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設立目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簡稱「高師大跨藝所」)成立於2006年8月,為全台灣以「跨領域」為名的第一所藝術教育機構,並為世界少數以此為核心理念的先鋒研究所。
跨藝所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著重藝術的社會效力、促進廣義生態的永續健康,如本所吳瑪悧教授策劃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乃以美術館作為轉化生態議題的場域,透過藝術家的觀點賦予意義並進行檢視,打造跨領域的對話平臺,去回應生態議題日趨沉重複雜,生態不再限於單一學門領域範疇之交互影響、互相牽動;蔡佩桂副教授所策劃之系列藝術展覽活動2019「大譜普市:一座偉大城市的技術指南」,來自八一氣爆震起的環境關懷,以虛擬城市「譜普市」為方法,結合線上社群、遊戲、創作、博物館等,讓環境資訊更有感,期望讓環境關懷、研究成為一件有趣而能長期從事的活動,不只是災難後的省思。如上舉例,高師大跨藝所所實踐的藝術,能為朝向永續環境提供一些方法。
放眼世界,「跨領域」除了仍是當代教育的趨勢,更是全球藝術業界的主流。在台灣,則不論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接續文化部辦理的「跨域合創計畫補助專案」,或是科技部的「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研究計畫」都期待藝文團隊能整合各界資源,創造公眾參與、連結在地與國際,或是導入創新及科技元素,提出跨地域、跨學科之跨領域共創計畫,來推動公共服務創新及社會創新專業服務。
發展方向與重點
在發展方向上,「跨藝實踐與永續環境 碩士在職專班」提出獨特的‘steAm’概念,乃是以藝術引領的STEAM,是一個動手做、實踐型的碩士在職學習,朝向永續環境經營,以及關於未來的討論與實踐。2011年,時任紐約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的新媒體藝術家/電腦科學家前田約翰(John Maeda)呼籲將STEM提升為STEAM,將藝術融入科技創新、科技教育中,不但能使資訊更易懂、產品更具吸引力,各種藝術工作室所進行的計畫,也促進科技創新的前瞻性。[1]
如今,STEAM已成為世界各國強調的跨領域整合及創造力培育方法,能充分提升全人素養,不只在教育上有成效,對各種產業與社會實踐也能帶來啟發。本專班的steAm發展方向,更進一步讓Art(藝術)驅動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之科際整合,以跨領域藝術為知識生產之基礎與方法,使發明、創新、實作皆出於人之溫度和關懷,以發展永續未來。
steAm,是要更深刻地回到慣用語 ‘state of the art’ (最好、最先進的科技)所仍留存的「藝術」之起源意義,那便是藝術即「好之精進」。[2] 同時也回到藝術的另一語源意義,即「連結」(artus; articulation),藝術連結了人與神、心與手、人與物。[3] 藝術作為連結之術,可以擔任最好的跨領域橋樑,同時豐富各學科與學科之際的認識、溝通與表達。正是因此,被譽為「香港的常春藤」的漢基國際學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將分科的美術課和資訊課取消,完全融入在中文、英文、數學、科學、音樂和體育等其他學科的單元中,成為感性學習的基礎能力,貫穿著不同學科。[4]
「藝術」 (arts) 作為一種感性認識世界的方式,曾經是人類「主要」的學習方式。不論東西方,知識都曾以藝術之名與實而存在。「自由藝術」(拉丁語:artes liberales)在西方古代指一個自由的城市公民所應該學習的基本學科,包含了文法、修辭、辯證、算術、幾何、音樂以及天文等七藝,是一種全人教育。[1] 在東方,類似的教育傳統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儒家教育。[2] 在現今大學教育中作為基礎組成部分的「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便經常引用六藝與七藝為來源。近十年餘來,在台灣各大學可以觀察到愈來愈重視通識教育的趨勢,如2008年開辦的政大、清大、東海等三校書院,以住宿書院制結合生活與學習,做為「全人通識教育」的重要實驗場域,已各自累積出一定成果。[3] 而近年成立之清大的清華書院、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以及屏東大學的大武山學院等,都是規模更加宏大的跨領域學院,其中都涵融了「博雅教育」與創新實踐的新創思維。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0未來工作報告》所提出未來5年內最重要工作技能中,「創意與原創性」、「批判性思考」都列為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具備「跨領域專業技能」也是重要工作技能。[4] 跨藝所向來強調學生之跨領域專業技能,即學生須在原來專長之上,整合其他領域知識,或有新的思維、實踐方式,而「創意與原創性」與「批判性思考」即前述Liberal arts的核心,原本即是跨藝所培養研究生的重點,也是辦學上的強項,也將是「跨藝實踐與永續環境」碩士在職專班之發展重點。
[1] Bruce A. Kimball (2010), The Liberal Arts Tradition: A Documentary Histo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3-31.
[2] 《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而教之六藝」;《周禮•宮正》:「會其什伍而教之道藝。」藝,謂禮樂射御書數。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 (天官冢宰) 》(台灣古籍出版, 2001),89-90.
[3] <政大、清大、東海書院 開枝散葉>,國立清華大學網站,http://www1.nthu.edu.tw/allnews/news_content.php?ID=6235 [Jun 21, 2021]
[4] 2025年最重要的工作技能是什麼?,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958 [Jun 21, 2021]
[1] John Maeda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的演講‘John Maeda: STEM to STEAM’(2011), https://www.media.mit.edu/events/john-maeda-stem-steam/
[2] 對於‘state of the art’,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定義為 ‘The highest level of development, as of a device, technique, or scientific field, achieved at a particular time.’, Random House Kernerman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則定義為‘the latest and most sophisticated or advanced stage of a technology, art, or science’,皆可見技術的「好之精進」之義。收錄於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state+of+the+art [Jun 21, 2021]
[3] 從藝術的語源上看,其拉丁語源 ‘artus’ 即 ‘joint’ 連結之義,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art [Jun 21, 2021]
[4] 陳巧茵,滲透式美感教育,沒有美術課,卻每一堂都教美術,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380 [Jun 21, 2021]
四大課群
在發展重點上,本班設計了四大課群「藝術影響力」、「環境與未來」、「創意開發」、「跨領域教育」,並強調課群之間互相連結、融合:以「藝術影響力」課群為建構感性知識之基礎與方法,結合「創意開發」、「跨領域教育」二課群,一起朝向「環境與未來」課群中對永續發展之關注、實踐與研究,如下圖示:
在職專班上,本校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設有「環境與創意產業」在職專班,在關注永續發展、環境與未來的理念上與本計畫相近,該班發展朝向永續環境的創意產業,招生狀況良好。研究所方面,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強調未來變遷、科際整合、未來導向思考等能力的培養,以及2020年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甫成立的社會創新研究所,聚焦在培育社會創新與永續經營之領導人才,與本計畫也有相似之處。雖然二者為研究所,與專班條件不同,但可見相似方向之辦學趨勢。
本專班的不同處在於:以高師大跨藝所15年來在社會性、環境性之跨領域藝術的諸多實踐為基礎,從藝術出發、以藝術為方法,去追求永續發展的未來。專班獨創的steAm,以藝術為感性認識世界的方式,去進行跨越學科的整合式學習與研究,並以藝術去連結創意開發與跨領域教育,作為多元實踐路徑,這是其他學校專班或系所中未見的特色。
此外,「跨藝實踐與永續環境 碩士在職專班」與「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也有所區隔,招募不同需要的學生,比較如下:
課程結構:三門基礎課與四大課群
每一門課皆為理論與規劃/實踐並行之課程,課群之間形成互相扣連、融合、推進的結構:以「藝術影響力」課群為建構感性知識之基礎與方法,結合「創意開發」、「跨領域教育」二課群,一起朝向「環境與未來」課群中對永續發展之關注、實踐與研究。在開課規劃上,有二種類型:
一、「跨藝課組」
為促進跨領域學習,每學期將有藝術相關專長教師,搭配其他領域老師,形成「課組」之設計,強化「跨領域藝術實踐」與「永續環境」之間的連結。
二、「年度議題導向」
「年度議題」,如「綠未來」、「永續藝術」等,四大課群中的課程將圍繞年度議題開課、設計教學內容,以協助學生聚焦發展,進行議題導向學習。此設計亦促進教師形成工作小組、深度連結,並激勵學生發展研究主題,培養多樣思維,激發創新方案與實踐。
三、「畢業條件」
1. 修畢28學分(不含論文/技術報告)
2. 3場次以上實踐行動
3. 論文/技術報告
四、「steAm 師資群」
本專班以堅強的藝術師資為基礎,融合科學、科技、機械、數學等專家,形成獨特的steAm博雅之「自由藝術」(Liberal Arts)師資群,培育跨領域之創意實踐人才。除以下師資外,亦將聘請創意事業經營專家等。
本專班以堅強的藝術師資為基礎,融合科學、科技、機械、數學等專家,形成獨特的steAm博雅之「自由藝術」(Liberal Arts)師資群,培育跨領域之創意實踐人才。除以下師資外,亦將聘請創意事業經營專家等。
s(科學)洪振方教授、黃琴扉教授、柯亙重教授、羅柳墀教授
t(科技)鄭伯壎教授、朱耀明教授
e(機械、工程)林玄良教授
A(藝術)
音樂/黃芳吟教授、陳希茹教授
當代藝術/吳瑪悧教授、高俊宏教授、蔡佩桂教授、簡子傑教授
設計/林維俞教授
建築/張懷文教授
m(數學)葉倚任教授、沈明勳教授
五、「四大課群師資群」
「藝術影響力」課群:吳瑪悧、蔡佩桂、簡子傑、林維俞、高俊宏等教授。
「創意開發」 課群:黃芳吟、朱耀明、吳瑪悧、蔡佩桂、高俊宏、林維俞等教授。「跨領域教育」課群:洪振方、鄭伯壎、朱耀明、黃琴扉、林玄良、葉倚任、沈明勳、 吳瑪悧、蔡佩桂等教授。「環境與未來」課群:黃琴扉、柯亙重、羅柳墀、吳瑪悧、高俊宏等教授。※ 以上皆為參考人選,依最後課程內容安排而定。
跨藝實踐與永續環境碩士在職專班 課程系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