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事件」發生於清宣宗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位於當時嘉義店仔口(現今台南白河),起因天旱而造成米糧不足,演變為民眾搶米、戕官等事件。此次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為提升學員之客家文學能力與歷史事件、地緣之脈絡連結,辦理此次「張丙事件與客家-嘉南篇」參訪活動,從客家文學的演講進入到歷史的痕跡,再由專業的講師深入導覽解說事件始末,除了增進學員對於客家與史料文物的連結與知識,也讓學員走進歷史深入客家。
本次參訪活動分嘉義與台南兩場。一早於高師大門口集合後,隨即前往嘉義溪口鄉,沿途更特別邀請李得福老師針對客家文學分享,增進學員寫作與創作能力,運用生活化語言撰寫出新意文句,並特別提醒耆老的口音、優美文句的保留及錄音的重要,以利作為後續研究寫作之資料參考,在欣賞沿路風景及輕鬆導覽下,到達嘉義溪口鄉溪東村張名旺祠。
根據吳中杰(1999)所著的《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中提到:「台南嘉義地區:本區福佬客分佈極廣,約在康熙中葉入墾。台南縣福佬客主要集中在白河、東山、其次為楠西、南化。嘉義縣以中埔、大埔、溪口三鄉為主,大林、民雄、新港、水上、竹崎、番路亦有之。」所以在嘉義境內溪口鄉地區早在康熙年間(1682~1722),就已有為數不少的客家移民拓墾居住,其中參訪景點之溪東村、溪西村張姓客家人(張名旺祠、張名卿祠),均來自廣東省潮州饒平縣,通常因為自然環境、土地肥沃易栽農作物而形成聚落,而隨後參訪白河(店仔口)發生之「張丙事件」就與天旱米糧不足,衍伸出抗官民變有關。
午後,驅車前往台南白河,吳老師早已於庭院中熱切等待,並熱情的準備水果及茶水款待我們,墓碑珍藏於吳宅庭院內,吳老分享著發現吳志高祖父墓碑的由來,帶領著我們進入時光的隧道,接續由傅恩弘及李榮添老師將「張丙事件」始末,包含民間傳說「張丙拜旗」、「呂志恆之敗亡」、「土地公助戰」、「溫陵媽助戰」以及探訪史蹟「三聖公廟」、「雙溪口黑白將軍廟」、「忠義廟」等,精彩的導覽演講史蹟傳說,讓學員們意猶未盡、領略至深。
此次參訪活動,藉由專業解說以及走訪深入歷史軌跡,讓參訪學員從客家文學涵養滋潤,進入先民開墾家鄉到張丙事件之系列鋪陳,體會到文學、史料對文化價值及歷史的意義,進而成為學員在研究客家範疇中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