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計畫類別 107高教深耕計畫 B-1
名稱 師資生中小學實地見習活動-民族國中徐筱玫老師觀課
承辦單位 課程組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18-11-01~2018-11-01 活動時間 00:00~00:0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民族國中
預計人數 參與人數 29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吳育臻老師帶領地理科教材教法的同學至民族國中觀課
授課者:徐筱玫老師

課程特色:

本次觀課教學方式主要使用講述法、分組合作教學、學思達,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課是有温度的。把地理所學習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並由老師主導班級的學習氣氛,結合小組討論的形式訓練學生積極自主學習能力。並就「中國的氣候與水文」這一單元配合情境問題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感受力。在輕鬆但不放鬆的氣氛下完成地理課。

 

一、 問題與討論:

經過說課(簡單介紹上課流程、教學方式、班級情況),觀課(分組討論、情境教學、師生互動),到議課,針對上課時所觀察到的提出疑問,並由徐老師作出回答:

問題一:異質性分組討論可以藉由學生間的討論幫助到程度較低的學生,但所需要的時間也相對較多,面對課程進度所造成的壓力,老師作出的方法是?

回答:這是最多人提出來的好奇。的確,設計越多的討論、活動必須有更多的等待。這時候有幾個關鍵點:進度指的是教學進度還是學習進度?每堂課都要塞滿滿的活動嗎? 老師講完跟學生學會哪一個才是重要的?備課是整個教學最重要的關鍵,取捨單元學習目標的量以及整個單元的教學節奏是任課老師應有的專業。

問題二:對剛接手的新班級,老師在班級經營上有別於其他班的作法嗎?

回答:也滿多學弟妹好奇如何記住那麼多學生的名字或跟班級有良好的互動,這對班級數很多的社會科老師真的很困難~~

 我的作法是: 強迫自己要叫出學生名字。

民族的校服上有繡名字真是感恩啊~ 每堂課都會稱呼不同學生的名字,每次重新分組時必須認真比每位學生的先後成績等等,大概一個學期可以叫出班上七八成左右。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學生聽到老師叫得出他的名字會感到老師有注意到我,建立相互尊重的關係才能有更深的互動。

以上三點,其實是在一堂課看不出全貌,必須至少觀完一整個單元才能了解課程的設計,理解師生互動與操作的細微之處。
檢討與建議


曾逸瑄同學心得報告:

本次觀課重點為地理科分組合作機制、自學思考及表達、情境式教學與師生互動,其中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分組合作學習,透過學生的角色扮演,讓能力較佳者扶助學習較慢的學生,並於課堂中不斷地拋問題給學生思考,相較於傳統講述法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此外遊戲融入課程也是增添課堂樂趣與參與度的方式之一,筱玫老師藉由分組比賽帶入中國南北氣候差異,不僅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更能從過程中快樂學習。無論如何,我認為教導具有深度的完整概念,使學生能真正理解,比追求進度的教學方式,更有教育價值與意義,即便無法馬上見效,但未來將成為老師的我們學會等待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王志愿同學心得報告:

很榮幸能夠有機會到民族國中觀筱玫老師的課,筱玫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方式令人十分敬佩,若沒有大量累積的講述教學底子,是沒有辦法將分組教學的節奏帶出來的。在異質化分組的小組中,每位學生有著不同的稱呼,以及不同的學習任務,藉由自學、討論、發表的形式來呈現。課堂中老師將死板的課文結合日常生活,帶入學生的生命經驗,讓學習不再是一件苦悶沒有意義的「白工」,也透過不同難易度的提問來確認學生們是否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不僅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活絡,表達能力也有所進步,更重要的是這樣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正是因應未來時代考驗的最佳利器,一個人走路雖然能走得快,但卻不如一群人,走得遠。

 

陳君淳同學心得報告: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觀課,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異質分組進行教學。其實從我自己當學生到現在要成為一個老師,我都很不喜歡分組教學。我覺得分組教學很沒用,第一點就是同學在底下會自己聊天;第二點分組討論的時候也是只有幾個人在開口,也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吸收到內容;第三點就是分組教學老師教的部分就會減少,我覺得學到的很少。

但這次去民族國中我覺得大大改觀,原來分組教學也可以這樣做,利用異質分組去讓學習比較好的人去帶學習比較不好的人,且在分組討論的過程老師也是會下去指導而不是在台上放空,討論的內容也不是那麼的難,而是靠近生活化讓每一個同學可以參與。

在最後議課的時候徐筱玫老師分享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只要學生他學得會,晚一點再教他沒關係。」有時候我們都太急躁了,只要全校地理科老師同意,我想課程內容是可以調整,把一些難的觀念放在國三來教,等到學生經過三年各科的學習,我想那些觀念已經不像國一國二那時候這麼難了。
成果附檔
1 107精進師資素質計畫成果(地理系吳育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