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講者或貴賓: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陳璋玲教授
活動概述及成效
此次的講者陳璋玲老師是台南成功大學的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老師有著豐富的學經歷及對海洋的滿腔熱血,在專業與熱情之下介紹講述了海洋的「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的課題與對策」及「台灣的海洋生態」等相關議題,讓同學們複習過往所學的同時亦增進了較深入、廣泛的海洋知識。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0.8%,重要性除了是全球90%生物居住棲息的空間外,尚能透過洋流與光合作用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且能提供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諸如「動植物與微生物的海洋生物」、「礦砂、天然氣與多金屬結核等的非生物」、「島嶼及水體空間」與「潮汐、洋流及鹽度差能量」等資源,進而擁有糧食、能源、交通運輸、科學研究等價值,更可供應「調節」、「供給」、「文化」及「支持」四大功能,然上述貢獻皆須建立在有健康的海洋生態系之上。
海洋與人類生活最重要相關的便是分為三級的「海洋產業」,其中三級產業的水上運輸業佔據了59.75%,乃產值高達兩千億的一項產業,次之則是海洋漁業,可見海洋與人類的生活連結多麼密不可分。於海洋生態中,海洋生物與環境更是相互連結,若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遭受破壞,便會使海洋生態出現問題,無論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抑或珊瑚蟲和蟲黃藻的共生關係破壞等皆屬之,而海洋生態並非單一種,分成了「底棲生態系」與「大洋生態系」,又以大洋生態系屬我們較為熟知,其根據深淺能否行光合作用區分「有光帶」與「無光帶」,「有光帶」乃生態上重要分界點,基礎生產力高且常見珊瑚礁、紅樹林及濕地等服務價值較高的生態系,而「無光帶」中的深海生物雖多需仰賴表層輸送下來的物質維持能量,卻佔了海洋的90%之多,且動物因環境影響多會生長成無眼的樣態,如:「盲鰻」便是。若言生物,則依據游泳能力分為「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如常見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及頭足類動物,能自行控制水平位置,而浮游生物則是不具或游泳能力薄弱,是種隨波逐流的生物。
講述完專業的海洋知識後,便是介紹我們所處的台灣海洋水域,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有黑潮、中國沿岸流與南中國海水團的交匯流經,絕佳的地理環境下形成了海洋地形的多樣性,舉凡河口、沙岸、珊瑚礁海岸及斷崖深水等,更孕育了海龜、海鳥、鬚鯨、棘皮動物及海藻等豐富物種,而珊瑚礁、紅樹林、潟湖、溼地、潮間帶與藻礁則是台灣最常見的生態系。其中老師特別講解了「珊瑚生態系」,珊瑚亦有長於水深50公尺下的「深水珊瑚」,此種珊瑚的造礁能力慢,長年會形成大型礁體,構成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深海生態系,是諸多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賴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棲地,然卻也因採捕「寶石珊瑚」和環境污染的衝擊下受到重視,進而劃設保護區以維護珍貴生態棲地。台灣不僅是國人所熱愛,亦是外國人所欲前來觀光的福爾摩沙,無論東沙環礁、小琉球、台南四草濕地或墾丁砂島等,皆是休憩與潛水的主要地,在此之下卻仍免不了遭逢人為、自然的困境與問題。
海洋所面臨的不僅有陸上開發造成的泥沙淤積、污染排放導致的有機質與海水污染、過漁及電魚造成的生態失衡及魚體平均體型小而漁業資源枯竭、遊憩活動未能妥善規劃及善後使得棲息地破壞,還包含日復一日殘害環境下的全球暖化,水溫升高所引起的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與洋流混亂等諸多問題,對此各國已驚覺且開始正視這每下愈況的生態浩劫,不僅於社會、學校加強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及保育宣導,亦建立長期的海洋保育策略與法令、設立保護區、妥善規劃管理海洋活動及產出保育的新思維,如「預防原則」、「生態系管理」、「遺傳資源」與「倉庫雨存貨」等新概念的發起,以及CBD在2010年提出「愛知目標」的十年保護行動、羅斯海設立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等,皆是全球趨勢,而台灣在此保育意識下亦以國家公園法、溼地保育法及海岸管理法等法規保護海洋景觀與資源,如台東的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便是很好的案例。
演講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新獲得的概念,更是璋玲教授較為實際的生態理念。講者認為若要完整保育,那人類便不應也無法存在,故我們應是將海洋視為資產,如何明智而妥善運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方為上策,不同於有些環保團體那虛無且不切實際的口號,講者的理念更符合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應對。藉由講者深入淺出的海洋知識與實際案例闡述,搭配所分享的理念與海洋觀光推薦,以及演講中一問一答且生動活潑的氛圍下,讓聽講的學生們非但兼顧各層面的吸收,亦對海洋保育及環境問題更為真切有感、予以反思,演講結束後同學們一併帶走的除了講者親切的口語表達,更是整體海洋維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