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目標
透過實際進入實驗室並親自操作實驗,來加深課本上所學之學科知識,並了解實驗室安全規則與操作守則,培養基本實驗器材操作能力以及對於實驗原理的理解,搭配實驗報告的提問及課堂上之情境引導,激起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以此為問題導向之教學,然而實驗之設計廣泛、多元,從質量不滅定律到奈米零價鐵的製備,涵蓋原理、應用使學生融會貫通。
(2)教學過程
學生分為A、B兩梯次,採取隔周輪替上課方式,精緻化小班教學,因實驗場所隱含危險性,小班實驗操作可使教授、助教更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安全及實驗需求。
課程安排為上午進行普通化學之學科課程,下午則進入實驗室實際操作,藉由學科知識及理論實作相互搭配,使學生能夠將兩者結合,建立更扎實基礎。
此活動設計是根據問題導向所設計,其目的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藉由實驗手冊及課堂上的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對於實驗的問題解決,並給予加分機制,從中讓學生建立主動思考的能力並激發學生的興趣。
(3)評量方式
評量方式採用兩種形式,首先是藉由實驗手冊,讓學生進行實驗前先統整並寫出原理、步驟、相關實驗問題及預期結果,而完成實驗預報,藉此促進學生加深對實驗的理解。實驗結束後,則是根據實驗結果以及理論結果來相互比較,並貼上實驗相關數據與圖片,最後回答問題與討論,進而使學生完成實驗結報,藉此也能使授課者及時驗收成效,隨時進行調整。
而另一種形式為期末筆試評量,經過一學期的實驗操作課程,利用期末評量來驗收學生對於所有實驗的相關知識,以此評估教學成效。
(4)學生學習成效
本課程建立學生對於實驗室安全與實驗器材使用等相關基礎,並且藉由理論知識來延伸及解決實驗上所遇到的問題,本學期課程不僅讓學生了解實驗場所和藥品潛藏的危害,也使學生能夠正確操作器材並完成實驗,除此之外還能培養獨立思考,從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來建立一整套思維模式,從中搭配查詢資料之能力,讓學生除了擁有實驗操作的能力,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能力不僅僅限用於化學領域,而是跨領域也需具備的能力,因此本課程為充實且多元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