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構

{tab 宗旨目標}

  本校通識教育的首要宗旨乃在於避免「人」淪為「物化」或「工具化」,喚醒大學生「主體性」,回歸「人」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文化一周」最近針對大學生打工情況進行調查,總計向臺大、師大、政大、輔大、東吳、銘傳、淡江、文化、世新共九所北區大學發出一千二百份問卷,回收一千零二十九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占百分之三十七點七,女生占百分之六十二點三。竟有百分之五點二的大學生想要從事援交,因為錢賺得最多,而也有五分之一的大學生說,打工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享受,是為提高物質生活品質。該調查結論指出,金錢至上似乎已成現在大學生的價值觀!


   面對大學生熱衷打工的現象,甚至為了滿足高消費的生活,不惜淪入出賣靈肉的援交工作,似乎代表大學教育發展的危機,也代表大學生價值觀的沈淪。目前國內的教育體制,由於擴充過速,品質參差不齊,似乎並無能力培養大學生自我的反省能力和自覺能力,這樣的教育環境只會使大學生無法在人格與思想上獨立,容易隨波逐流或人云亦云。事實上,社會所以重視大學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大學生代表社會的理想,是社會向上提升的主要力量,也是社會良心的寫照。一旦大學生喪失以上的崇高特質,自然也就無法贏得社會的尊敬與看重。然而現今的大學生越來越世俗化,部分大學生所表現的的價值取向,和一般社會大眾所期待的有相當大的落差,令人十分憂心。


   深入探討,為數不少的大學生想要從事援交,其主要動機,乃在想一夕致富,抱持既使出賣靈肉也在所不惜的心態。形成這種物化價值觀的主要因素,可能與國內媒體開放後,大傳媒體大肆擴張,在惡性競爭之下,其所報導的品質也日益迎合大眾的感官和口味,其中對特種行業,如援交過程的描述十分露骨,以曖昧的態度混淆其中的是非對錯,其大肆報導的結果,自然易使心性不夠堅定的大學生迷失自我,誤認出賣自己身體,以自己原始本錢賺錢沒有甚麼不對,反而誤以為受到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視與肯定,是使自己一夕致富,最好的辦法。


   換言之,當前媒體不斷呈現這種強調「向錢看」的新聞資訊,似乎只要敢「下海」,可以什麼都不在乎,如此使得自己被嚴重的物化,自己不是一個具有感覺、情緒及思想的獨特「個體」,而是可任人品評選擇甚至可交易的「物體」。這樣的價值觀,使大學生迷失沈淪其中,不知保護自己和尊重自己。另外,大學生從事援交,除媒體的影響之外,往往也因好奇、同儕壓力,再加上物質的誘惑,認為出賣身體打工和出賣勞力一樣,都是打工的一種方式,但酬勞豐厚,賺得輕鬆自在。明顯表明為了金錢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


   眾所週知,大學教育主要在訓練大學生批判反省的能力,對於世俗物化的價值觀,要有道德勇氣持以質疑、批判和反省的角度對待。論者指出:唯有具備批判反省的能力時,一個人才有充分的自信。無論在何種環境,都能居於主控,不受世俗價值擺佈,活得尊嚴自在。面對國內大學生價值的沈淪,社會各界不可等閒視之,必須嚴肅面對,最好能從加強國內大學的通識教育著手。


   本校通識教育的宗旨主要在避免大學生淪為「物化」或「工具化」,喚醒大學生「主體性」,回歸「人」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本校通識教育的目標有二:一是一種「全人教育」;一是先做「人」,然後再做「專業人」。

{tab 定位功能}

  本校通識教育的定位功能,簡言之,其潛在使命主要在於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批判創意的能力。首先有關問題解決能力,係發展學生搜尋資訊、研析資訊,同時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有效排除障礙解決問題;其次有關批判創意的能力,則指教導學生具有相對性獨立思考能力,以論證思考培養其對事物現象客觀批判的能力。不隨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再則鼓勵學生發展創意思考的能力,顛覆舊有僵化思維,勇於將自己創新意見表達出來,這更是本校通識教育所欲達成之功能所在。

{tab 發展主軸}

  通識教育以全人發展為主軸,所謂「全人」就是除了專業之外,還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價值觀,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並使每位學生在人與己、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環境的全方位關係中,皆能保持和諧均衡的關係,體驗人生的真、善與美。

{tab 核心價值}

  本校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主要秉持本校校訓:誠、敬、宏、遠。所謂「誠」,是指人與己的關係而言,一個人面對自己都必須是誠實的,不雜絲毫的虛妄。每做一件事,都要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意願,不要欺騙自己,如此才會安心,才會快樂,這就是所謂的「盡心」。凡事問心無愧,的生命才會有一種真正的安寧悅樂。


   所謂「敬」指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而言,也就是「自重敬人」,對待別人一定要有體諒的心,以禮敬的態度對之。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包容,這才是可貴的情誼。基本上人際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要靠「體諒」來維繫,體諒之道,要能為對方設想,要能彼此互換立場;體諒不只是消極的不計較,更要積極的施與歡喜,給予尊重。能夠有「人我一如」的想法,就是「敬」。進一步言之,對人要懂得「感恩」。


   「宏」是指人與事的關係。人生在世,最主要的就是能為社會奉獻付出,這樣生命才有意義。一個人所做的事,其本質都會涉及人我關係,構成一個廣大複雜的關係網。要在這整體的網絡中,才能看出我們所做的這一事,對全體有益還是有害,其貢獻是大還是小。然後才能調整自己的作法,並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所謂專業的尊嚴,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事實上,從高雄師大的核心價值而論,原來「專業人」的養成,必賴通識教育來肯定,由此可知「氣度恢宏」,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另外,「宏」也是指對事要「盡力」。尤其是在今日,教師地位普遍被社會流俗所淺視的時候,我們全校同學尤其應該有這種寬宏的識量,以自許為一堅強的中流砥柱。


   至於「遠」則是指人與物關係而言,廣義來說物可以說是人所處的環境或時代而言。對於環境,現代人一定要高瞻遠矚,也可以說眼界要高遠。因為人類所處的地球只有一個,對大自然的資源要知道愛惜,環境更應具備永續發展的觀念,不要任意浪費糟蹋或污染破壞,如果眼界粗淺短視,不要多久地球資源就會消耗殆盡,人類也就難逃被滅絕的厄運,同時遠也要求我們能找到自我在整個民族乃至人類的文化歷史大流中的位置而言。進一步,遠有任重致遠,不畏艱危的堅強,有承先啟後、綿延無盡的韌性,也有適應時代,日新又新的活潑,總之,「遠」即指對物(環境)要懂得「珍惜」。


  本校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簡言之,對己要盡心(誠)、對人要感恩(敬)、對事要盡力(宏)、對物要珍惜(遠)。

{tab 課程本質}

  本校將通識教育視為一種大學教育的紮根工作,其內涵必須能掌握時代的脈動性,同時以培養現代青年的全人教育為目的。


   從通識教育本質來說,通識教育具有四個主要的特性。一是時代性;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潮流。二是多元性;通識教育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授課內容多元化,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三是應用性;通識教育最主要的在協助學生發展並建構其知識體系,並以「學以致用」為取向,建立學生現代公民應具備有的條件與價值觀。四是理想性;通識教育必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回歸「人」本身的價值與意義,避免淪為「物化」或「工具化」,促使學生先成為「人」,然後才成為一位「專業人」的理想。

{tab 課程發展}

  至於本校課程發展,乃基於通識教育係以全人發展為主軸,所謂「全人」就是除了專業之外,還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價值觀,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並使每位學生在人與己、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的全方位關係中,皆能保持和諧均衡的關係,體驗人生的真、善與美。因此,本校課程發展分成四大領域,一是人與己的「融通化」課程領域,二是人與人的「生活化」領域,三是人與事的「實用化」領域,以及人與物的「博雅化」領域。

 {tab 課程設計}

  高雄師大通識課程的設計,係以未來學生生涯發展的角度來規劃設計,但以全人教育為重心,展望未來學生在人與己關係應以「適性化」為發展方向,達成自我實現為目標,所以在課程設計上著重「人文素養」的課程。人與人的關係方面,則為因應全球化趨勢的來臨,教導學生在速變不穩定與高風險的社會中,應有更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同時要能以體諒同理的心與他人溝通相處,同時如此才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因此在人與人關係中,主要提供生活適應、培養解決問題與生活能力的促進為主。人與事的關係,則在生活中將當前主流的民主法治的價值深植在學生心中,這將成為學生處事最重要的規範和原則,因此這方面的課程也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建立法治觀念為主。至於人與物方面,面對自然與科技的矛盾與衝突,培養學生以人性化的角度,回歸自然永續的終極關懷來看待一日千里的現代科技,使科技發展不傷害大自然環境與人性的光明發展。

{tab 課程架構}

  有關高雄師大通識課程的架構,乃基於前述發展主軸的人與己、人與人、人與事與人與物(環境)的關係網絡中加以思考,我們主張今天的大學生要成為明天一位有為有守的現代公民,必須能在人與己關係中,瞭解本土認同的意義,如此才能愛鄉也能愛國;其次在人與人的關係互動中,要能以服務奉獻的理念,促進人與人的包容與瞭解,並與社會服務為己志,養成服務與奉獻社會的習慣,如此才能經營一個豐盈充實的人生;在人與事的關係中,因應全球化的來臨,除要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觀念,重視團隊合作與精神的同時,也要遵循團體乃至社會的規範,同時應自許自己是世界公民;講求人權的伸張,更要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最後人與物(環境)的關係而言,則如同前述,必須培養學生宏觀視野,能從自然生態與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科技發展,雖然強調創新,也必須能在不傷害環境甚至愛護環境之下達到傳統「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課程架構清楚勾勒出本校通識教育的企圖心,這些包括:課程目標、核心價值、基本能力、多元智慧、學習領域與課程設計等。其中多元智慧最值得注意,因為將學生應具備的學學習成果,有一個可評量的客觀標準。

{tab 課程系統}

校定共同必修科目及學分表:


{tab 課程行銷}

  為了使教師與學生認識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變革,尤其為了使本校學生對本校新調整的通識教育課程能深入瞭解識,改變傳統對通識教育的刻板印象,協助學生對通識教育的修習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學習態度,在本校戴嘉南校長與柳賢、蔡培村兩位副校長的支持之下,通識中心特別在2003年下半年,規劃一系列促進通識課程行銷與提升課程品質的活動。


   首先,2003年12月8日至12日,通識中心假本校學生活動中心舉辦「92學年度通識教育課程成果展」,將新的四大學習領域中選取部分課程的教學成果作為課程行銷的主要活動。此次參展的課程計有:婚姻家庭與生活、物理與生活、化學與生活、網路與生活、社區與生活、服務與社團經營、自我探索與成長、人與社會的關係、孫子兵法的人生寶鑑、網路資訊應用、e世代的經濟與理財、生命教育、美國文學與文化、台灣鄉土歷史等十四門課程。各課程展出的主要內容包括有:課程教學實況、課程內涵特色、學生學習成果、課程運作模式、課程創新教學以及網頁資源資訊等等,吸引相當多的學生前往參觀。


   戴校長在揭幕式致詞時,肯定這項活動,並要求每一通識老師在講授通識課程時,應在成果展展出時間,撥出一部份時間前往展示會場參觀,如此能更得到課程行銷的效果,也得到師生更多的迴響,使變革調整後的通識課程行銷發揮最大的效果。


   其次,本校通識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為增進學生對通識課程修習的興趣與動機,於2003年12月間由通識中心主辦「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學習心得徵文」比賽。(徵文辦法如表一):
此活動一共有95位同學投稿,評審完畢後將優勝作品匯集出版,擴大學生對通識教育學習的興趣與重視。


  第三項課程行銷,主要在於激發學生認真學習通識教育,主要係透過獎勵機制,使本校學生重視通識教育也樂於學習通識教育。本校在2003年11月,行政會議正式通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學習成績優良獎勵要點」。(詳見附錄)


  最後,將在有關通識課程品質的提升,則主要針對教師舉辦「通識課程座談暨教學經驗分享研討會」,除本校擔任通識教育的教師之外,另邀請高屏地區29所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共襄盛舉。主要目的在於使通識課程不再邊緣化,透過教學經驗的分享與學術研討,提升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品質,同時逐漸獲得通識教育課程在大學教育中應有的地位與發展的空間。

{/t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