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論文類型、內容與出版,文獻引註,文獻類型和歸類,參考文獻格式,論文編輯格式,以及論文撰寫之專業守則六方面,探究美國心理學會APA第6版及第7版之沿革,它反映出在時代脈動下,因應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文獻類型的更迭,以及寫作形態的遞變,而產生論文寫作格式的改變。
關鍵字:論文寫作格式、APA格式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論文出版格式(簡稱APA格式),起源於1929年,被刊登在《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只有7頁;於1952年首先成書,為APA第1版格式,1974和1983年歷經第2版及第3版的增修,它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研究論文撰寫格式,特別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規範文獻的引註、參考文獻的撰寫,以及標題、圖表、註記等的編排方式(APA style, 2020)。回顧我1991至1996年間在美國讀研究所時,論文寫作依據的是APA(1994)第4版;回來臺灣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任教,APA(2001)更新為第5版,接著APA(2010)又增修成第6版;而在我退休後,APA(2019)再次修訂為第7版,於10月下旬出版。由於任教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相關課程的關係,我一路檢視它的改變沿革,我發現APA格式的改變有其情境脈絡,它反映出時代脈動下,研究方法多樣性的增加、文獻類型的更迭,以及寫作形態的遞變。藉由回顧APA格式的沿革,可以讓人們得以認識它的發展歷程,繼而理解其改變代表的意義,進一步開展未來的使用,正如Krathwohl(2009)所云:「我們回顧過去愈久,我們展望未來愈長。」(p. 105)
以下從論文類型、內容與出版,文獻引註,文獻類型和歸類,參考文獻格式,論文編輯格式,以及論文撰寫之專業守則六方面,說明APA(2010)第6版和APA(2019)第7版在論文寫作格式之改變沿革。
一、在「論文類型、內容與出版」上之比較
在論文類型、內容與出版上,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之比較如表1。由此可知,第7版因應研究方法的多元開展,增加論文類型與內容之出版格式,以及如何辨識掠奪性(predatory)出版品。
表1
APA第7版和第6版在「論文類型、內容與出版」上之比較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1.
包括「實證、文獻回顧、理論、方法學、個案研究和其他(例如:簡短的報導、導覽或評論性文章)的論文」六種。
2.
增加「初級研究(含實驗操弄和介入研究)及量化研究後設分析」期刊論文的報導標準。
|
1. 增加採「混合方法、質性研究後設分析、次級 資料分析做的實證論文,以及複製性論文和非實證論文」之敘寫內容。另外,擴充個案研究為,採「質性研究方法」做的實證論文。
2. 將初級研究期刊論文的報導標準細分成,「量
化、質性和混合研究期刊論文」的報導標準,並增加「質性研究後設分析及次級資料分析期刊論文」的報導標準。除此,補充「學生學位論文和專題文章」的寫作指引,並說明「如何改寫學位論文成投稿的期刊論文」。
3. 增修出版過程,包括如何選擇適合之學術研討會或期刊,以及「掠奪性出版品」之辨識。
|
二、在「文獻引註」上之比較
在文獻引註上,APA格式向來以括弧註的方式,標示作者和文獻年代;而在引註形式上,有直接節錄(quotation)和間接引註(paraphrasing)兩種,直接節錄的文獻尚須標示特定位置,以及留意需同意許可的狀況。除此,有一些文獻只須在本文引註,不須列在參考文獻中。因此,我從文獻作者和年代的引註、文獻引註需同意許可的狀況、文獻特定出處的標示方式,以及只須在本文引註的文獻五方面,比較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如表2。由此可知,第7版在文獻引註上更簡潔,三人以上作者第一次出現時,只列出首位作者後加「等人」;補充直接節錄視聽媒體類參考文獻的標示方式;以及增加公開領域、非著作權標的及保留部分權利文獻之引註,不需同意許可。
表2
APA第7版和第6版在「文獻引註」上之比較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作者的
引註
|
1.
增加「作者同姓,名字縮寫亦相同」時的寫法,即列出名字全名。
2.
作者是團體,若有主團體和附屬團體,參考文獻要列出主團體和附屬團體,而本文引註只須列出「主團體」。
3.
專利文獻本文引註「專利的號碼」。
4.
「六人以上」作者第一次出現時,只列出首位作者後加「等人」,如同三至五位作者第二次以後的寫法。雖然六人以上作者第一次出現,或三至五位作者第二次以後出現時,只列出首位作者,但若有兩筆相同發表或公布年代的文獻,其首位作者的姓氏相同,乃至於第二位或第三位作者的姓氏相同,則須列出其他合著作者,直到可以辨識兩筆資料的差異為止。
|
1.
增加「同姓父子輩名字縮寫亦相同;只有一個名字、組合名字、極少的尊名和網頁用戶名、小寫筆名,以及多個團體、個人和團體組合」等作者的寫法。
2.
如果引註的團體隸屬於好幾層的團體之下,而此團體名稱唯一,則「不須列出上層的主團體」。
3.
定義什麼是文獻的作者,大部分文本類文獻的作者是著述者(author);視聽媒體類文獻,例如播客節目(podcast)的作者是主持人或執行製作人。此外,專利的作者是發明者,故本文引註「發明者」。
4.
「三人以上」作者第一次出現時,只列出首位作者後加「等人」。雖然三人以上作者第一次出現時,只列出首位作者,但若有兩筆相同發表或公布年代的文獻,其首位作者的姓氏相同,乃至於第二位或第三位作者的姓氏相同,則須列出其他合著作者,直到可以辨識兩筆資料的差異為止。
|
表2(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年代的
引註
|
1.
相同作者和年代的同一篇文獻,在同一段落中重複被引註時,第一次須寫出年代,第二次以後則年代可省略;例外的狀況有兩種,須列出年代:一是只要作者和年代皆放在括弧中引註;二是第一次作者和年代放在括弧中引註,而在相同段落中,第二次不管以何種方式重複引註時,則仍須列出年代。
2.
若引註修訂法規,則會標示「修訂年代」。
3.
若引註多卷的集體著作,則標示「年代範圍」。
4.
加入以「中括號」呈現文獻的大約(ca.)年代。
|
1.
刪除第6版中第二項例外狀況,只要作者和年代皆放在括弧中引註,就須列出年代;否則在同一段落中,第二次以後引註相同作者和年代的同一篇文獻,可省略年代。
2.
若引註修訂法規,則會標示「發布初始年代/修訂年代」。
3.
增加電視系列節目、播客節目、藝術作品,或補助的研究計畫專案等若跨1年以上,則標示「年代範圍」。若在研究者完成論文前,節目仍在播放,而研究者引註某個年代至今的節目,則標示「年代至今」(year to present)。
4.
改以「圓括號」呈現文獻的大約年代。
5.
補述書籍版權和發行年代不同時,標示的是「版權年代」。除此,期刊雜誌文章期刊卷期上的年代和版權年不同時,標示的是「卷期上的年代」。
6.
補述某些會持續更新文章之資料庫及維基百科文獻,顯示的日期是「最後被更新的年代」。
7.
除了翻譯和重印著作呈現「原著年/譯著年,「原著年/重印、再出版或再發行年」外,加入音樂專輯或歌曲標示「原製年/再發行年」。
8.
文獻引註一般只呈現作者和年代,但補充在描述「診斷手冊和倫理規約或守則」時,除了作者和年代外,第一次還須呈現診斷手冊和倫理規約名,第二次以後則不用。
|
文獻引註需同意許可的狀況
|
直接節錄之一篇文獻長度在400字以上,一系列文獻在800字以上須徵求同意才能引註。
|
同意許可的狀況同第6版,但是增加「引註公開領域、非著作權標的之文獻」不需同意許可;若是「保留部分權利」之文獻,亦不須徵求同意,依「創用CC」授權內容引註文獻來源。
|
表2(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特定出處的
標示方式
|
1. 直接節錄除了標示文獻作者和年代外,尚須註明「頁次或段落次」,古籍則標示「章和節次」,音樂或歌曲則顯示「曲目次」(track #)。
2. 當間接引註或引註的文獻言及另一位作者的想法時,研究者最好能列出「頁碼或段落號碼」。
|
1. 另補充「直接節錄視聽媒體類文獻」的標示方式,包括引註「投影片張次,戲劇的幕次、場次和句次,有聲書及聽覺和視聽媒材作品開始的時間戳記」,音樂或歌曲不再顯示曲目次。
2. 直接節錄文獻須加上頁碼或段落號碼,間接引註則不用,除非是引註「篇幅長或內容雜的文獻段落」。
|
只須在本文引註的文獻
|
「宗教書和古籍、個人通訊資料、建議參照的網頁和網址」,只須在本文引註,不須列在參考文獻中。
|
1.
引註宗教書和古籍,須列入參考文獻中。
2.
增加非來自學術文獻不需許可的「題辭」(epigraph),只須在本文引註。
|
三、在「文獻類型和歸類」上之比較
我從文獻類型和文獻形態的歸類兩方面,比較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之文獻類型和歸類如表3。由表3可知,第7版將參考文獻分成文本類,研究資料、軟體和測驗類,視聽媒體類,以及線上媒介四大類;因應時代潮流,增加社群媒體、行動應用程式等文獻的寫法;以及補充灰色文獻(grey literature)的說明。Garousi等人(2019)指出文獻資料依公開和流通程度可分成三種:一是白色文獻,通常是指公開出版且具有國際標準刊號或書號的正式出版物。二是黑色文獻,是指不對外公開,具有完全保密性質的文獻。而灰色文獻是指介於白色與黑色文獻之間的文獻,雖然已經公開,但流通範圍較狹窄,很難從一般銷售管道和常規方式獲得,例如學術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研究或技術成果報告、專題研究計畫申請與進度報告、政策白皮書、研究部門內部通訊、公告、刊物與宣傳手冊等,它可能短暫保存一段時間後就銷毀。
表3
APA第7版和第6版在「文獻類型和歸類」上之比較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類型
|
1.
將參考文獻的類型分成「十一類」:書籍,導覽和評論性文獻,期刊雜誌和報紙文章,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工具和研究報告,歷史檔案文件,未出版或非正式出版著作,研究資料、軟體、測量工具和器材,視聽媒體類,以及網路文獻。
2.
增加「歷史檔案文件,研究資料、測量工具和器材」的文獻寫法;將「流通有限的出版物」改成「非正式出版著作」;除了第5版其他電子媒介中的線上論壇評論、電子郵件清單張貼訊息外,增加「網路個人部落格評論、張貼訊息和影片」,改稱為「包含網路訊息留言板、電子郵件清單和其他線上資料的網路文獻」。
3.
書籍中增加「有聲書、電子版書籍、線上字典和百科全書」文獻之寫法。期刊雜誌文獻中增加「準備發行的線上出版物」(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之寫法。
4.
除了第5版書籍和影片導覽或評論文獻之寫法外,加入「文章及DVD和視頻遊戲評論」文獻之寫法。
5.
視聽媒體類文獻中,增加「地圖和音頻播客節目」文獻之寫法。
6.
學位論文中,除了第5版紙本論文外,增加「來自博碩士論文和教育資料庫,論文作者畢業學校資料庫,以及網路的博碩士論文」三類。
7. 增加「再出版(republish)和重印(reprint)」之文獻的寫法。
8.
未出版著作中增加「準備中的文稿」。
9.
引註「後設分析」研究時,不必在附錄一一列舉;而是融入於參考文獻中,並在研究前加註星號(*),但本文引註不用加星號,且在參考文獻初始時說明,加註「星號」者為後設分析的研究。有「51篇以上研究」時,放在補充的線上檔案資料庫。
|
1.
將參考文獻的類型分成「四大類」:文本類(包括原著、翻譯和編纂書籍、導覽和評論性文獻、期刊雜誌和報紙文章、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告和灰色文獻,以及未出版或非正式出版著作) ,研究資料、軟體和測驗類,視聽媒體類,以及線上媒介類文獻。另外,依文獻著作權的保留情形,分成:非著作權標的、保留部分權利,以及保留所有權利之文獻。
2. 刪除「歷史檔案文件」的文獻;增加「臉書等社群媒體文獻、灰色文獻」的寫法;擴充工具和研究報告為「報告和灰色文獻」;以及將線上論壇評論、電子郵件清單張貼訊息、網路個人部落格評論和張貼訊息總稱為「線上論壇貼文」。
3. 書籍中保留「有聲書」標示,但刪除「電子版書籍」的標示,只要註明連結的網址;以及增加「維基百科」之文獻寫法。
4. 加入「電視單元劇導覽或評論」文獻之寫法。
5. 視聽媒體類文獻中,增加「網路單元劇、視頻播客節目和播客節目單元、網路專題研討會、音頻播客節目單元、廣播訪談錄音、演講錄音、藝術作品、投影片,以及演講筆記」文獻之寫法。除此,將視聽媒體類的參考文獻分成「視聽媒材、聽覺媒材及視覺媒材作品」三大類。
6. 將出自論文作者畢業學校資料庫和網路的博碩士論文,整合成「線上的博碩士論文」。
7. 補充「再發行(reissue)和以有聲書再出版」之文獻的寫法。
8.
增加「發表於流通有限資料庫期刊文獻」之寫法;於會議論文中,加入「研討會專題」(conference session)發表;於研究資料、軟體和測驗類文獻中,增補「行動應用程式」;以及於法規類文獻中,補充「協定和國際公約」之寫法。
9. 於參考文獻融入「後設分析」的研究,並在研究前加註星號,且於本文列表摘要研究的特徵。
|
表3(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形態的
歸類
|
1.
將未出版原始資料歸類於「未出版著作」中。
2.
將有聲書歸類於「視聽媒體類文獻」中。
3.
增加「私人收藏之歷史檔案文件」的寫法。
|
1.
將未出版原始資料歸類於「研究資料、電腦軟體和測驗類」的文獻中。
2.
將有聲書歸類於「文本類文獻(書籍)」中。
3.
私人收藏之歷史檔案文件無法以一般查索管道獲得,將它改列為「個人通訊資料」。
4.
在網路流通的文獻,能歸類於書籍、期刊/報紙文章、學位論文等,則採這些類型的格式撰寫參考文獻,例如部落客在雜誌部落格上發表的文章,屬於期刊雜誌文獻;無法歸類於上述類別文獻者,則屬於網路文獻,包括新聞網站及一般網站上的網頁文章兩種。
5.
將線上論壇貼文歸類於「社群媒體類文獻」中。
6.
將部落格張貼影片改列為「YouTube錄影節目」。
|
四、
在「參考文獻格式」上之比較
我從文獻作者、文獻日期、文獻名稱、文獻出處、文獻斜體標示,以及文獻排序六方面,呈現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在參考文獻格式上之比較如表4。由此可知,第7版增加一些文獻作者、日期、名稱、出處和排序的說明,並且因應多位作者的趨勢下,修改在20人以下列出所有作者,21人以上時才列出前19位作者,中間用刪節號,加上最後一位作者。再者,第7版因應網路搜尋非常便捷,不用列上出版地,以及讓數位物件辨識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s, DOI)的標示,改成統一資源網址(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而且讓URL和DOI成為可以直接連結的網址,之前不用列檢索自,只有需檢索日期時才列出。
表4
APA第7版和第6版在「參考文獻格式」上之比較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作者
|
1.
增加作者中有「with作者」的寫法。
2.
增加「作者同姓,名字縮寫亦相同」時的寫法,即列出名字全名;以及補充名字中「有連字號連接前後名字首字大寫,二世和三世、父輩和子輩」寫法的說明。
3.
作者是團體,若有主團體和附屬團體,參考文獻要列出「主團體和附屬團體」。
4.
作者在「7人以下」時,列出所有作者姓名,作者在「8人以上」時,列出前六位作者姓名, 中間使用刪節號,末了再列最後一位作者。
5.
專利參考文獻中增加「發明者」,但本文引註「專利號碼和授予日期」。
|
1.
定義什麼是文獻的作者,「主持人或執行製作人」作為播客節目的作者。增加「多個團體,以及個人和團體組合」的寫法。
2.
增加「只有一個名字、組合名字、極少的尊名和網頁用戶名、小寫筆名;以及補充「有連字號連接後面名字小寫」的寫法說明。社群媒體和錄影節目除了呈現作者外,若有用戶名及頻道名稱則註明。
3.
隸屬於好幾層團體之下的團體,若名稱唯一,則「不須列出上層的主團體」,主團體列在文獻出處。
4.
作者在「20人以下」須列出所有作者,「21人以上」時才列出前19位作者,中間使用刪節號,加上最後一位作者。
5.
本文引註「專利的發明者和授予日期」。
|
文獻日期
|
1.
文獻日期除了第5版所指的年,出版中,原著年和譯著、重製、再出版或再發行年,年和月,年、月和日,以及檢索日期外,還加入「年代範圍、年和季」兩種標示。除此,加入「大約日期」的寫法,即「ca.」。檢索線上Merriam-Webster字典詞彙意義是以「無日期」標示。
2.
標示會議召開的「年和月」。
3.
視聽媒體類評論文獻要加入「受評文獻之製作年」。
4.
「會持續更新的文獻」才須標示檢索日期,否則不須標示。
5.
專輯和歌曲由錄製者重新錄製時,會在最後標示「重錄日期」。
|
1.
修訂法規除了發布的初始年代外,還要加入「修訂年代」。
2. 標示會議召開的「年月日」,若跨日舉行,則會標示「會議日期的範圍」。
3.
視聽媒體類評論文獻不用加入「受評文獻之製作年」。
4.
「反映即時資訊,時常會更新的網頁,例如字典、社群媒體、Google Maps、UpToDate等」,若未提供歸檔的網頁資訊、DOI或檔案的永久位置,才須標示檢索日期,否則不須標示。
5.
專輯和歌曲由錄製者重新錄製時,會在作者之後標示「重錄日期」,最後註明「原專輯或歌曲出版年代」。
|
表4(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名稱
|
1.
增加一些形態文獻性質的說明,例如以圓括號註記學位論文的性質;若研究者只閱讀論文或期刊文章的摘要,要以中括號標示「摘要」。
2.
電子書在書名之後加註「[電子書版本]」([Adobe Reader version])。
3.
標示視聽媒體類文獻的「製作形態」(例如:Cassette、CD、DVD),以「錄音帶」([Cassette])呈現有聲書的製作形態。
4.
閱讀來自論文和教育資料庫及線上的博碩士論文,不須標示「學校名稱」。
5. 若缺少文獻名稱,則在中括號內,使用「20個字以下的文字」描述文獻的內涵。
6. 網路文獻不用列上張貼訊息的編號,只要以「中括號」呈現其性質,例如線上論壇評論,文獻名稱「不需斜體」。
|
1.
統一用「中括號」補述文獻性質,例如將未出版著作和原始資料、學位論文列入以中括號註明的文獻性質。此外,不用註明閱讀的是「摘要」。
2.
電子書不用加註「[電子書版本]」。
3.
不用標示視聽媒體類文獻的「製作形態」,呈現「有聲書」([Audiobook])即可。
4.
閱讀來自論文和教育資料庫及線上的博碩士論文,須標示「學校名稱」。
5.
補充若文章評論和線上媒介類文獻的名稱過長,取「前20個字」。
6. 網路文獻除了以中括號呈現其性質外,文獻名稱「恢復斜體標示」。
7.
補充引註叢書中的特定書籍,不用標示「叢書名」。
|
文獻出處
|
1. 文獻出處除了第5版的出版社,製作者,編纂的文獻,期刊雜誌、報紙或部落格內容,會議名稱和地點,學校(和系所)、學術機構或單位,資料庫或檔案庫,法規/專利發布或授予來源,以及URL外,還加入「DOI」的標示。
2.
呈現「DOI的號碼」。
3.
URL之前要寫「檢索自」。
4.
只列出「一種形態的出處」,例如電子版書籍只列出URL或DOI。
5. 美國境內的出版社,即使是知名的大城市,抑或學校名稱中已有州名或省名,呈現文獻出處時仍要標示「出版地和州名或省名的縮寫」。
6.
文獻出處與作者或編者相同時,在出版地和州名或省名的縮寫之後加冒號標示「作者」或「編者」。
7.
如果有兩個以上出版社,則僅列出「第一個出版社」,地點則呈現「出版社本部所在城市」。
|
1.
文獻出處增加「APP或Google Play商店、博物館名稱和地點,以及社群媒體網站名稱」。若有網站名稱,則宜列出,除非它和作者相同。
2.
DOI的標示改成「URL」,並且讓它成為可直接連結的網址,及提出可以「縮短網址」。
3.
只有需「檢索日期」的URL才要列出檢索自。
4.
若文獻有「兩種以上不同形態的出處」,例如除了出版社外,有DOI或URL,則亦列出;而如果二者都有,只要列DOI。
5.
文獻出處是出版社,作者所在學校,以及報告出版的學術機構時,不用列上「出版地和州名或省名的縮寫」。呈現出版社名稱時,不用標示Inc.、Ltd.或LLC,但會保留「Publishing Co.、Publisher、Press和Books」等用詞。
6.
文獻出處與作者或編者相同時,省略「文獻出處」,亦不用標示「作者」或「編者」。
7.
若有兩個以上出版社,則「全數列出」,中間用分號隔開。若出版社是總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則列出「分公司」。假如出版社名稱後期有更改,以該文獻上標示的名稱為主,不須修改成新名稱。
8.
補充某些線上期刊沒有頁碼,則列出「論文編號」,並在前面加上「Article」。
|
表4(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文獻斜體標示
|
除了第5版所提「法律或行政命令、判案、電腦程式語言、軟體/器材和手冊、部落格等網路文獻,以及在缺少文獻名稱下,使用中括號描述其內涵之文獻」不需斜體外,加入「測驗、測量工具和指導手冊,以及地圖和照片」也不需斜體。
|
「電腦程式語言、軟體/器材和手冊,部落格等網路訊息,以及地圖和照片」恢復斜體標示。另外,「協定和國際公約」不需斜體。補述「測驗不需斜體標示」,但是「測驗手冊和測驗資料紀錄」則需斜體。
|
文獻排序
|
1.
說明「比較特殊之作者姓名的排序原則」。
2.
署名為「Anonymous」,以此名來比較。作者同姓,名字縮寫亦相同時,則按全名的字母順序排列。
3.
作者和文獻年代皆相同,在有「月和日」的情況下,依「月日的先後排序a、b、c等」,而無月日的文獻排在有月日者之前;「出版中」的文獻排至最後。
4.
文獻名稱若是以數字開頭時,以「文字之字母順序」比較。已標示為系列性質的書,不按筆畫或字母,而是依照「系列的先後」排序。
|
1.
補充「比較特殊之作者姓名排序原則的示例」。
2.
補充作者名字中若有二世(II)、三世(III)、父輩(Sr.)、子輩(Jr.)等,則按照「出生序」先後排序,年長者排在前面,例如二世在三世之前,Sr.在Jr.之前。
3.
補述「無日期」的文獻排在有年代者之前。
4.
補述已標示為「第一、第二部分」的書,不按筆畫或字母,而是依照「部分的先後」排序。
5.
補述「排序時忽略作者之後圓括號和中括號的訊息」。
|
五、在「論文編輯格式」上之比較
在論文編輯格式上,我從大小寫的用法、標題格式、寫作語言、縮寫字使用、圖表呈現、圖表資料來源註記、數量的表示,以及標點符號的使用八方面,比較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如表5。由此可知,第7版補充「標題大寫」(title case)的使用;呈現明顯的標題;運用第一人稱、具體明確的寫作語言;補述不適合使用兩個意義不同、簡稱卻相同之專門術語縮寫字,且不宜在標題說明其縮寫字;採取一致的方式呈現圖表;增加不須徵求同意重印和修改之圖表資料來源註記格式;刪除摘要的數量一律用數字這項原則;以及澄清英文句號之後空一格。
表5
APA第7版和第6版在「論文編輯格式」上之比較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大小寫的用法
|
大小寫分成「句子大寫」(sentence case)和「標題大寫」(title case)兩種用法。句子大寫是指,只有句首或冒號後的首字才需大寫,其他皆小寫。內文中的人名、地名、書名等才使用標題大寫的寫法,意指除了不是放在句首和冒號後首字的冠詞、少於三個字母的短連接詞和短介系詞外,每個字的首字需大寫。
|
補充「標題大寫」的使用,例如職稱名、拍賣及購物網站名、醫藥/設備和商品/商標名、特定族群名採用標題大寫。
|
標題
格式
|
1.
除了維持第5版五層標題格式,以「字型樣式(正體或斜體)、字體大小寫(第一和二層標題使用標題大寫,其他皆是句子大寫的寫法)和對齊方式(置左、置中對齊,抑或內縮四個半形字),以及標題句尾是否加句號」區分標題外,字型樣式中增加以「粗體」表示,其中第一至第四層標題皆有粗體顯示,僅第五層沒有;而第三至第五層標題皆以「內縮四個半形字」表示,第四和第五層標題用「斜體」顯示。
2.
英文期刊論文封面加上「逐頁標題(Running head): 標題內容」,其長短以50個字(包含字母、空格和標點符號)為上限,且全部大寫,置於頁首靠左對齊。
|
1.
修改「第三至五層級標題」的呈現,包括五層標題皆採「標題大寫」的寫法;第五層標題亦以「粗體」呈現,使它更明顯;而僅第四和第五層標題以「內縮四個半形字」表示;並修改第三和第五層標題用「斜體」顯示。
2.
維持第6版的規則,僅呈現逐頁標題內容,刪除「Running head:」。
|
寫作
語言
|
1. 採用「第三人稱──作者或研究者」指稱撰寫論文的人。
2. 採用「具體明確的語言」敘寫論文,例如明確敘述研究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像是15至18歲、65至80歲),避免使用18歲以下、65歲以上等模糊的用語。
|
1. 採用「第一人稱──我或我們」,指稱撰寫論文的單一或多位作者。
2. 補述何謂具體明確的語言敘寫論文,例如不只明確敘述研究參與者的年齡範圍,還要提供他們年齡的「中數或平均數」。
|
縮寫字使用
|
1. 專門術語出現「至少三次」,才需要用縮寫字,否則直接呈現完整術語,而且避免採用訊息不夠清楚、不易讓人辨識的縮寫字。
2. 第一次提及專門術語的縮寫字時, 宜介紹其全文;然而,字典常用的名詞、時間單位縮寫、測量單位縮寫、統計符號縮寫、拉丁字縮寫不用介紹其全文。
|
1.
除了保留原來的說法,補述若兩個縮寫字相同,但是意義不同,則每一次寫出全名,以免讀者混淆。
2.
補述專門術語第一次出現在標題時,不適合說明其縮寫字,而是於段落本文再說明。
|
表5(續)
層面
|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圖表
呈現
|
圖的序號和簡短說明放在「圖下面並置左」,註記的內容接在簡短說明之後。
|
圖的標題和表一樣,改放在「圖的上面並置左」。圖註記的方式和表註記相同,在圖的下方,包含「整體、特定和概率註記」。
|
圖表
資料
來源
註記
|
說明須徵求同意重印和修改之「原著書籍和期刊文獻」,其圖表資料來源的註記格式。
|
增加「編纂書籍」之圖表資料來源註記格式;以及不須徵求同意重印和修改之「人口普查和網路資料等公開領域文獻、創用CC保留部分權利文獻」,其圖表資料來源註記格式。
|
數量的
表示
|
10以上的數量用「數字」表示,10以內的數量用「文字」表示,其中一個例外是,「摘要」的數量一律用數字。
|
刪除摘要的數量一律用數字此例外,保持相同的原則──10以上用「數字」,10以內用「文字」表示。
|
標點符號的
使用
|
使用「斜體」呈現要界定的重要名詞,例如Mindfulness is defined as . . . .;以及 描述語言中的示例,例如單數的「他們」(singular
they),回答「是」或「否」(answered yes
or no)。
|
1. 使用「斜體」呈現要界定的重要名詞,但改用「引號」描述語言中的示例,例如單數的「他們」(singular
“they”),回答「是」或「否」(answered “yes” or
“no”),如此呈現更明顯。
2. 澄清英文句號之後「空一格」。
|
六、在「論文撰寫之專業守則」上之比較
在論文撰寫之專業守則上,APA(2019)第7版和APA(2010)第6版之比較如表6。由表6可知,第6版增加避免「自我抄襲」,第7版加入使用「論文原創性比對軟體」,檢核抄襲的狀況。第6和7版皆強調使用「正確、清楚,以及非歧視性、免於語言偏見」的寫作語言,第7版補述「社經地位平等」的語言,以及可用「單數的他們」指稱第三人稱的整體。
表6
APA第7版和第6版在「論文撰寫專業守則」上之比較
APA第6版
|
APA第7版
|
1.
除了避免抄襲外,增加避免「自我抄襲」。
2. 以具體的「臨床術語」 說明研究參與者的症狀、使用「非二元對立和性別角色,身心、種族或族群、適齡和年齡地位」平等的措辭,以及採取「無障礙和以人為先、中性情緒和描述性」的語言。在直接引註歷史文獻時,不要為了避免語言偏見而修改文字,可以忠實呈現文獻,並說明當時的情境脈絡。
|
1. 加入「論文原創性比對軟體」的使用,以檢核抄襲的狀況。
2. 增加「社經地位平等」的語言。
3. 補充可以用「單數的他們」指稱第三人稱的整體,而且宜盡量少用他或她,除非研究者確定特定代名詞與指稱的對象適配。
4. 補述注意研究參與者特徵「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原則。
5. 提醒在描述不同性別、身心狀況、族群、社經地位等特徵的研究參與者人數時,避免將優勢特徵者放在前面,例如男性/女性、高社經地位/低社經地位、一般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建議可用人數多少或字母先後排序。
|
除此,APA(2019)增加注意研究參與者特徵「交織性」的原則。交織性意指每個人受到文化、結構、經濟和社會情境脈絡所形塑,而呈現多元的面貌(Howard & Renfrow, 2014);APA(2017)在《多元文化指引》第1條指出:心理學家認知到,交織性受到個體所處多元社會情境脈絡之形塑。由此可知,交織性是了解與分析世界、人們和人類經驗複雜性的一種方式(Collins
& Bilge, 2016)。
交織性是在黑人女性主義(Black feminism)的情境脈絡下應運而生,它將性別主義、階級壓迫、性別認同與種族主義緊密交織在一起(Grzanka, 2019)。而Kimberlé Crenshaw是首位提出交織性概念的人,她藉此強調被邊緣化之人們生命經驗的多面向性(Crenshaw, 1989;引自Nash,
2008, p. 2)。此後,交織性成為流傳於不同學科領域和情境中的理論(Lewis, 2013)。
APA(2019)提醒研究者:當描述研究參與者的特徵時,宜注意他們特徵的交織性,例如在說明研究參與者的種族和性別特徵時,避免單一向度特徵的描述,像是35位女性,41位男性;43位非裔美國人,33位歐裔美國人;而是採取多元特徵的描述,像是20位非裔美國女性,15位歐裔美國女性,23位非裔美國男性,以及18位歐裔美國男性。再者,於解釋研究結果時,宜注意研究參與者特徵的多元交叉性,避免僅從一項特徵解釋研究結果(APA, 2019)。
此外,McCall(2009)指出在分類研究參與者時,宜注意這些類別皆是複雜的組合,並且提出三種交織性的研究取向,一是反類別的取向,它解構主流的分析類別,例如將性別從兩個類別轉變成無數的類別,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光譜。第二種是類別內的取向,意指在單一群體或文化內,探究特徵交織的研究參與者,例如中產階級的阿拉伯裔美國女性;第三種是類別間的取向,是指跨類別界定所有類別,例如性別(女和男兩個類別)和社經地位(低、中和高三個類別)交集而成的六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