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2年高教深耕計畫 1-2:精進跨域學習環境
名稱 【教發中心_師生共學社群A】台大ICLP及台灣師大國語中心華語教學實察
承辦單位 教發中心 合辦/協辦單位 華研所
活動日期 2023-04-07~2023-04-07 活動時間 09:30~16: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預計人數 0 參與人數 18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師生共學社群 A類:教學深化        授課教師:鍾鎮城

社群名稱:台大ICLP及台灣師大國語中心華語教學實察

講師:臺灣大學 ICLP-吳雅鳳所長、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蔡雅薰主任

主題:台大ICLP及台灣師大國語中心華語教學實察


一、活動概述及成效

(一)機構介紹:

(1)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CLP)

    前身是臺大史丹佛中心。素以中文菁英教育著稱,擅長1對1或2的師徒制或是小班制教學。ICLP的生源大多來自於美國長春藤盟校,學

生背景大多以東方語言及文化研究、文理及商管類科居多。除一般華語課程外,ICLP也提供文化課程和實地參訪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

解臺灣和中華文化。大部分ICLP的畢業生,能夠運用流利的華語,並且在學術、外交、商業和政治等領域中卓有成就。ICLP也是臺灣華語

中心中,少數能執行文言文及史地領域教學的機構。是以,非常值得本所師生交流、參訪與座談。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MTC)

    成立於1956年,是全台規模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的華語教學中心。臺師大國語中心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可以透

過聆聽、會話、閱讀和寫作等多種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華語能力。臺師大國語中心聘用了全國最大量的華語師資數,所出版的教材亦通行於

海內外,畢業生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國際領袖。是以,其華語教師的工作環境、教學方式及學習資源值得本所師生交流、參訪與學習。


(二)參訪流程內容:

時間 活動內容

06:30~08:30 高雄-台北

08:30~09:20 前往國立臺灣大學ICLP

09:30~12:00 高師大華語所簡報、ICLP簡報、參訪、座談

12:00~13:30 午餐及移動至臺灣師大國語中心

13:30~16:00 高師大華語所簡報、國語中心簡報、參訪、座談

16:00~ 回程/返校(家)


(三)學生參訪心得:

611118014 吳伃涵

    在兩邊的參訪提問中,我深深感受到兩邊氛圍與風格的不同,雙方皆重視營運上及品質上的穩定性,但目的導向不同也使得兩者的行

事風格與運作有極大的差異。ICLP重視語言速成以及聽說能力,感覺也比較偏向菁英教學的方向,實用與精確是教學特色之一。國語教學

中心注重營運效益,注重創新帶來的開源。

    若從文化教學角度而言,ICLP重視成效,所以文化並不是主要層面;國語教學中心注重文化體驗,因為這是拓展新源流的重點之一。

我個人覺得兩邊的方式都各有其因,也沒有哪一邊不好。ICLP向學生收了那麼多錢,學生看中的是語言溝通的成效,這也是ICLP的招牌。

再者當學生到台灣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二語教學,文化是在生活以及交流中的。若是著重在文化教學上,降低了語言學習的訓練機會,反

而會讓ICLP原本的招生吸引力受打折。所以ICLP認為文本中與戶外活動中自然有文化輸入,並不著重於此,或許與環境及學生需求相關。

國語教學中心準備獨特的文化課是必要的,畢竟國語教學中心的學生不見得有ICLP學生的強烈學習動機。想要留住學生,就要讓學生有興

趣,文化是賣點之一。更何況在這麼多機構的競爭底下,想要更有優勢就要有特色。

    從交流中,感覺ICLP找的是能發揮機構聽說教學法特色的老師,國語教學中心是尋找能為機構賺錢的人。這是因為目的導向不同,進

而產生的運作風格相異。不過,畢竟兩邊都是有份量又老牌的機構,有些判斷也是相近的。例如在開創或改革的層面上,肯定是不能貿然

行動的。例如ICLP追求穩定,國語教學中心對線上教材的發展評估,都可以看出大機構在原本的優勢下亦有所顧慮。雖然老字號有過往的

優勢,但與之相對的,也是擔負與責任。


611118010 陳芷筠

    參訪完ICLP後,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是:在ICLP裡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我真心覺得雙方都非常厲害,同時壓力也都很大。ICLP的運作

模式與課程規劃,對我都造成了另類的文化衝擊。學生需要回家備課,上課期間不看課本,幾乎以全中文進行課堂等等,都與我對華語教

學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滿足很多嚴苛的條件,例如學生的課餘時間要很充足,必須實行小班教學,但也引人反

思,其實教學方式還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而自己又可以從哪些部分著手改變。

    臺師大國語中心是一個能量很充沛的機構,蔡主任提到國語中心會隨時注意學生的來源狀況,積極拉線爭取學生到國語中心上課,並

不斷開發新的合作對象,因此國語中心能夠自給自足,讓中心的規模可以不段擴大,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但是我對於國語中心只用自己出

版的教材有點困惑,這是為了要強調品牌自主研發、自產自銷嗎?對於非同步教學、磨課師相關的線上教學教材,發展的程度好像也比較

少。


611018003 廖海琳

    參訪了兩所不同特色的語言中心,可看出華語教學的多元需求。ICLP除了強調“操練”基本功以外,在高年級的課程中有很多傾向學

術面,提供給中心學生選擇的課程與教材極為精緻又專業,但其強調不教授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讓我有點難以理解有此需求的學生如何

透過此昂貴的課程獲得所需。而課程的配置,視學生的興趣與程度分級進行交錯的安排,猶如大學選課的特色,我覺得很符合多元學習的

設計,這可能也是學生願意支付高額學費的原因吧!

    台師大國語中心蔡主任以一位經營者角度強調華師眼界要放得更寬廣,中心除了開發不同的特色課程,如:在其中心看到廚房設備,學

員正在進行的中華料理課程,或麻將、太極拳等文化課程,以及其他如師培增能、教材編纂修編、課程推廣等行政層面以外,還有人事、

經費的考量,中心如何在面對週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不僅要能維持既有的品牌口碑,更是要提升中心營運的成長,所以不走低價無利潤的

路線。此觀點讓華師理解中心維運的重要性,華師不是只負責教學即可,也應關注中心/機構的成長,這也呼應了王祥寧老師所分享的,

「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

    另外,語言中心的客製化課程,因應學生需求老師得大量備課,尤其非自身專業領域,華師的備課量更是極其繁重,由此也可得知如

此深具挑戰的工作,卻也是多數華師願意留任華語界的因素之一,正因為「華語教師的工作能激勵自我成長」,也應證了為什麼身為華語

教師應該要接受專業的知能訓練(信世昌,2021),以及研修的必要性(金鉉哲,2009)。

    此外,兩所語中開設的「台語」課程,雖然被歸類於文化課程中,但顯示「台語」還是具有一定的語言位階及溝通功能,這樣的課程

對於台灣在地語言的推廣及保留也是正面且值得肯定的。


611018014 王珮筑

    以語言中心來說,ICLP是一個風格非常鮮明的機構,小班制、上課節奏快、半客製化、收費高⋯⋯當我在聽老師分享時,我忍不住想,

如果作為一個學生,我是否會選擇來這裡學中文,隨便想都是勸退我的理由:學費高昂、課業壓力大、沒有時間工作⋯⋯但換個角度想,也

就是這些風格鮮明的「門檻」幫助ICLP篩選出他們想要的學生。誰說只有學生選語言中心,語言中心也可以選學生啊,ICLP吸引的是沒有

經濟壓力且對於學習中文動機很強的學生,所以課前充分預習、師生話語比3:7的情況才會在這裡發生。在此次的參訪中,我認識到對於一

個機構或是獨立招生的老師來說,「風格」和「門檻」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和老師都在教學前充分思考自己的需要,讓雙方找到

適合自己的環境。


611118020張庭愷

    這次參訪,見證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品牌、口碑,它往往會成為一般人的第一選擇。兩個中心也分別為自己的品牌形象走出截然

不同的高度。

    ICLP採取半客製化的課程,提供學生選課,因收費不菲,學生的學習動機勢必也較強。雖然老師一定都有一定的能力,學生也無法選

擇老師,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因為某些原因來選擇老師,或是上課後發現無法配合而選擇換課,甚至退費的學生一定存在。而且每位老師都

要去準備新的課程,這是否會影響老師的專業程度和備課的壓力。我想以大專院校選課為例,我們一定會因為某些老師在某些科目的知名

度而去做選擇,當我們發現無法選課,或是並不是一開始所想的課程,修課人數可能就會降低,甚至開不成班級。而且客製化課程很多都

是專業華語,在未來一定有更多種類的專業華語,那整體年齡偏大的教師,會不會因此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國語中心則是把利益最大化的招牌做到極致,只要穩穩的發展,它始終是台灣最強的華語中心。不管是不同國籍的團班、年輕的師

資、還是設備的更新,只要他們一句話,很多人和廠商依舊是趨之若鶩,就是因為它的招牌效應。但是隨著政策和科技的進步,未來的學

生我認為勢必會被更專業且客製化的教學給瓜分,我覺得光線上的家教平台就可見一斑,薪資、時間、內容都比以前好上許多。

    隨著疫情的解封、科技的發展、還有學生的需求,未來的轉變是逼使我們會碰到的問題,不只是主管要面對,我們勢必也要為自己的

招牌做準備。


611118007 楊茜斐

    這次參訪的兩間學校都有一套很完整的系統組織和規劃,台大的ICLP給人一種很精緻的感覺,不論是師資還是教學,學生能選擇自己

喜歡、感興趣的課程來學習,教學內容也很多元,教師有他們自己的一套SOP,上課節奏很緊湊,學生真的要準備好才能來學習,在這樣的

環境下的確可以刺激學生的成長,也很能顯現他們打造訓練口語表達為主的品牌特色。

    但也讓我反思在我們所接觸到的華語教學場域中,常常需要面對混合不同程度學生的班級,且在動機、專注力等各方面相比起來有一

定差距,是沒有辦法靠著一套公式去執行的,必須根據學生程度因材施教,在複雜的教學環境中,我們要如何有效的訓練、幫助學生也是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台師大國語中心的蔡主任不斷強調「個人品牌」的重要性,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累積口碑是很重要的,就像一間企業一樣,要不斷開

發新的合作對象,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住民族的紙雕藝術,這個設計真的很讓人驚艷,文化是能連結許多教學內

容的主軸,如何去打造和創新更多元的文化教學也是值得去研究和探討的,而我們想要打造的品牌特色可以是什麼?


611118013 陳聖閔

    此次移地參訪,看了兩間運作理念截然不同,卻同樣發展良好的語言中心—台大ICLP以及台師大語中。

    台大ICLP給我的感受正如同ICLP主任跟大家介紹的一樣是「小而美」。ICLP能使用的空間並不大,僅有兩層樓而已,但他們並沒有受

限於有限的空間,反而把每一吋土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也因此ICLP走的是精緻化的華語教學:彈性的選課、小班制的教學、優良的師

資,再加上高強度的語言教學,很難不讓學生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另外,教師的薪資福利也很不錯,也有完整的師資培育體系,我個

人是蠻喜歡這樣的環境的。有一點覺得小可惜,就是感覺ICLP的華語教師流動性不高,目前來看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教師的年齡層逐漸

上升的話,感覺會有點…危險???

    跟台大ICLP相反,台師大語中擁有的空間大上許多,但並不代表他們可以隨意揮霍資源。考量到每年需要繳交金額不小的場地費,台

師大語中的壓力也很大。蔡主任在每年付完場地費的同時,還能有不小的盈餘來養活底下的行政語教師團隊,想必也是絞盡腦汁地思考

吧。這樣也不難理解蔡主任特別在意績效,同時也特別信任底下團隊的原因了。

    總體來說,兩者皆用不同的模式來培養自己的華語中心品牌,在組織的營運上都繳交了不錯的成績。另外,放到學習者層面的話,感

覺ICLP培養出少量的中高級華語學習者(國際學校?),台師大則培養出大量程度不等的華語學習者(優秀的公立學校?)。那麼,這兩個體系

誰比較好呢?目前看來兩者會繼續共存一段時間,可能要等之後才會知道誰能一直存續發展。


811118006 阮氏玉蘭

    台大ICLP華語中心非常注重老師教學的質量,及同學output吸收的知識,因為學費那麼高,所以同學來學習也很在乎自己學到什麼,

另外,ICLP收學生進來也會有選擇或同學要達到一定的條件才可以入學,且有同學是由單位派來學語言的,相當在這裡老師及同學上課多

少都會有壓力,但結果就是美好的。

    反思:中心使用師生說話比例3:7,這比例是不是只能套用在中級到高級的同學?

    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注重將中心如何經營管理及打造自己的牌子,有了自己的牌子,就不怕沒有學生,因此,今年度中心的營業利

潤預計能達2.7億,中心開課單位班級非常豐富多彩,還有東南亞移工的班級,這可以看到中心走的方向就是只要有人願意學中文我們都會

收除非有例外的情況,數位課程也被列為很重要中心要發展的一面,課程的內容也會固定的,相當同學跟老師上課會輕鬆一些。

    反思:若一班有西方歐美會講英文的學生及東南亞不會講中文或英文的學生融入在一班,加上西方跟東方的文化不同是不是會操成彼

此之間的誤會?


811118006 盧明月

    第一次來參訪別的所大學,我覺得兩所大學的中文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在國立台灣大學ICLP,他們的課程結構較為嚴謹,包

括初、中、高級課程,並強調學生的課前準備和課堂參與度,以及用中文進行課堂討論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和交流能力。此

外,課外話動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和鞏固語言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和社

會。

    而在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國語中心,他們提供了多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包括中文全年班、中文短期班、商務中文、HSK考試輔導等,學生

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時間安排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提高中文水平。此外,中心還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和交流活動,讓學生能夠更深

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


(四)參訪成效

    從學生的角度,參訪可以擴展視野、增加對不同機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產生啟發。在ICLP的參訪中,學生感受到機構注

重語言速成以及聽說能力,教學特色為實用與精確,但機構對文化體驗的重視程度不高。相對地,在國語教學中心的參訪中,學生體驗到

機構注重營運效益和創新帶來的開源,且機構強調文化體驗的重要性。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教學特色和行事風格。透過參訪,學生可以更

全面地了解不同機構的差異,進一步決定自己的職涯方向和未來的發展目標。

  

    臺灣大學 ICLP黃傳娟組長介紹機構背景          臺灣大學 ICLP歡迎同學及鍾教授參訪

                  

蔡雅薰主任展示臺師大國語中心兼具華語教學和文創的作品   臺師大國語中心行政老師介紹國語中心開課情形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歡迎同學及鍾教授參訪

檢討與建議

二、活動檢討與建議

    預期效益提出此行將在高師大與兩所機構之間形成雙贏效益。一方面可使參與師生更深入的觀察這兩所機構的know-how,另一方面,這兩所機構也可從本所新進研究生及教師分享中,理解最新的師培及研究趨勢。

    本次參訪活動以移地教學、實際訪察的方式,使學生深入觀察兩機構的華語文教學模式及的行政規劃。此次參訪帶來學生和兩間機構的雙向交流,促進雙方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