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請先選擇授課教師 Select Teacher
106 1 ED303 06027 EDUC303 205011001 T2640

遠距教學方式 Distance learning

※此項為因應Covid-19而調查,實際授課方式請依校方政策及教師公告為主
This is an investigation in response to Covid-19.
The actual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based on school policies and teacher announcements. ※
待規劃...to be planned...

課程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開課學年Year106
開課學期Semester1
科目名稱Course教育社會學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科目代碼Course NoED303
任課班級Class教育系三
學分數Credits3.0
必/選修Required / Eective必修 required subject
授課地點Classroom1502
教師聯絡資料Contact teachers 連結 Link
(因應個資法,僅提供系所網站查詢所公開資料)
(By Personal Information Act, only the public information on the department website is provided)
往年課綱Previous syllabus
105-1該系所日/夜相關課綱 the department's day/night related syllabus

課程能力 Course Ability

106 1 ED303 EDUC303 205011001

課程符合指標 Course Indicators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概述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單元 5】當代社會理論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單元 6】當代教育社會學探究的重要課題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以及關注的課題。 (二)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或解釋教育及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煉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培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綱要(網路版)

 

科目代號:ED303科目名稱:(中文)教育社會學 V必修 授課教師:莊勝義副教授

                         (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3學分

任課班級

教育三(1502教室)

辦公地點

教育學系(1210研究室)

連繫電話

07-7172930轉2169

t2640@nknucc.nknu.edu.tw

總學分數: 3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3 小時

先修科目: 備註:(T:46,47,48 S:1502)

所需教學設備:投影機、錄放影機

 

(教師E-mail帳號僅供教學與研究相關聯繫事務使用)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取向與方法、詮釋觀點、以及關注的課題。

(二)運用教育社會學的知識或概念工具,有步驟且系統地探討、分析或解釋教育及社會文化現象,以揭露社會真相,洞察教育問題,精煉教學策略,提昇教育品質。

(三)培養從多重理論或觀點,針對所關心的教育與社會問題,加以檢視或研究的態度及興趣,進而蓄積獻身社會改革、文化創新及教育事業之志向。

 

二、課程核心能力及配分參考

 

核心能力

基本能力

通識教育

能力

 

教育專業

能力

職涯融合能力

融合發展

能力

學院核心能力

系所專門能力

系所課程

中文能力

英文能力

資訊能力

批判思考與民主力

終身學習與創新力

人文關懷與道德力

宏觀全球溝通能力

教育學理基礎

教學專業能力

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學校輔導知能

團隊合作能力

人際關係能力

逆境克服能力

職場倫理能力

創新思考能力

國際化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

教育專業能力

專業證照能力

科際整合能力

社會服務能力

國際參與能力

具備教育學理基礎

具備教學專業能力

具備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知能

具備教育心理與學校輔導知能

具備教育研究能力

具備社會關懷與教育實踐能力

 

教育社會學


 

 

 

 

 

 

 

10

10

10

10

5

5

 

 

 

 

 

 

5

5

 

 

10

10

10

 

 

10

100

 

                                                                                       

、教材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強調「教育社會學」的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及基本理論或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評論,以協助修習者建構其對社會與文化結構、教育制度與組織、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及當前重要教育或社會問題等之基本認知與判斷力,俾具備通過教師檢定與教師甄試之知能,並奠定教育專業基本素養。期中考範圍強調基礎概念與議題之理解與應用,以及少部份原典研讀,期末考範圍則強調理論基礎、研究取向,以及論述觀點之解析、詮釋與批判。】

【單元 0-1】課程介紹與導論                            (09/14)

※教學、作業、與評量方式 ※分組與報告主題分配

()教育社會學是什麼?不是什麼?

()為什麼/如何修習本課程?

()修習「教育社會學」可能/應該有什麼收穫?

()教育社會學有哪些基本學說與觀點?

授課教師提供ppt(詳見數位平台);譚光鼎(2010);黃德祥 等譯(2007);張建成等(2002);謝維和(2002);陳奎憙(2001、2013);林生傳(2000;吳康寧(1998);Saha, L. J. (1997) [pp. 106-11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概述:              09/14~09/21

()規範的、敘述的、批判-解釋的、行動-策略的、論述-實踐的取向

()新教育社會學的起落與影響 [Wexler1987]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

()從當代社會與教育的關係概覽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課題

授課教師提供ppt(詳見數位平台);沈姍姍(2005;謝卓君(2005);林生傳(2002張建成等(2002);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李錦旭、張建成(1999;湯梅英(1999);翁福元(1999);沈姍姍(1999);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楊瑩(1994);李錦旭(1991);Wexler1987);Halsey et al (Eds.)(1997)第一章;Barton (Ed.)(2007)第一章以及各篇(part)首編者的簡介部份;Ball (Ed.) (2004);Brooks et al(Eds.) (2015)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2】教育與社會結構                     (09/28~10/12)

(一)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控制                                   (09/28)

【陳奎憙(2013[1980])第三章;納雪沙 譯(2012);譚光鼎(2010)第3~4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2章;王麗雲(2005);謝維和(2002)第6章;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育與社會階層化(及教育公平性                        (10/05)

黃毅志(2011、2005、1999)譚光鼎(2010)第6章;馬信行(2008);林郡雯 校譯(2007)第5章;黃德祥 等譯(2007)第3章;王麗雲、甄曉蘭(2007);董子毅、王麗雲(2007);謝維和(2002)第12章;林生傳(2000);莊勝義(1998、200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社會結構中的教育制度與社會變遷                         (10/12)

[本單元除了探究教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的關係,同時關注社會變遷對教育制度與組織的影響,特別著重在台灣近百年成為現代國家的工業化、自由化、民主化、科際化、多元化、國際化與本土化諸經驗裡,教育與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的關聯,以及面對全球化、數位化、多元文化、國家正常化、與人口結構的變化等等局勢,教育制度與政策環境的可能因應方略。]

譚光鼎(2010)第5章張建成 主譯(2010)李錦旭(2010)宋佩芬、張韡曦(2010);董秀蘭(2008);沈姍姍(2007);黃德祥 等譯(2007)第13章;楊深坑(2005);戴曉霞(2005);薛承泰(2005)謝高橋(2004);黃興燦(2003)王如哲(2002)尤其第8章;謝維和(2002)第9章;林清江(1987 [1981]);】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黃毅志(2011);譚光鼎(2010);林郡雯 校譯(2007);黃德祥 等譯(2007);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謝高橋(2004);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謝維和(2002);吳康寧(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陳奎憙 主編(1998);黃樹仁、劉雅靈合譯(1996[1982]陳奎憙(1991 [1990])林生傳(2000)、(1990 [1981]);林清江(1987 [1981]);Archer (1984);Althusser  (197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特別留意其應運的理論與方法及主要發現)

 

【單元 3】教育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10/19-11/02)

(一)班級教室的社會關係                                      (10/19)

【Parsons(1959);吳康寧 等著(2005);謝維和(2002)第7章;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師的專業地位與專業社會化                              (10/26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7章;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5)饒見維(1996);李錦旭譯(1987);Shulman(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學校組織與文化                                          (11/02)

【黃鴻文(2011);譚光鼎(2010)第8~9章;張慶勳(2006);蔡榮貴(2005);林義男、王文科(1998)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林彩岫、黃嘉莉、楊洲松、陳延興(2017);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林生傳(2000)、(1990 [1981]);吳康寧(1998);陳奎憙 主編(1998)林義男、王文科(1998) 饒見維(1996); 陳奎憙(1991 [1990]);王國隆等譯(1989);李錦旭譯(1987);林清江 (1987 [1981])】

※(進一步參考資料:有關特定主題之研究報告)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4】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11/09~11/23)

(一)課程社會學                                            (11/09)

【黃鴻文(2016);譚光鼎(2010)第12章;歐用生(2006、2010);林郡雯 校譯(2007)第6章;卯靜儒(2004、2008);姜添輝(2005);丘愛鈴 等譯(2004);陳伯璋(2001a);Musgrave(1997);Young (2008);Apple (2004)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二)教學社會學                                          (11/16)

譚光鼎(2010)第11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方德隆(2005);吳康寧 等(2005)第5、6章;Broadfoot(1997)﹔Pollard (2004)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三)教師社會學                                          (11/23)

譚光鼎(2010)第10章;國立編譯館 主譯/薛曉華 譯(2007)第6、7章;郭丁熒(2005);符碧真(1999);李錦旭譯(1987);Spencer(1997)

【本單元主要參考書:譚光鼎(2010)第10~12章;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吳康寧 等著(2005);丘愛鈴 等譯(2004);李錦旭譯(1987)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5】當代社會理論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11/23~12/07)

()教育社會學的雙B-Bourdieu Bernstein 主要論點簡介    11/23

1. Bernstein的符碼與教育論述【王瑞賢(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頁259-287;王瑞賢(2002、2006);】

 

(This academic giant passed away on Sept.24, 2000)

 

 

2. Bourdieu的資本理論與教育論述【許宏儒(2005、2006);陳珊華(2006) 收錄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 頁367-394】

 

 

 

這位出自法國巴黎高等師範的學術巨人(August 1930 – 23 January 2002),對教育社會學與教育政策的可能影響,值得細細探究!

 

 

 

()批判教育學的探究議題與教師之教育實踐                   (11/30)

【李錦旭與王慧蘭 主編(2006宋文里(2006);方永泉譯(2006);王慧蘭(2006);張盈堃 等(2005)第三章;方永泉譯(2003)第2、4章,李奉儒(2003);黃聿芝(2008);張盈堃等譯(2004)第7、8章;蕭昭君、陳巨擘 譯(2003);另參閱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謝維和(2002);周珮儀(1999

()後現代處境與教育社會學                                 (12/07

Kumar, Krishan (1997) [pp. 96-112]蘇峰山(2002);高宣揚(2002);譚光鼎、王麗雲 主編 (2006)。

  • 本單元各主題,請對照參考相關中(漢)文著作(尤其實徵研究的期刊文章)。
  • 進階研讀有關女性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結構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等之教育論述。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單元 6】當代教育社會學探究的重要課題 (12/14-2018/01/05)

()教育與國家權力                                     12/14

張建成 主譯(2010) 2Dale, Roger (1997) [273-282];黃庭康(2002) [1-33];另參閱相關文獻,進階閱讀Ball (2013)第4章pp. 119-153】

()全球化趨勢與教育革新                              12/21

張建成 主譯(2010) 3章;譚光鼎(2010)13章;宋佩芬、陳麗華(2008);Ozga & Lingard (2007) pp. 65-83; Green (2006)

()教育政策的社會學探究                               12/28

【翁福元(2007);Ball, S. J. (2007) in Lingard & Ozga (Eds.) pp.36-47

進階閱讀Ball (2012) 16

()多元文化與教育正義                                (2018/1/04)

【授課教師提供ppt;莊勝義(199820042007a20092011)

【配合本單元各主題,另參閱張建成、陳枝烈、黃純敏、劉美慧、譚光鼎等人的專著或文章以及多元文化與教育之相關文獻】

※問題與討論:

[網路版略]

 

--------------期末考---------------(2018.01.11)

 

[可融入單元主題的教育實際問題社會學研究(參考主題如下:)]

 

  1. 教育鬆綁與市場秩序 2.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優先區、肯定行動)3.多元社會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4.青少年文化與公民教育 5.性別平等教育的社會學意義 6.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 7.升學制度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8.教師知識的社會學分析 9. 教學評量的社會學分析 10.台灣當前的國家認同與教育改革 11.「教育弱勢者」(弱勢者教育)的社會分析 12.「災區」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

【黃鴻文(2011);譚光鼎(2010);吳天泰 主編(2008);張盈堃 主編(2008);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編著(2008);林郡雯 校譯(2007)第8章;翁福元(2007);陳麗珠(2007);黃純敏 主譯(2006);游美惠(2005);黃毅志、陳怡靖(2005);張建成(2004);楊巧玲 (2004);蕭昭君、陳巨擘 譯(2003);姜添輝(2002);張建成(2002);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02);陳伯璋(2003);陳伯璋(2001a);陳伯璋(2001b);林生傳(2000);張建成 主編(2000);紀惠英(1998);莊勝義(1998、2000、2001a、2003、2007);翟本瑞(2000)第4、11、12篇;周珮儀(1997);林本炫主編(1997);薛曉華(1996)、(2001);朱敬一、戴華(1996);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等(1996); 饒見維(1996);楊瑩(1994);陳奎憙(1991 [1990]);Apple (2001)】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公民、情意、科技、人權、與鄉土教育,以及課程與教學、學校行政、師生關係、族群關係、性/別議題、語言政策、宗教信仰、與生態環境等)

 

 

、實施方法:

(一)講授:教學內容之單元(0)、(1)、(6)之四,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討論。

(二)口頭報告:教學內容之單元(2)、(3)、(4)、(5)(6)之(一)、(二)、(三)等15主題,以分組口頭報告進行,各分組依進度於課前二至三週擬定報告綱要,經授課教師建議、補充與確認,並提供書面摘要與討論問題,教師於分組報告後,提出修正、補充或進一步研討之建議;各組口頭報告,需提供書面參考資料5~6頁,報告時間以一小時為限非輪到報告組同學,則必須課前研讀該單元主題所提供的參考資料,並摘要主題重點與閱讀心得,俾於課堂積極參與討論。

 (三)分組討論:各教學單元主題介紹後,修課者須依據事先研讀資料之摘要或心得,針對講授或報告主題,提出問題或回應;分組討論後,修課者針對教師補充或回應之內容,再修正或充實其學習檔案(學習檔案於期末繳交供教師評量參考核分後發回)

(四)期中作業(如各單元問題與討論[網路版教學綱要不提供]):針對題目,蒐集相關資料(每題以A4紙2頁打字稿)回答。

(五)影片欣賞與評析:觀賞影片後各組提交評析報告一篇(A4紙打字稿6頁5000字以下,授課教師得視教室視聽設備與進度需要,決定是否進行本項活動)

 

五、評量方式:

(一)平時考評(30%):課前準備、重點摘要與心得(A4打字稿1頁)(15%)、出席並參與研討情形(15%)。

(二)期中考評(40%):書面作業(期中作業採開卷式之論文式測驗題)(20%)【團體成績10%、個人成績10%】、口頭報告(期初選擇題目,詳細研擬報告大綱,蒐集相關資料,與授課教師討論後上傳數位平台,並彙整成簡要書面報告,課前發給師生。)(20%)【團體成績10%、個人成績10%】

(三)期末考評(30%):閉卷之論文式測驗題(為主)及選擇題(模擬教檢題型)。

 

、主要讀本及參考書目(相關期刊論文或漏列資料於課堂中補充)

(一)主要讀本:(依出版年代排序)

譚光鼎 (2011)。教育社會學(修訂初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建成 主譯(2010)。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Carlos Alberto Torres 原著)。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郡雯 校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Kathleen Bennett deMarrais & Margaret D. LeCompte 原著)。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錦旭、王慧蘭 主編(2006)。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臺北市:心理。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方永泉 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aulo Freire原著)。臺北市:巨流。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Brooks, R., McCormack, M., Bhopal, K. (Eds.) (2015[2013]).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Saha, Lawrence J. (Ed.)(1997).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xford & New York: Pergamon.

Halsey, A. H., Lauder, H., Brown, P.,Wells, A. S.(Eds.) (1997).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參考書目:[請再蒐集實徵研究文獻充實之] [網路版略,修課者可從教學數位平台取得完整版教學綱要及練習題]

 



教學方式(%) Teaching Strategies

  •  講授  0%
  •  報告  0%
  •  討論  0%

成績評量方式(%) Grading Policy

  •  平時考  0%
  •  期中考  0%
  •  期未考  0%

主要書目及參考書目 References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不法影印※
※Please abide by IPR, do not copy leg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