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舊大社參訪配合課程「藝術實踐」、「田野技藝」去進行安排。「藝術實踐」著重在身體性在當代創作中的可能性,若延著台灣當代藝術的行動流變去看,這裡面勢必無法忽略原住民創作中所帶來的身體視野,以及在創作脈絡中,身體的參與所象徵的歷史性。而「田野技藝」課程則與此次以「參訪」作為形式有關係,在實地走踏,將歷史記憶與現實環境層層相疊的情境下,進而更細緻的思考田野與創作的諸多面向。此次參訪之講師之一伊誕,來自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達瓦蘭部落是排灣族Ravar(拉瓦爾)群系的發源地,自古即在大姆姆山附近山區一代生活。但是該部落在莫拉克八八風災後,族人被迫遷移至山下。但實際上舊的位置仍代表著族人的精神,故舊大社部落目前仍有不少人居住在此,並且見證這些過去的生活場域成為族人的一個例行的日常。
參訪規劃由伊誕老師帶領大家從三地門鄉公所集合後,依著山路逐漸往部落前進,沿途伊誕對這附近的地勢及山群進行逐一解釋,這讓大家能有一個拉開的視野去對整個部落的傳統領域建立一個大範圍的空間想像。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在靠近部落前的一個山路轉彎,那個轉彎有一個涼亭,伊誕等待大家都進入涼亭時,請大家立即安靜,在山路中的空氣的流動聲、鳥叫等自然聲音逐漸充滿後,他才解釋這是一個要進部落的儀式,告知我們的來臨。聆聽環境音的過程裡,也是我們浸入一個要與環境對話的情境裡。而事後也聽到伊誕解釋這個彎道,實際上是日本殖民時炸出的通道(背景為日治時期里番的範圍,口傳聽說是攻打部落的過程中將這個路口炸出),如今成為通往部落的道路,是後殖民的處境伴隨著現代化所面對的時空交錯。參訪過程在到達部落稍作休息後,伊誕很快的把大家帶往河谷處進行午餐,午餐由部落族人在前一天就已經先登山採摘食材進行準備。也是這場午餐,讓我們也建構一個由「味覺」進入部落的通道,從香料、野菜、米飯料理等揉雜著部落文化與環境脈絡。由於近期久未逢雨,河谷只有少部分段落有溪水流過,所以在午後伊誕即帶著大家沿著河谷路徑,時而涉水的情況下穿梭在部落的舊時記憶裡,在河谷的兩側,伊誕可以清楚的更大家指出哪些地方過去在斜坡上設有田(類似梯田)負責供給部落飲食上的需求(黑米),而這些作物的供給其實又影響著部落的移動範圍,在這其實成為一個鮮明的例子,技術、環境、部落文化建立了部落的移動空間。身陷在河谷的風景裡,從植物、建設遺構、溪水的流向,甚至是沿路所見的片岩都像碎片般的田野資訊,並且匯集在每個親自身體通過的身體上。
走出河谷回到部落的過程裡,我們遭遇了久未相逢的陣雨,在部落中伊誕對大家進行了一次的部落導覽,導覽分成了三個面向對部落的生活空間進行建構,由「物質」、「傳說」、「儀式」形塑了部落的精神生活。「物質」的部落特別針對石板屋的材質以及在現代化後,傳統石板屋如何與其他建築形式進行交融,包括石板的運用位置以及房屋結構的規劃。這些改變除了影響生活型態,也對部落景觀形成差異。「傳說」則是因為在部落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由「壺」去進行裝飾的部分,像是路上街道兩旁的裝飾都有一個「壺」的象徵不斷出現,這才接回到部落的傳說裡,傳說從一個被撿到的陶壺,在家中受溫暖陽光照射的陶壺日復一日逐漸膨脹,最後破裂產下一位嬰兒,這位從陶壺中誕生的成為部落的頭目。這就是部落階級制度的誕生。這個傳說指向部落精神、和社會制度層面。最後在「儀式」的部分,實際上還走進了部落的埋葬亡者的場域,這也是部落在經歷現代化從室內葬到統一區域進行埋葬的儀式變遷。這場域就在部落內,與大城市裡祖先喪葬場域都是城市邊緣的情況有強烈的反差。也許這裡是山區較容易有雨,與漢人墓差異較大的墓都蓋有遮棚。當然這裡有許多墓都是由石板構成最上層,也有許多受漢人或西洋式陰宅風格影響的混合。但整體來說裝飾不多呈現一個肅穆、寧靜貼近自然的風格感受。回顧這次的參訪,並將這些實地走訪的經驗與課程軸線進行連結。從過往田野在歷史學、人類學領域成為一種研究技藝的脈絡來看,田野過程較注重的往往都是故事、歷史類的資訊。而忽略身體在田野現場的直接感受,是不是也建立了一個田野面向。此次參訪從「移動」方式遊覽車、步行、涉水經過了部落、山谷、山徑等場域,這之間的轉換實際上除了依誕所講述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外,更多累積起來的是自身體驗與這些記憶中的路徑相重疊時,經驗的對照所帶來對時空變遷的感受。這些經驗對照到伊誕的創作裡,似乎成為一個了解他的創作脈絡的路徑。
在部落內,與大城市裡祖先喪葬場域都是城市邊緣的情況有強烈的反差。也許這裡是山區較容易有雨,與漢人墓差異較大的墓都蓋有遮棚。當然這裡有許多墓都是由石板構成最上層,也有許多受漢人或西洋式陰宅風格影響的混合。但整體來說裝飾不多呈現一個肅穆、寧靜貼近自然的風格感受。
回顧這次的參訪,並將這些實地走訪的經驗與課程軸線進行連結。從過往田野在歷史學、人類學領域成為一種研究技藝的脈絡來看,田野過程較注重的往往都是故事、歷史類的資訊。而忽略身體在田野現場的直接感受,而其實這也建立了一個田野面向。此次參訪從「移動」方式遊覽車、步行、涉水經過了部落、山谷、山徑等場域,這之間的轉換實際上除了依誕所講述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外,更多累積起來的是自身體驗與這些記憶中的路徑相重疊時,經驗的對照所帶來對時空變遷的感受。這些經驗對照到伊誕的創作裡,似乎成為一個了解他的創作脈絡的路徑,也提供給這堂課的學生一個可能的創作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