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07高教深耕計畫 A-2
名稱 【專業共學工作坊】蘭嶼.島嶼.深度踏查.發現.再現—地圖調查與設計工作坊
承辦單位 地理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文學院
活動日期 2018-07-31~2018-08-03 活動時間 09:40~17:3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台東縣蘭嶼鄉
預計人數 12 參與人數 12
活動滿意度 5.00
概述及成效
一、活動概述:

  本次活動主軸為認識當地地名命名權的作為,在地生活方式的維持和轉變等學習概念。透過地參訪蘭嶼當地,並讓研究生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角度去了解蘭嶼,並做區域的紀錄,活動內容包括實地居住在解說員的家中,由解說員帶領我們參訪部落和參與原民活動,另外也參加有別於一般大眾旅遊,由當地原住民所帶領的在地體驗,包括潮間帶與浮淺觀察紀錄,傳統竹竿釣魚並了解原住民飲食文化,地下屋參訪與原住民生死觀了解等,透過這次活動對蘭嶼做一次統整紀錄。


二、參訪內容紀錄:

A. 達悟族v.s雅美族?
  以前唸書的時候老師解釋說雅美是以前殖民時期的稱呼,後來為了尊重當地原住民改族名為達悟,事實上兩者的名稱並無對錯問題,雅美(Yami)是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島上訪問所得,雅美在當地語言中是「我們」的意思,可能是人類學家在詢問的過程中當地人表示我們所衍生而來。而達悟「tao」則是「人」的意思,所以當地人是島上的tao,我們則是台灣大島上的tao,之所會有這個名稱的出現,為當時部分原住民青年提出的正名運動,但因為該族對名字的爭議分歧,最後原民會官方文件仍以雅美稱呼,但括號加上「達悟」,讓兩詞同時並存。

B. 原住民禁忌紀錄:


一、蘭嶼達悟族-動物禁忌:
  在蘭嶼島上,特有亞種的蘭嶼角鴞「嘟嘟嗚」則是達悟族人眼中惡靈的化身,蘭嶼角鴞雖子十分可愛,但牠卻是兇猛的獵食者。在潮間帶夜觀的那晚,詢問民宿老闆哪裡可以看到角鴞,老闆告訴我們,達悟族人對這種動物非常忌諱,據說如果村裡有人生病,角鴞又連續幾天都在住家附近停留鳴叫,就是在預告病人即將離世或家中將有事發生,而且蘭嶼角鴞非常兇恨都會獵食其他動物,為什麼大家喜歡去看他呢?所以蘭嶼角鴞「嘟嘟嗚」被視為不祥的動物。

二、蘭嶼達悟族-植物禁忌:
  在達悟族樹木對他們他們是很重要的,他們傳統地下屋的建材全是用木頭製成,須先到山上找尋適合的樹木,大家再合力從山上搬下來,我們到地下屋去參訪時,看到在主屋裡最內部的兩根樹板柱子,屋主告訴我們這兩根柱子非常的重要,建造地下屋是最先開工的就是這兩根柱子,代表這個家的祖先,祖先若過世之後,一部分的靈魂就會居住在這兩個柱子內,所以一定要慎選好的樹種,然後加上後代子孫需要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如果到了大島沒人繼承的話,屋子須拆除,而這兩根代表祖先的樹板柱子,需先拿起來另外處理。
  在台灣極具有欣賞價值的棋盤腳,在蘭嶼是非常不祥與詛咒的象徵,在地人人把棋盤腳當成魔鬼樹或魔鬼花,他們深信棋盤腳會帶來厄運,所以棋盤腳的枝葉花朵果實都不能帶進蘭嶼居民的家中或隨意擺放,更不能用母語說棋盤腳。

三、蘭嶼達悟族-環境禁忌:
  大天池位於蘭嶼的東南方,在達悟族人(雅美族人)語中稱為「DuWaWa」,意思是指「高山之海」或者是「鬼魂出沒之處」。在去蘭嶼之前就已經聽許多朋友提起他的美,也有聽說大天池是當地居民的禁地,有點陰森常常有許多鬼魂,但也有一說是因為大天池有許多恙蟲,如果不幸被咬,又加上當地醫療不足,十分容易因此而喪命,故一直被視為不祥之地,但其實當天跟同學一起去造訪了大天池後,發現大天池的風景極為漂亮,是一個很適合登山健行親近大自然的好路線,特殊的火山口地形,因雨水沖積形成的高山湖泊,加上湖中有許多枯立的樹木屹立,湖的周圍滿豐富多樣性的熱帶雨林樹種,十分的漂亮,靠近湖可以看見非常多的小青蛙與各種鳥類在周邊生活。達悟族人(雅美族人)進入大天池,通常會以五節芒的葉子擦拭身體,以求去邪。

C.男人魚女人魚:
  在蘭嶼是靠天吃飯,所以大家一起抓魚一起分享,抓到大魚的人不能自己把大魚抓回家,全部都要一起平均分配才行,再加上當地水源不易,所以傳統習俗大家抓完魚之後,會再外面先把魚全部處理過才能帶回,且因魚的種類不同,每種魚都有每種魚的特色含意,分為男人魚、女人魚跟老人家吃的魚,不可以亂吃。男人可以吃所有的魚種,包括女人魚和老人魚,女人則吃比較沒有腥味的魚類,老人在豐收的時期吃珍貴的魚種,在漁獲不豐的時期則吃一些較差的魚,而部落會將最好的魚留給年輕人以顧全整個部落的勞動力能繼續留存。(地理學系暑期碩士班/李昀儒)


三、心得回饋:

吳柏賢:
  「再訪蘭嶼。蘭嶼再探索」短短五年內這是第二次造訪蘭嶼,從這趟蘭嶼行程對比上一次經驗我發現蘭嶼在這段時間的改變有了三多三少。「三多」:船班及遊客變多、隨地垃圾變多、商店數變多;「三少」:幼齡人口變少、海裡的生物數變少、在地原民文化氣息變少。
  「大島」上的人們到了蘭嶼變方便了,遊客帶來了許多觀光財及大島上的生活習慣,雖然當地有許多自發性的團體在積極倡導環保的重要及推動反核廢料的活動,但越趨於商業化的蘭嶼早已不復見以前的原始風貌。
  「小島」上的人們到了本島變方便了,船班帶走了當地的青壯年人口及小島上文化傳承的人脈,雖然當地有許多一再為傳統文化傳承的組織,但從青壯年人口急遽驟減及母語傳承的斷層,可再再顯示原民文化流失的危機,有「最後淨土」之稱的蘭嶼也慢慢被滲透瓦解。

葉文雅:
  蘭嶼,Ponso no Tao-人之島,太平洋島嶼上最美麗的一顆珍珠。透過照片在教室中與學生介紹過數次的島嶼,當親臨現場時仍受其美麗震懾,並深深感受到大 自然的雄偉與人類的渺小。在這趟旅程中,達悟族的共享精神與樂天知命的性格、海天無盡的藍與山頭的綠及滿天令人炫目的星空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並為再訪留下了伏筆。
  在蘭嶼的美好中,不斷想起歌手蕭賀碩的歌曲〈蘭嶼的藍〉中的歌詞:

  蘭嶼的藍 無法言喻的藍
  蘭嶼的藍 懶個痛快的藍
  蘭嶼的藍 比我家鄉的藍更藍
  蘭嶼的藍 玫瑰珊瑚礁海岸
  蘭嶼的嵐 青青草原俯瞰
  蘭嶼的瀾 拼板舟捕飛魚的留傳
  蘭嶼的藍 被核廢料所染
  我們的婪 噁爛

  蘭嶼的藍、嵐、瀾與達悟族交織成最美的風景,然而在這次實察中,除了見到我們的「婪」--核廢料儲存場外,更難過的發現島上傳統的地下屋僅剩朗島及野營兩個部落保存下來,其餘的皆已拆除另闢水泥建築,傳統建築未被妥善的保存下來,實在令人惋惜。

簡文宣:
  透過此次蘭嶼的深度踏查,個人以現階段任教國民中學而有以下發想:

  一、深刻感受地理三大傳統在蘭嶼的再現:
  1.空間分析:人之島的六大部落分布及國民政府時期設立的「國宅」空間變化。
  2.人地分析:透過野銀部落的導覽人員得知六大部落共同文字皆有不同鄉音,足見火山作用如何在小尺度空間上塑造一定程度的文化阻礙或文化差異性。
  3.區域分析:南島語族達悟族如何在猛烈噴發的火山作用地形下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模式及族群世界觀,並如何面對在大島(當地人多稱臺灣)的政治選擇下,看待核廢料儲存場的設置及傳統建築的式微,進而凝聚地方認同並培育地方愛,最終發展出深度體驗旅遊再教育大島的遊客,使其再現並發現蘭嶼之美。

  二、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研發:

  1.空間分析:
  (1)臺灣南島語族內部區域差異特色。
  (2)臺灣南島語族與其它南島語族因空間分布所塑造出的區域差異特色。

  2.人地分析:
  (1)火山地形作用對達悟族土地利用的影響。
  (2)短時間的颱風作用對達悟族生活模式的影響。
  (3)長時間的季風作用對達悟族生活型態的影響。

  3.區域分析:
  (1)大島與蘭嶼空間遷移的相互作用。
  (2)核廢料儲存場設置的政治選擇對蘭嶼塑造地方愛的影響。
  (3)蘭嶼傳統部落的生態旅遊發展與影響。

  4.地方情感塑造:
  107年度有位九年級達悟族學生,藉由自身經驗分享,欲使區域內新竹關西多數的客家及泰雅族學生了解不同族群文化,進而尊重彼此差異,並進一步塑造彼此的地方認同。
檢討與建議
  本次活動主要是以深度踏查,結合小區域研究,讓參與者更認識在地的文化與特色,在活動安排與當地居民互動上有很多的成果,從原住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居住空間、禁忌到原住民自我認同與正名運動,皆有深刻的了解。因為是教學碩士班參與的活動,對當地的教育環境與學生情況也有很多的好奇,比較可惜的是,原本打算訪問蘭嶼國高中,並與當地曾是地理系畢業的學姊做交流互動,但因為暑期輔導的時間已經結束沒辦法有更多的互動,但我們仍與當地的學生與學校的行政人員做了一些交流,並從當地解說員的身上獲得非常多寶貴的資訊,可以說這次的活動給予參與者的收穫非常豐富。
成果紀錄
海報
活動照片 01
活動照片 02
地圖記錄 01
地圖記錄 02
地圖記錄 03
成果附檔
1 海報
2 活動照片 01
3 活動照片 02
4 地圖記錄 01
5 地圖記錄 02
6 地圖記錄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