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公 開 資 料

類型:學位論文
研究生中文名:林怡秀
論文中文名稱:傅山的荀子學研究
論文英文名稱:Fu Shan’s research of Xun Zi
指導教授:杜明德 Du, Ming-De
學位類別:碩士
院校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畢業學年度:103
論文出版年:2015
學號:6100110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關鍵詞:荀子
論文中文摘要:荀子的〈性惡〉一篇,卻被視為在歷來儒家的傳統中「異端」的罪因,荀子之學不受重視長達兩千多年,黜荀申孟成為儒家思想的主流。荀學不受重視,一則以性惡說,造成後代學者的誤解;二來唐代楊倞為其做注,將「人之性善,其善者偽也」的「偽」注為「矯也」,令後人將荀子原有「教育」的意義,誤解為「矯作」、「矯飾」、「偽裝」,因而使得荀子成為儒家之學中的歧流,其說可議性、爭論性極大,甚至多有責備意味。
  清代樸學發展,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於文字學、訓詁學考釋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整理,荀學重新受到重視,許多學者認為清代是「荀學復興」的時代,在清朝之前的儒學「尊孟」傾向,到了清代突然有了躍升,荀學研究到此成果頗豐。傅山正是消弭荀學僵局的重要學者,他從訓詁考證上重新思考荀學對人性上的論證,反對楊倞將「偽」解釋為「矯飾」,認為「偽」應該解釋為「从人从為」,即「人為」,那麼「偽」自之於荀學來說,禮義教育的重要性便得以成立、獲得彰顯。
  傅山生於明朝末期,擁有複雜的生命際遇,帶著高清玉潔的民族情懷,他是一名醫學家、藝術家、書法家、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他喜讀《荀子》,並對荀子有不同於前人的訓釋,對於荀子的進步思想,有深刻的體會,傅山認為荀子的思想是法家、刑名家、墨家的過渡,抑或者是融合,他以嚴正的實證精神及考據方式治學,得出這樣的總結,無疑是說明荀子在戰國末期的思潮中佔有觸類旁通,並且推廣儒學之總結的重要地位。
  本文第二章簡述傅山的生平與思想主張,第三章論述傅山對荀子思想的繼承與開展,分述兩者的天人觀、人性論、心論、社會論與聖人觀,第四章探討傅山對荀子思想的評定,包含傅山對荀學正面評價與反面詰難。
論文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材料及分布 2
第三節、研究方向 3
第四節、研究方法 4

第二章、傅山之生平與思想主張 5
第一節、傅山生平 5
一、幼年與少年時期(三十歲以前 5
二、青年時期(三十歲~五十歲) 6
(一)三立書院,伏闕訟冤 6
(二)反清復明,朱衣道人案 8
三、老年生活(五十歲~七十九歲) 9
第二節、時代背景 13
第三節、思想內容 15
一、好學而無常家 16
二、有子而後有經 18

第三章、傅山對荀子思想的繼承與開展 22
第一節、天人觀 23
一、荀子──天人之分 23
(一)、天人之分 23
(二)、天生人成 24
(三)、天人分職 26
二、傅山──天人觀 27
第二節、人性論 30
一、荀子──性惡論 30
(一)、性惡論 30
(二)、化性起偽 31
二、傅山──人性論 32
(一)、情慾論 32
(二)、善惡論 35
第三節、心論 37
一、荀子──虛壹而靜 37
二、傅山──認識論 39
(一)、知有所待 39
(二)、是非之辨 43
第四節、社會論 46
一、荀子──隆禮 46
(一)、隆禮 46
(二)、重法 47
(三)、尊君 49
(四)、明分使群 51
(五)、彊本節用 52
二、傅山──社會論 54
(一)、愛眾思想 54
(二)、人無貴賤 57
第五節、聖人觀 58
一、荀子──學終乎聖人 58
二、傅山──聖人為惡 62

第四章、傅山對荀子思想的評定 66
第一節、近於法家 67
一、援法入禮 67
二、慶賞刑罰 68
三、勢的運用 72
四、信立而霸 75
五、小結 78
第二節、近於名家 78
一、名辭辨析 79
(一)、名 79
1. 所為有名 79
2. 所緣以同異 80
3. 制名之樞要 81
(二)、辭 83
二、言辯 85
(一)、 辯說的定義 85
(二)、君子必辯 86
(三)、辯說的態度 88
四、小結 91
第三節、近於墨家 91
一、功利主義──義利兩有 93
二、節用 96
第四節、傅山對荀子的評論 99
一、性偽合 99
二、名實論 101
三、論學不斷變通與實事求是的精神 102
四、對於荀子「階級論」的批判 103
五、荀子「法後王」的矛盾 104

第五章、結論 106

第六章、參考書目 107
論文參考文獻:一、研究專著
(上古)屈萬里編:《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周)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周)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春秋)楊家駱主編:《論語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1972年)
(春秋)徐靈府注:《通玄真經》(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85年)
(春秋)張純一編:《墨子》(臺北:文史哲,1982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史學,1974年)
(東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1976年)
(宋)朱熹原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1986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1990年)
(明)楊慎:《升庵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0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清)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清)傅山:《霜紅龕集》(臺北:文史哲,1986年)
(清)楊家駱主編:《清史稿》(臺北:鼎文,1981年)

二、研究專書(依年代編排)
方聞:《傅青主先生大傳年譜》(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陳祖耀:《理則學》(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蔡培元:《中國倫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胡居仁:《胡文敬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臺北市:古楓,1986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1986年)
林方主編:《人的潛能和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楊沛蓀:《中國邏輯思想史教程》(甘肅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吳連城譯文:《傅山《荀子》《淮南子》評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傅山全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市:文津,1994年)
魏宗禹:《傅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總敘》(臺北:聯經,2003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2005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尹繼佐、周山主編:《中國學術思潮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張覺:《荀子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平議》(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學位論文(依出版日期排序)
白雪蘭:《傅山之書畫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許守泯:《傅山之生平與思想》(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鄭卜五:《傅青主與其諸子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周玟觀:《傅山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鄭元惠:《傅山書風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志信:《傅山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馮兵:《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制度倫理意蘊》(重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紀瓔真:《傅山詩歌中地域書寫與審美意趣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馬欣:《明清之際的「反常之論」——傅山社會思想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法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王麗桃:《傅山對荀子思想的闡發》(山西,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欒文潔:《傅山的哲學——明末遺民的掙扎與超脫》(貴陽,貴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鄭永桂:《試論荀子之「正名」思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李天雨:《荀韓哲學思想比較》(安徽,安徽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期刊論文(依出版日期排序)
荀子研究期刊論文
林俊宏:〈荀子禮治思想的三大基柱—從「化性起偽」、「維齊非齊」與「善假於物」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195∼224。
張科:〈簡析荀子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整合〉,《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30-33。
熊凱:〈重構論:一種可能的主張—試論宋明理學的本體論定位問題〉,《人文》,138期,(2005年6月),頁4-8。
董根洪:〈論荀子的社會和諧思想〉,《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6期,頁88-93。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159-176。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第7卷(2008年第3期),頁75-79。
張立文:〈詮釋與索隱──傅山評荀子思想的性質和特徵〉,《孔子研究》, 2009年第1期,頁41-48。
梁劍:〈墨子、荀子與韓非子國家觀的邏輯學理考究〉,《學術論壇》,2009年第10期,頁56-58。
傅劍波、黃婷:〈荀子的社會控制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學習月刊》,第442期(2009年12月),頁31-32。
黃成:〈《荀子》正文中的訓詁〉,《學術交流》,第222期(2010年5月),頁188-189。
張銀銀:〈論荀子的民生思想〉,《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7 卷第6 期(2010 年6 月),頁21-22。
張新武:〈《荀子》校勘訓釋補正〉,《語言與翻譯》,2011年第4期,頁12-16。
馬寄:〈荀子「群」本位思想芻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
(2011年7月),頁33-36。
訾其倫:〈荀子與墨家正名論之比較〉,《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11 年8月),頁39-41。
譚紹江:〈論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學〉,《武漢大學學報》,第64卷第5期(2011年9月),頁79-85。
王勇:〈荀子功利美學思想的邏輯內涵〉,《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頁18-21。
王堃:〈荀子「正名」倫理思想的元語言學分析〉,《周易研究》,2012年第3期,頁26-33。
王興周:〈重建社會秩序的荀子思想〉,《現代哲學》,第125期(2012 年第6 期),頁98-105。
薑紅:〈論荀子之「愛」的功利內涵〉,《淮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12年6月),頁36-39。
李建華、金妍妍:〈論荀子的「裕民」思想及其現代啟示〉,《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頁38-42。
薑紅:〈荀子節制思想之探析〉,《社會科學家》,第7期(2012年7月),頁37-41。鄭文芳、李芙蓉:〈淺議傅山對荀子人性思想的闡發〉,《東方智慧》,2012 年10 月,頁197。
潘澈、李路華:〈論荀子的學派歸屬〉,《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66-78。
邵磊:〈義與信:荀子的王霸之辨〉,《邯鄲學院學報》,第23卷笫1期(2013年3月),頁136-140。
史春燕:〈荀子儒法合流思想的影響〉,《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              (2013年9月),頁65-67。
張華:〈淺談苟子的法治思想〉,《社會語法》,第370期(2013年11月),頁18-20。
田富美:〈清代荀子學研究評述〉,《邯鄲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17-26。
劉書芬:〈從荀子《正名》篇中的「約定俗成」談「名」與「實」之間的任意性和理據性的辨證關係〉,《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2014年8月),頁72-75。
蓋立濤:〈論荀子的社會正義理論〉,《江蘇大學學報》,第16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14-19。
閆鑫:〈試析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晉中學院學報》,第31 卷第6 期(2014 年12 月),頁15-18。

傅山研究期刊論文
降大任:〈傅山的反常之論〉,《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29-30。
吳根友:〈傅山反理學思想的社會政治指向——以傅山肯定「無理」範疇為視角〉,《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頁87-94。
楊居璟:〈傅山「經子平等」思想的形成〉,《今日湖北理論版》,第1卷 第6期
(2007 年 9 月),頁50-51。
張立文:〈論傅山的人文精神〉,《晉中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1-7。
葛榮晉:〈傅山的「反常之論」與實學的「近代指向」〉,《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8 年第3期,頁97-104。
陸璐:〈傅山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大理學院學報》,第7卷第7期(2008年7月),頁48-51。
許志信:〈傅山「隱而不隱]的思想研究」,《育達學院學報》,第16期(2008年8月),頁21-54。
陳黎:〈略論傅山的子學研究〉,《太原大學學報》,第10卷第3 期(2009年9月),頁27-30。
祁朝麗:〈傅山的文獻學研究初探〉,《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189-190。
陳黎:〈傅山與墨學研究〉,《太原大學學報》,第11卷第3期(2010 年9 月),頁11-14。
白立超:〈以傅山為轉折的荀學研究〉,《國學研究》,2011第12期,頁106-107。
王麗桃:〈淺議傅山對荀子天人觀思想的闡發〉,《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1期,頁94-95。
李憲堂、王申:〈傅山政治思想平議〉,《南開學報》,2012年第4期,頁112-122。
李秀紅:〈試析傅山先生的人文精神〉,《學園》,2012年7月第13期,頁191-192。
電子全文下載:
IP:18.119.108.9
備註: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 2015.8.11, 公開版電子全文下載限登入或高師大校內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