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公 開 資 料

類型:學位論文
研究生中文名:林怡汝
論文中文名稱:蕭麗紅小說在高中國文情意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 Wen-Qi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院校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畢業學年度:101
論文出版年:2013
學號:M99143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
關鍵詞:蕭麗紅
論文中文摘要:摘要

蕭麗紅多以台灣南部家鄉當作小說的地理背景,其中融貫了對於生命的圓融理解、家鄉風俗民情、人情的溫暖真摯、儒家的人格理想、佛道的人生態度,這些主題在小說中屢屢呈現,茲整理蕭麗紅小說中的人情主題,並從高中國文中擷選與主題相關的篇章,融入課文作情意教學。
第一章〈緒論〉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論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並將篇章架構及其內容綱要作概略性的說明。
第二章〈蕭麗紅的創作背景與其人其作〉,分析蕭麗紅的成長背景以究其文學脈絡,蕭麗紅長成於台灣嘉義,然其成長背景正逢國民黨政府主導的大中國意識,時代背景逢現代主義運動興起,後又興起本土文學熱潮。諸多研究者意圖歸納蕭麗紅的文類,本章就閨秀文學、鄉土文學、張派胡調作家與蕭麗紅的作品作綜合探述,還原蕭麗紅真正的文學史定位,並簡介蕭麗紅出版的五本小說作品:《冷金箋》、《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
第三章〈蕭麗紅小說中的主題探述〉,本章整理歸納蕭麗紅小說中的主題,茲分成女性人物的自我概念、世俗人情以及生命哲學。女性人物的自我概念一節呈現蕭麗紅筆下女性人物的自我評價及人情相處,世俗人情則探析傳統倫理中家庭、手足、閭里、長幼之間倫理秩序的純摯敦厚,生命哲學一節中探述蕭麗紅筆下的處世之道以及佛道哲思。
第四章〈蕭麗紅小說融入高中國文情意教學〉,本章就蕭麗紅小說的主題,分類成傳統情義、家庭原鄉、處世態度、情感的追尋與破滅、鄉俗、象徵筆法的情感張力、方言書寫七部份,並揀選三民版高中國文的篇章予以融入教學,相對應的課文文本分別是洪醒夫〈散戲〉、歸有光〈項脊軒志〉、鍾理和〈我的書齋〉、屈原〈漁父〉、賴和〈一桿「稱仔」〉、琦君〈髻〉、黃春明〈死去活來〉,並透過角色扮演法、道德討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讀書治療法、欣賞教學法等情意教學的方法,設計教學活動,使情意教學能被落實於教學現場中,從而促發學生思考與辯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第五章〈結論〉,綜觀蕭麗紅小說,有多重的女性形象、世道人情、佛緣思想、鄉俗語言等主題,並針對高中國文融入情意教學的設計作省思與建議,期能在課堂之中引領學生反思,透過對他人生命經驗的體悟,在教學設計上運用欣賞教學、價值判斷、角色扮演、道德討論,讓學生在情意教學的辯證之中形塑出自我概念。進行情意教學的現場,應多注意時間的拿捏及互動討論,藉由學生彼此之間的省思及辯證,以及老師的從旁澄清,讓學生從中省思正確的道德價值。
論文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一)作者的創作背景與作品概述 2
(二)小說中的主題探述 2
(三)小說融入於高中國文的情意教學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分析 4
一、統整小說主題作研究對象 5
二、單一作品為研究對象 5
三、女性意識為研究方向 8
四、鄉土題材作研究主題 9
五、文化與宗教關懷為研究方向 10
六、將小說應用於國文教學研究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2
第二章 蕭麗紅的創作背景與其人其作 15
第一節 蕭麗紅的創作背景 15
一、蕭麗紅生平與作品 15
二、蕭麗紅時代背景與定位 17
(一)閨秀文學 21
(二)鄉土文學 22
(三)「張派胡調作家」或「紅學傳人」 24
(四)蕭麗紅的文學史定位 26
第二節 蕭麗紅的小說作品 27
一、《冷金箋》 29
二、《桂花巷》 30
三、《千江有水千江月》 31
四、《桃花與正果》 31
五、《白水湖春夢》 32
第三章 蕭麗紅小說的主題探述 33
第一節 女性人物的自我認知 33
一、女性的犧牲自我 34
二、女性壓迫女性 42
三、女德 44
第二節 世俗人情 49
一、家庭圓滿,手足相連 50
(一)兄友弟恭 51
(二)姑嫂、妯娌和睦 52
(三)孝順尊長 54
二、閭里守望 55
三、男女情愛 57
第三節 生命哲學 60
一、處世 60
(一)莊敬 62
(二)哀矜 63
(三)仁厚 66
(四)感恩 68
二、佛道文化的哲學 69
(一)順應自然的窮通 70
(二)離苦得樂的希冀 72
(三)業報與輪迴 74
(四)安之若命 76
第四章 蕭麗紅小說融入高中國文的情意教學 81
第一節 情意教學的內涵 81
一、情意教學的目的 81
二、情意教學與國文的關係 82
三、情意教學的實施 84
(一)實施情意教學的原則 85
(二)實施情意教學的方法 86
第二節 蕭麗紅小說融入情意教學 89
一、〈散戲〉洪醒夫 90
(一)傳統情義 90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92
(三)教學目標 98
二、〈項脊軒志〉歸有光 98
(一)家庭原鄉 98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03
(三)教學目標 106
三、〈我的書齋〉鍾理和 107
(一)處世態度 107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10
(三)教學目標 115
四、〈漁父〉屈原 115
(一)情感 115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17
(三)教學目標 120
五、〈一桿「稱仔」〉賴和 120
(一)鄉俗 120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26
(三)教學目標 133
六、〈髻〉琦君 133
(一)象徵筆法 133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35
(三)教學目標 141
七、〈死去活來〉黃春明 142
(一)方言書寫 142
(二)相關主題之範文 144
(三)教學目標 149
第五章 結論 151
參考書目 154

論文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一、蕭麗紅中長篇小說(依發表先後排序)
蕭麗紅(1986)。《冷金箋》。台北:皇冠出版社。
蕭麗紅(2002)。《桂花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蕭麗紅(1990)。《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蕭麗紅(1986)。《桃花與正果》。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蕭麗紅(2002)。《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萬清(1989)。《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
古繼堂(1966)。《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夙千蝶(1979)。《她是誰?》。台北:出版家。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戰壘(1993)。《中國詩學意象》。台北:五南。
呂正惠(1988)。《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
呂興忠(1994)。《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從賴和到洪醒夫--談台灣新文學的原鄉》。台北:文訊雜誌社。
沈六(1990)。《教學法研究》。台北:五南。
邱貴芬(1997)。〈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載於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
洪醒夫(1993)。《洪醒夫集》。台北:前衛。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孫正邦(1995)。《普通教學法》。台北:正中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許俊雅(1996)。《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陳芳明(2007)。《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品卿(1986)。《如何進行國文教學》。台北:中華書局。
陳映真(2000)。載於何寄彭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台北:文建會。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
楊照(1998)。〈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
葉石濤(1985,12月)。《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出版社。
齊邦媛(1990)。《千年之淚》。台北:爾雅。
蕭麗紅(1990)。〈正色與真傳──後記〉。收於《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
蕭麗紅(1990)。〈聯合報六十九年度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記實〉。收錄於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
龍應台(1985)。〈盲目的懷舊病──評《千江有水千江月》〉。《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
鍾聖校(2005)。《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南京師範大學。

三、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雅慧(2012)。《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玉珮(2002)。《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何佳倫(2007)。〈蕭麗紅小說婚戀書寫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何淑惠(1999)。《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宋怡慧(2006)。《從傳統到現代:八0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沈麗香(2003)。《蕭麗紅小說中的人物與鄉俗——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慧華(2005)。《由蕭麗紅小說看台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范玲綺(2003)。《《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鄉土特色及其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似姍(2000)。《蕭麗紅《桂花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佳玲(2004)。《《桂花巷》及其改編電影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符明珠(2006)。《蕭麗紅小說的文化記憶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霈涵(2008)。《蕭麗紅小說的民俗書寫》(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嘉純(2012)。《蕭麗紅小說運用於國文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文弘(2010)。《蕭麗紅小說中的生活空間詮釋-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玲玲(2011)。《蕭麗紅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黃美蘭(2005)。《《白水湖春夢》析論》(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淑英(2011)。《蕭麗紅《白水湖春夢》中的佛教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翠(2002)。《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董麗芬(2004)。《從鄉土到淨土——蕭麗紅小說的文化意識與宗教情懷》(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詹雅筑(2000)。《《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水月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靜茹(2005)。《蕭麗紅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玫姿(2005)。《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蔡素珍(2006)。《蕭麗紅《桂花巷》小說藝術探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涵霙(2010)。《蕭麗紅《桂花巷》小說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淑娟(2012)。《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女性宿命觀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謝惠莉(2006)。《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藍令筑(2011)。《蕭麗紅《桂花巷》小說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四、期刊論文
王德威(1990,1月)。〈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18(8),頁155。
吳璧雍(1987,8月)。〈矯飾的古典情懷──論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文星》,110,頁109。
李雪梅(1988)。〈優美典雅的懷舊情結──評蕭麗紅的兩篇長篇小說〉。《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頁72。
秋堇(1978,2月)。〈織錦的鶴──訪蕭麗紅〉。台北:《書評書目》,頁122。
胡為美(1977,5月)。〈誰是蕭麗紅小說裡的主角〉。《婦女雜誌》,104,頁35。
郝譽翔(2000,4月)。〈紅學傳人?儒學信徒?──閱讀蕭麗紅〉。《幼獅文藝》,87(4),頁44-47。
許琇禎(1997,9月)。〈論文學語言的方言策略──以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為例〉。《孔孟學說》,74,頁217-223。
傅正玲(2004,12月)。〈認同原鄉──試探蕭麗紅小說中的文化身份〉。《鵝湖月刊》,30(4),頁52。
黃光國(1990,10月)。〈情意教育的內涵與策略〉。《教師天地雙月刊》,48,頁108-113。
葉樨英(1991)。〈海峽兩岸「女性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34(11),頁86-98。

五、報紙資料
阿盛(1998,9月11日)。〈打滾一場,渾身無泥──蕭麗紅〉。《自由時報》。
徐淑卿(1997,1月16日)。〈沉潛、沉潛、十八年過去了──蕭麗紅終為春夢留痕〉。《中國時報》,35版。
高雪錦(1988,11月30日)。〈我看《千江》的分手問題〉。《聯合報》,21版。

六、網路資料
教育部(2012)。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5月25日。網址:http://twblg.dict.edu.tw/h○l○dict_new/c○mpile1_3_9_2.jsp
電子全文下載:
IP:18.188.139.97
備註: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 2014.7.18, 公開版電子全文下載限登入或高師大校內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