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學社群 A類:教學深化 授課教師:王佳琪
社群名稱:跟著薩提爾學溝通對話
講師: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督導/諮商心理師 趙素麗老師
主題:薩提爾學溝通對話練習
一、工作坊活動議程:
1. 講師自我介紹、團體成員自我介紹相互認識、活動暖身
2. 薩提爾模式及理念介紹
3. 薩提爾溝通三大要素講解
4. 求生存溝通模式之介紹
5. 家庭中的求生存溝通模式之雕塑演練
6. 影片賞析與討論
7. 帶領成員進行人際溝通姿態之雕塑與重塑
8. 問題與討論
二、活動過程報導:
1. 講師自我介紹、團體成員自我介紹相互認識、活動暖身
(1) 講師邀請成員依序簡單介紹自己(說說自己的背景以及跟薩提爾的連結與認識)。團體成員組成多元,有5位老師及6位高師大教育系學生,2位高師大諮復所學生;師長分別為高師大王佳琪老師、中山大學陳利銘老師、中山大學宋世祥老師、成功大學楊琬琳老師、高科大薛秀宜老師等人。
(2) 講師請成員們起身隨機走動,兩兩一組,不用言語交談,以眼神作為交流,感受彼此距離帶給對方的感覺,而後回到大團體進行討論。(如圖2)
2. 薩提爾模式及理念介紹
(1) 講師備有講義發給成員,故成員們可以一邊透過PPT及參照手上講義學習,並作筆記。
(2) 講師先以薩提爾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談起【以人為本、經驗當下、相信靈性、全人觀、 生命力】等。
(3) 關於薩提爾的哲學觀點,成員們提問,與講師有所對話及交流。
3. 薩提爾溝通三大要素講解
(1) 自己: 學習如何自我覺察。
(2) 他人: 學習如何聆聽、觀察、理解他人。
(3) 情境: 知曉環境、時間、內容、角色的因素如何影響溝通。學習如何與自己、他人、情境做出良好、和諧之接觸。
4. 求生存溝通模式之介紹與體驗
不一致的溝通型態:(1) 討好型、(2) 指責型、(3) 超理智型、(4) 打岔型
講師邀請成員扮演、停留在每一個溝通型態的姿勢中,用身體姿勢去感受及覺察當下的感覺與想法,並回到大團體相互分享。
5. 家庭中的求生存溝通模式之雕塑演練
(1) 講師邀請自願之成員上台分別扮演指責型的父親、討好型的母親與跟著母親一起討好的孩子(如圖3)。
(2) 成員分別分享在角色中的感覺與想法,台下成員亦可以參與交流。
6. 影片賞析與討論
(1) 電影「同床異夢」片段賞析,討論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別是用什麼樣的生存溝通姿態在進行對話,他們分別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感受與渴望是否一致,可以如何改變。
(2) 電影「三個傻瓜」片段賞析,討論片中的父子分別是用什麼樣的生存溝通姿態在進行對話,他們分別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感受與渴望是否一致。
7. 帶領成員進行人際溝通姿態之雕塑與重塑
(1) 講師邀請自願成員擔任主角,分享近期在人際溝通模式中的困擾經驗,並將之以溝通姿態雕塑方式具象化。
(2) 由其他成員分別扮演主角的【感官、解釋、感覺、標準與規條、感覺的感覺、期待、渴望】等內在力量。
(3) 將主角僵化的溝通姿態進行調整而有所鬆動,並與主角確認新的感覺與想法。
(4) 大團體討論與分享。
三、參與心得與收穫:
透過講師深入淺出之教學及引導,更清晰薩提爾模式的核心理念、互動要素及其相關理論知識。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督導同
是諮商心理師的趙素麗老師也會在介紹理論之際,分享她的實務工作經驗,也會適時邀請大家起身實際體驗,將知識融會貫通。並藉由
「雕塑演練」,講師將薩提爾的生存溝通姿態概念「具體化」。而講座尾聲的「人際重塑」有機會讓扮演主角的成員好好接觸自己,進而
有更深入的自我洞察,也引發了其他學員許多共鳴與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