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專區

95級學生        

  • 黃佳雯 Huang, Jia-Wen 藝術學習的自我旅程-與非行少年相遇        
  • 李永漢 Lee , Yung-han 李永漢創作自述熱天午後關於記憶、姿態、思想與影像的追尋        
  • 謝詠婷 Hsieh Yung-Ting 藝術即教室創新多元適性教育的藝術方案        
  • 蔡昀挺 Yun-Ting Tsai 藝樣的學習與對話:在中學教育現場的嘗試        
  • 吳易軒 Wu, Yi-Hsuan 今天,妳/你被制服了?藝術行動與國中生性別認同的相遇        
  • 杜昭賢 Tu Chao-Hsien 海安街道美術館 - 尋求藝術介入都市空間的一種想像        
  • 陳俐璇 Chen, Li-hsuan 手提箱藝術計畫:故事與記憶的印記        
  • 林煜堯 Yu-Yao Lin 亞波冠世界創造失智症發聲管道        
  • 柯燕美 Ko ,Yen-Mei 藝術與社區的互動詮釋柯燕美創作研究        
  • 曾琬婷 Wan-Ting Tseng 藝術創作中植物思維之展現-曾琬婷創作研究        
  • 王炳文  、狀態       楊千芳 Yang Chien-Fang 「空白間距」太陽谷觀測藝術計畫

  • 96級學生        


    97級學生        


    98級學生        


    99級學生       


    100級學生        


    101級學生        


    102級學生        


    103級學生        


    104級學生        


    105級學生       


    106級學生        


    107級學生        


    108級學生        


    109級學生        


    110級學生        
    • 張芸慈 新世代創作取徑:藝術進駐作為方法        
    • 謝宜褰        
    • 葉炫均        
    • 黃韻嘉        
    • 陳筱湄        
    • 林于椉        
    • 劉邦隱 LIU, PANG-YIN從儲回大地的藝術爭議再思藝術與生態的關係        
    • 王冠鈞        
    • 林麗貞        
    • 陳正杰 藝術博覽會作為一種行動 Bouncing art show為例        
    • 朱育生 唯一能說的只有死亡創作計畫        
    • 劉家亨 刺青行為之表演性實踐        
    • 林心衡 讓臉孔現身:台灣無家者的生命歷史         馬來西亞州歌中的地方認同


    111級學生        
    • 蕭嘉儀 靜觀吾形        
    • 倪百葳        
    • 楊育傑 被遺忘的埔姜葉-尋找母親故鄕屏東「老埤」消失的馬卡道文化        
    • 許家峰 非視覺導覽實踐與研究 盲視覺裡的非視覺身體經驗        
    • 張育寧 藝術自療—以替身為途徑        
    • 林煒倫        
    • 李怡萱        
    • 楊子怡 《魚不可及》動畫短片表演性之探討與角色延伸創作        
    • 李建穎 重起再現:岡山的文藝復興        
    • 劉麗榮 影像詩引領:創造回家的路        
    • 潘洛均 羅春——觀看自我的方式        
    • 陳觀羽        
    • 鍾雨倫 從性別到個人:鍾雨倫創作計畫       楊翊


    112級學生        
    • 陳畇湘  找一種從身體溢出的音樂        
    • 李羽函 藝術介入社區提升地方認同之影響:以高雄小港大坪頂社區為例        
    • 李頌主       蘇育宣 原住民實驗小學文化藝術教學系統及展演        
    • 陳宥臻 以高雄文創市集為例:策展意志與藝術公共性的展現__「展轉反策」藝術計畫        
    • 廖育淨 一種共創的身體雕塑:經由健身建構的情感轉譯        
    • 楊淳安 《被遺忘之處》—物件劇場創作計畫        
    • 林蓉真 以對話性創作進入台灣升學體制        
    • 林芮廷 從居民觀點探討公眾藝術之價值研究—以 2013 年金門創作藝術節為例        
    • 羅予彤       林庭楨 與乖孩子的和解        
    • 林育嫻 呼與吸:森林療癒與創意表達        
    • 劉桂芬 無神之島-小說創作       潘昱翰 即興創作融入高中體育教學之行動        
    • 范珍瑜         
    • 王柏人 精神障礙者與自然之間的敘說、空間及實驗轉化        
    • 吳亦軒 倖福者重生:探索跨領域藝術中的科技與醫學融合        
    • 宋依玲 利用空間場域與環境物件結合音樂創作        
    • 游環宇        
    • 黃秀雯        
    • 鄭心惠 仁武永續環境數位創作課程發展       顏佩貞


    113級學生        
    • 林敬穎 神判介入與非作者中心論創作:透過家族信仰的追尋        
    • 龎寧寧       
    • 郝渂心        
    • 李子平        
    • 林恩語        
    • 沈肱泓        
    • 何俊昕        
    • 吳雨蓁       
    • 蔡蕥竹      
    • 柯佳旻        
    •          
    • 邱世仁        
    • 邱聖仁        
    • 陳紫婕        
    • 王玠文        
    • 王楠茜 論壇劇場融入國校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 王慧鈞 樂齡(電子琴)音樂學習研究        
    • 林淑文 道法自然的陰性書寫        
    • 林靈恩 點燃與熄滅:以藝術敘事介入蚵仔寮漁港的廢棄物——《打火機家族66        
    • 洪煌凱       胡慧萱 以詩意微介入探索城市的第2層語言        
    • 高巧玲 在地記憶的纏繞書寫:一場關於岡山的創作對話        
    • 張瑞琦 從個人到公眾:女性地景與空間        
    • 楊靜宜 聲景教學之行動研究        
    • 劉亭妤 論錄像中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 蔡沛娟 關仔嶺自然地景與原生敘事的療癒能量探索        
    • 譚姿伶 物我之間:以藝術創作回應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114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