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1高教深耕計畫 1-5:培育學院特色人才-教育學院
名稱 【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人格心理學
承辦單位 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2-04-11~2022-04-11 活動時間 00:00~00: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預計人數 0 參與人數 0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課程名稱:人格心理學          授課教師:張淑美        活動模式:協同教學

一、活動報導:

    本次協同教學邀請臨床心理師督導,張家群先生講述在他的執業生涯中,所見到的,文化對於人格心理學的重要性。張心理師曾於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及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取得兩個碩士學位,現為本校諮商輔導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從事臨床心理師與心理師督導工作及心理學相關

研究約有十年以上的經驗,曾經服務於兒童福利基金會、高雄張老師、高雄市家暴防治中心、燭光協會、國軍高雄總醫院、朝露農場等機構擔任心理師職

位;並曾於國軍高雄總醫院、本校諮商輔導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等機構擔任心理師督導職位;同時他也在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擔任過「進階統計」講師、在育英醫護管理學校擔任過「公民與道德」及「動畫中的發展心理學」講師、在空中大學擔任過「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講師、

在美和科技大學擔任過「情緒管理與情緒調適」課程講師;並曾於樹子、康成、中華天使等長照機構擔任長照照護講師。張心理師於社區、醫療院所、成癮

戒治機構的實務及教學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因此邀請張心理師參與本次課程的協同教學講座。

         本次講座,邀請張心理師分享,在他的執業生涯中,「文化」對於人格心理學的重要影響,並且談及文化與人格心理學及心理治療的影響。張心理師以

此課程主軸,自訂講題為「從文化系統的動態發展談為什麼我們需要本土心理學」。在講座中,張心理師先以動畫的方式展示了整體人類的文化發展,協助

參與課程的同學理解「文化不是專屬於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私產」,亦非靜態不變的觀念;相反地,人類的文化形成一個整體系統,不斷地交融競爭,突

現與消逝,時而強勢時而衰微。因此,文化是全人類共同擁有,動態演進的認識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的動態網路。因此,文化與當代當時當下的人如何看待

自己與如何看待世界,息息相關。當代心理學亦不能例外,其中尤其由於人格心理學反映了心理學者如何看待「人」,因此背後往往蘊含隱而未言的文化觀

念。因此張心理師點明當代人格心理學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繼而闡述由於文化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產,而本土心理學即是希望從本文化系統的觀點,

提出與當代心理學據以形成的西方文化系統交相輝映的獨特人觀、世界觀、系統觀。最後本講座邀請講師與同學互動討論人格心理學的相關問題。


二、問題與討論:

1. Q:請問您覺得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有甚麼不同?

A: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我們在課程一開始時的演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網路,因此當我們用靜態的概念試圖掌握動態的現象時,總是無法說的

完全,很可能發生黃光國老師批判韋伯的「融接的謬誤」。因此,如果我們直接問兩個文化有甚麼不同時,就已經預設了兩個文化本質上是不同的,但是,

文化總是在動態的演變中,文化與文化之間彼此互相吸納彼此形成文明,文明之間可能互相競爭可能友好互助。因此我希望從兩個文化彼此是甚麼樣的關係

來回應這個問題。同時由於文化本身的動態性質,且這兩個文化系統均已自成體系,故我建議我們最好將這兩個文化均視為兩個動態的系統,這兩個動態的

系統實際上都是起始於人類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理解,並且逐漸在特定的歷史、生物、地理環境中發展成為獨特的對人、對物、對世界的觀點。問題是,經

由上述所言的,文化其實有其發展脈絡,因此就如我們課堂說的,每個文化一定都如「瞎子摸象」一般,有其特殊的見解以及特殊的限制。而以一個動態的

全局系統觀去理解每一個文化的發展歷程與優勢劣勢,同時反躬自省本文化的獨特之處以及限制,才是比較不同文化的最佳策略。


2.Q:您覺得文化對您在執業的過程中有何影響?

A: 文化的影響往往總是非常深刻,但文化在表現他的影響力時,卻是時而隱而未顯,時而簡單直接的。簡單直接的部分在於文化直接影響案主所使用的語

言、所表現的行為、以及他的價值觀;隱而未顯得部分則展現在我們與案主背後所持有的對於「人」、對於「他者」、對於「世界」的基本觀點,且衍伸出

對於自我的價值選擇、對於人我關係的預設、對於世界與生命意義的追尋。這些都會在心理治療與案主的互動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課程效益:

(一)林俐娜同學

    發展台灣本土的心理學,這對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話題,我是西方心理學的擁護者,就如講師說的,西方心理學以個人為出發點,強調獨一無二的自我,「先照顧好自己,再進而照顧別人」。就我而言,面對虛弱的身體,唯有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身體可以維持正常功能,我才有資格談論要照顧別人。自從我得知即將洗腎後,西方心理學的論點是支持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也是我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的秘訣,西方心理學的觀點讓我的思維重新洗牌,我才能勇敢做自己,學會認識自己,有勇氣面對未來種種的挑戰。

       西方心理學與本土的文化確實有一些差距,就西方心理學的「利己」及本土文化的「利他」之間的轉換,就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讓我想起好多年前,我剛開始學心理學時我內心的質疑,之前受的教育及家庭模式都教導我要以利他為為則,自己的需求總是擺在最後。當我一開始接觸西方心理學時,要我做自己,照顧自己的需求時,我常常自己問自己,我這樣做是自私?我用了很大的勇氣才能面對自己內心的衝擊,因為從小到大,我從不曾做過利己之事,總是為了別人費盡心力。後來了解到自私與自我的差別後,心態才慢慢調整過來。

       剛接觸心理學,會有這麼大的質疑,我現在的體會是心理學這是西方文化的脈絡,跟我們台灣的本土文化有一些距離,因此在心態在就會有很大的差距。 發展本土的心理學,可以融合我們的本土文化加以調整,或許就能減少不同文化間的差距。

       我很喜歡講師說的一句話瞎子摸象,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觀點,來觀看自己看到的樣子,而這個樣貌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西方心理學並不是唯一的真理,任何的學派都有值得贊賞之處,也有讓人質疑的地方,發展本土的心理學,用更寛擴的心來吸收不同的知識,或許就能拼出更多的真相。

(二)潘雅芬同學

       在我的求學階段所讀的、所接觸到的,甚至是目前在教學時所使用的都是西方的心理學理論,對於本土心理學這個名詞、議題我感到十分陌生,不過也因為有這次張家群老師的分享,讓我開始去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在這個社會體系中所關心的研究議題或所採用的理論和方法,幾乎全部都是來自西方,我們時常對於西方的理論不加以批判,直接接受或承襲西方的問題、理論及方法,卻未考慮到地域性及文化的差異,因此發展本土心理學有其重要性,發展出能夠貼切於本土及了解當地人民生活、行為及心理的科學。

    感謝張淑美老師用心地籌備此次的演講活動,感謝張家群心理師帶來豐富多元的演講內容,分享之內容深入淺出,將抽象、艱深的理論,用生活化的舉例進行補充說明,以利我們能快速理解,真的令我受益良多。

(三)蔡勻倢同學

       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從歷史發展開始,一直談到到當前瀕臨崩壞的世界網路;西方心理學受文化系統的動態演變有很大的影響,人格心理學方面,談到西方人觀的限制,其實是非常碎片化的,而文化會反映當時的時空背景,影響了價值觀、世界觀,也間接定義了人的價值;回到我們身上,中華文化發展至今,面臨中華民國邊緣化以及年輕人在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現今,儼然誓失落的世代;老師說到西方文化系統人觀的限制,談到最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觀的理論,理解到本土心理學發展的歷程,以及重要性,受益良多。

(四)黃麗雲同學       

    本講次的講演讓個人從為什麼我們要有自己本土心理學發展,開始認知到世界文化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然後從文化的發展了解到我們國家應該要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傳承之重要性,才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國家的本土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是要幫助我們自己懂自己的心理學習,以目前的西方心理學的學術研究發展,著重在個體研究則缺乏整體的大我之格局,是我們在學習本課堂研討時必需兼具個體與整體大我的互動關係之發展。 

(五)余青黛同學

       老師在分享前詢問我們何謂文化,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傳承、亦或生活樣態?對於世界史版圖的演變覺得很有意思,我們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眼界來認識世界,在當下,世界角落還有許多事情同時在發生,感謝老師的引導,學習對事物的批判與更全面的認識。






檢討與建議
四、活動檢討與建議:
    感謝張淑美老師用心地籌備此次的演講活動,感謝張家群心理師帶來豐富多元的演講內容,分享之內容深入淺出,將抽象、艱深的理論,用生活化的舉例進行補充說明,以利我們能快速理解,在增進自我專業知識的提升很有幫助。建議未來可以邀請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與我們分享人格心理學在教學或諮商方面的實務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