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2年高教深耕計畫 1-1:STEAM特色人才培育計畫
名稱 探究導向教學—生物化學實驗
承辦單位 理學院生物科技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3-02-13~2023-06-16 活動時間 00:00~00: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理學院生物科技系
預計人數 0 參與人數 35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1)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大學生物相關科系教師一直認為實驗室是最合適的舞台,可以在該舞台上幫助學生發展在生物科技和醫學領域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思維,溝通和社交技巧。在實驗室中專注於科學技能是有效的,但是當我們嘗試提高績效以使學生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競爭時,在課堂上的教學技能至關重要。本計畫將以探究式教學(IBL),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一種方法理解科學概念,同時發展諸如口頭和書面交流,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等技能。生物化學IBL活動包括三個部分:課前作業,課內活動和課後作業。課前作業有助於為學生做好準備,以便他們準備在上課期間充分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概念和技能。這些活動由與一個主題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組成,並且在整個課堂期間,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在實踐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活動的過程類似於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活動中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通過邏輯思維過程,要求他們分析資訊並質疑自己的假設,學生將繼續在家庭作業中發展知識和技能。IBL具有某些特點可以使其更適合在各種教室環境中實施,除了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之外,促進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口語,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等技能。

2)學生學習成效

       就學生的問卷平均得分來分析傳統講座的授課方式與IBL教學方式,以IBL的生物化學教學方式得分皆較高,亦即IBL教學使學生就各個評估項目諸如生化課程觀念的理解、學習的動機、處理複雜的想法與日常生活的連結等,並在結束時與他人有效合作該課程比傳統的講座學生,學生的書面意見也表明對翻轉授課形式的高度滿意和支持對他們的學習比傳統課堂有用。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採用傳統教學紙筆測驗成績、作業成績與分組口頭綜合報告作為評量方式外,評量化分數與質性回饋資料,以及生物化學學習評量概念問卷表作為本次課程設計規劃的評量方式。至於總體學習成效評量將以自行設計之3種學習評量概念問卷表包含: (1)不同技能領域的進步的調查評估表(2)學習領域的調查評估表(3)每個必修課程要素實用性的調查評估表各表包含不同評量項目各學生接受傳統授課方式和翻轉教學方式後的主觀感受給不同分數從 5~1分或不回答再依後述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做統計分析看是否有顯著差異。

        結果:學生的創新表現發現基於探究學習的課程有顯著改善(P < 0.001)與學生在傳統課程中的表現相比,在臨床知識術語。問題的 5 點李克特量表問卷對學生進行管理,以了解他們對 IBL有用性的看法。98%的學生報告說,在 IBL 會議上,小組進行了寶貴的思想交流討論。97%學生認為通過IBL課程,理解主題/主題更好,所有學生都報告說它在術語上很有幫助未來的知識應用。

檢討與建議

        從本學期課堂觀察結果、問卷分析,及綜合上述結果來看,IBL教學模式可使學生於課堂間學習的積極度有所提升,同時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問、互動以及同儕間的討論的頻率,教室的學習氛圍也有好轉,但仍有些部分未達到理想目標,例如部分學生在課堂報告時,因尚未完全清楚生化觀念或反應機制故,無法清楚地解釋給台下同學,致使台下同學因為沒辦法完全理解內容,而無法與台上進行討論交流,改進方法是可請報告組別先將報告內容於上台報告前行給授課教師看過評估哪些可能會出現這種情形可事先提醒。第二,學生雖然提升了自主學習,但畢竟尚在學習可能導致學生僅學到片段知識或以有限知識加以強行解釋不懂之處,建議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在學習各階段隨時可提問的方式如事先請教或與教師私訊。

       IBL在生物化學教育中提供了簡潔明了的步驟來設計議題,透過將議題作為教學手段和研究手段來實施導引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就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的對話。就本計畫的問卷分析、學生訪談與意見反饋發現學生對IBL的系統評價顯示:(a)學生喜歡IBL;(b)學生認為IBL是他們學習的增強;以及(c)老師喜歡使用IBL進行教學,因為它可以吸引學生。但結果的重點主要取決於總體經驗指標的結果上(即學生認為體驗很愉快)。但是,報告的經驗通常基於軼事或學生的訪談。儘管這種反饋非常有用,但仍需要使用統計上合理的研究工具(例如經過驗證的學生和教師問卷)來證實。也就是IBL的潛在好處似乎很多。然而在科學教育中的成功實施及其對學習方法的影響仍須量化。IBL可能有助於學習者獲得直接和主動的認知體驗,但其長期影響尚待評估。其次,相對於其他主動學習技術或傳統講座,還缺乏關於IBL有效性的全面研究。另外尚沒有證據表明IBL在教學內容上的成功程度。這些困難可能會阻礙教師願意接受變革並在課程中引入IBL的意願。與傳統講座所倡導的認知模式相比,這一變化暗示了一種新的認知模式:從僅依靠記憶轉變為進行分析,綜合和評估科學內容的努力。

成果附檔
1 1307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