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0高教深耕計畫 1-5:培育學院特色人才-文學院
名稱 屏東四重溪地形景觀觀察與測量
承辦單位 地理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1-12-11~2021-12-11 活動時間 07:30~18: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枋山、二重溪攔河堰、石門古戰場
預計人數 38 參與人數 38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此次的活動由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何立德教授帶領,透過傾斜儀使用及岩層位態分析及老師指派三項作業,於屏東枋山、車城實踐課程內容,了解恆春半島的地質景觀形塑。

  第一項作業為地形素描,透過眼睛觀察小尖山至恆春西台地地形線條並描繪於作業紙,根據作業講義的地質圖及繪製成果分析該地質結構之特色。素描可以展現個人對地貌的認知狀況,並展現地貌最顯著之特色。從小尖山起始往西南方,分別可見,早更新世崎嶇的墾丁層及火成岩塊小尖山,現代沖積層及隆起珊瑚礁,晚更新世之太平層、四溝層及恆春石灰岩組成恆春西台地。墾丁層及現代沖積地形分界明顯,我們前往海灘前走下一小段陡崖正是一明顯的地形分界,從而看出恆春斷層分布地,也可觀察地形與聚落分布的關聯性:聚落、飯店多位於沖積層等較為平緩的地帶。地形素描外,海岸上的石頭也是實察線索之一。枋山海岸上遍布砂岩及珊瑚礁、貝殼碎屑,沉積砂岩上有孔狀及長條狀生痕,表示此種生物往地表鑽洞的習性。另外,何老師也透過岸邊種植的樹種特色講解海岸造林樹種議題。枋山一帶海岸原本為外來種銀合歡所入侵,這種植物會透過毒液使周圍無法生長其他植物,進而擴張自己的族群。近年來,枋山剷除多處銀合歡並栽種多種類造林植物,一眼望去閑少單一樹種,而是多種族群共生,打造多樣化海岸景觀。

  第二項作業地點則是位於二重溪攔河堰再往下的河床,透過傾斜儀測量五組岩層位態紀錄測量點於地圖,並透過底痕、波痕、交錯層等判斷岩層上下關係。傾斜儀主要可測量三組資料:岩層傾向、走向、傾斜角度。最長邊貼齊岩層面並使水準氣泡保持水平,此時有顏色的指針與大圈數據代表該岩層傾向;第二長邊羅盤處指向岩層傾斜方向,觀測岩層走向為南或是北;最短邊則沿傾斜儀狹長面貼住岩層面,透過羅盤內指針觀測岩層傾斜角度。岩層上下關係則由老師集合說明沉積相中交錯層的兩種型態:若交角處為銳角,表示傾斜地層行成傾斜後再被上部地層覆蓋,則交錯層先於交角地層;若交角處呈現緩降圓弧形,表示下方地層形成後才覆蓋上傾斜地層,則交錯層後於交角地層。此外,四重溪攔河堰兩岸岩塊也可看見由生痕產生的負荷鑄造結構:生物在地表活動留下的拖痕等,上部沉積物壓密膠結成為岩層後,上部地層可見如同鑄模的生痕呈現突起狀,由此可判斷生痕突起處屬於岩層下部。

  第三項作業位於石門古戰場,透過一小時的岩層位態及沉積相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岩層紀錄表及判斷岩層上下關係。岩層紀錄表中紀錄了岩層厚度、沉積物粒徑、沉積相、化石、顏色、古水流方向等資訊。判斷此處岩層上下關係的關鍵為波痕及沉積粒徑上自下遞減的粒級層及波痕。目標岩塊中的粒級層明顯可作為主要判斷依據,並根據波痕確立岩層上下關係。目標岩塊自下而上主要為砂岩及頁岩層,且厚度上下層呈現砂岩層大於頁岩層,上層則是頁岩層大於砂岩層。此處生痕與二重溪攔河堰類似,多呈條狀而異於海岸邊鑽孔的生物生態。為了觀察更加細緻,不少同學爬上岩層細膩觀察並以捲尺測量岩層厚度,並於小組討論結束後各組分享觀察結論,透過分享環節使學生對於觀察及討論結論過程更加印象深刻。最後老師綜合同學分享的內容,說明觀察結果並予以鼓勵及點醒錯誤觀點,講述目標岩層位態分析及沉積相之內涵,結束今日課程。

  此次實地考察作為課堂內容實踐成果非凡,不但讓人了解到書本知識與實際情況的差異性,更親身參與地學調查方法,素描講求地形巨觀、岩層位態研究微觀、地質紀錄則為綜合資訊分析。透過親身體會及第一手資料研究分析該地形呈現之分布、型態等內涵實踐地質學精神:「過去是通往未來的鑰匙。」此次行程停留點並不多,走動也偏少,大多為駐足一點並仔細觀察地形要素。這種長時間觀察更能使同學靜下心反芻課堂所學並思考如何運用,透過個人或小組腦力激盪及交流拼湊沒有寫在課本中的答案,這種細觀並思考的態度及能力更是同學們於此次實察中的一大收穫。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成果附檔
1 活動照片
2 活動照片
3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