瑩(1994);陳奎憙(1991 [1990]);Apple (2001)】(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公民、情意、科技、人權、與鄉土教育,以及課程與教學、學校行政、師生關係、族群關係、性/別議題、語言政策、宗教信仰、與生態環境等)

 

【單元 6】教育社會學的進階探究議題    12/21~2018/01/03)

(一)教育社會學的雙B-Bourdieu Bernstein 主要論點簡介         12/21

1. Bernstein的符碼與教育論述【王瑞賢(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頁259-287;王瑞賢(2002、2006)】

2. Bourdieu的資本理論與教育論述【許宏儒(2005、2006);陳珊華(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 頁367-394】

(二)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人類處境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12/28 

【「多元文化與教育正義」課題,請參考授課教師提供ppt;莊勝義(199820042007a20092011);另配合本單元各主題,另參閱張建成、陳枝烈、黃純敏、劉美慧、譚光鼎等人的專著或文章以及多元文化與教育之相關文獻】

(三)教育社會學的本土化及未來之展望                         2018/01/04

陳奎憙(2013[1980])第15章;譚光鼎(2010)第13章;王瑞賢等譯(2008);宋佩芬、陳麗華(2008);李康、李猛 譯(2007);Ball(2004);卯靜儒、張建成(2005);林生傳(2002);張茂桂(2002);張建成(2002);張建成等(2002);葉啟政(2001);阮新邦、朱偉志 主編(2001);李錦旭、張建成(1999);吳康寧(1998);張建成 主編(2000);莊勝義(2001b);楊深坑(1997);翟本瑞(2000);《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有關文章】(進階研讀:本土化、全球化、以及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與後馬克思主義等有關議題)

 

----------------期末考------------------ (2018.01.11)

 

、實施方法:    

(一)講授:教學內容之單元(0)、(1)、與(6)以教師主講為主,輔以討論。

(二)口頭報告:教學內容之單元(2)(3)、(4)各主題,以及第(5)單元選2議題,以分組口頭引言報告後進行議題討論,各分組依進度於課前二至三週擬定報告綱要,經授課教師建議、補充與確認,並提供書面摘要與討論問題,教師於分組報告後,提出修正、補充或進一步研討之建議;各組口頭報告,需提供書面參考資料3~6頁,報告時間以一小時為限非輪到報告組同學,則必須課前研讀該單元主題所提供的參考資料,並摘要主題重點與閱讀心得,俾於課堂積極參與討論。

(三)分組討論:各教學單元主題介紹(或報告)後,修課者須依據事先研讀資料之摘要或心得,針對講授或報告主題,提出問題或回應;分組討論後,修課者針對教師補充或回應之內容,再修正或充實其學習檔案。

(四)期中作業(如各單元問題與討論[網路版教學綱要不提供]):每週針對題目,蒐集相關資料(每題以A4紙2頁打字稿)回答[作業繳交方式師生共同決定]。

(五)影片欣賞與評析:觀賞影片後各組提交評析報告一篇(A4紙打字稿3至5千字,授課教師得視教室視聽設備與進度需要,決定是否進行本項活動)

 

五、評量方式:

(一)平時考評(30%):課前準備、重點摘要與心得(A4打字稿1頁)(15%)、出席並參與研討情形(15%)。

(二)期中考評(30%):書面作業(期中作業採開卷式之論文式測驗題)(15%)【團體成績10%、個人成績5%】、口頭報告(期初選擇題目,詳細研擬報告大綱,蒐集相關資料,與授課教師討論後,彙整成簡要報告完整檔,課前上傳教學數位平台。)15%)【團體成績5%、個人成績10%】

(三)期末考評(40%):閉卷之選擇簡答及申論題

 

六、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相關期刊論文或漏列資料將於課堂中補充)

(一)主要讀本:(依出版年代排序)

譚光鼎 (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林郡雯 校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Kathleen Bennett deMarrais & Margaret D. LeCompte 原著)。臺北市:學富。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二)參考書目:[網路版略,修課者可自教學數位平臺取得完整版教學綱要及練習題]

 



教學方式(%) Teaching Strategies

  •  講授  0%
  •  報告  0%
  •  討論  0%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平時考  0%
  •  期中考  0%
  •  期未考  0%

主要書目及參考書目 References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不法影印※
※Please abide by IPR, do not copy leg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