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國碩四 崔琦
文學院於05月22日舉辦《無往不利的溝通力》演講,邀請到現為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亦為高師大兼任講師及諮復所博士候選人之諮商心理師——林子翔老師,其於教學與諮商輔導有著豐富經驗,無論由自身接觸或他人案例所獲,皆構成了演講中授與聽者的多方建議及專業指引。
生活中凡是與人相處之處,便緊扣著關係的牽絆及互動的平衡,而其核心即為人際關係,若欲使做事無往不利,良好的人際網絡與溝通技巧,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溝通的方式眾多,而溝通前最重要的是瞭解對方個性的類型,能讓你知道用何種方式溝通較為順利,故子翔老師於此傳授了日常普遍通用的方式。演講首先用個性類型的心理測驗入手,讓聽講者先瞭解自己的個性,再思索生活中最常需要溝通或溝通有困難者,大概屬於何種類型,接著藉由分組討論,相互自我介紹後就三道題目探究,分享兩人是何動物、各自最討厭哪種動物的特質及原因、最適合跟自身屬性的溝通方式,經過一番熱烈互動後,講師帶著大家逐一分析老虎、孔雀、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各類型之特質,並搭配辯論節目以探討不同類型的主要個性、來源及其間的互動模式,而支配性、表達性、高耐性、高精確、高整合為此五類型最主要的核心特質,各自比重不同將形成獨特人格,如變色龍型之社交與適應力很高,基於善於觀察,對內外的聯繫與交涉皆能妥善應付,其特質便會均勻比重,講師亦探討不同類型的動物搭配起來,甚或一群同種類人相處時的情況,以現場演繹模擬真實情況,使人如臨其境。
溝通的演講,分組活動乃為了實際練習溝通的技術,就溝通的比例來說,首要是佔了55%的肢體,聲調佔38%,實際上溝通的語言內容僅佔了7%,顛覆一般人的看法,普遍認為我們應該把話講得很好就叫溝通,然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實則會更優先重視肢體表達,又講話語氣與態度亦屬重要,如道歉時將更深有所感。而溝通的層次則分為五個,假設一組新結識的夥伴,首先寒暄時問的是基本資料、講的是事實,接著意見交換,最後方為情感交流,當更熟識時才會傾訴自身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層層遞進方為人際關係之演變,亦從中產生了親疏遠近之別。
另外講師也準備了於工作、實習、Meeting上需要注意或常用的一些狀況,第一是當老師詢問你事情、論文題目、報告及交付事情時,學生最常見的回話是:不知道、不是我負責的、問誰誰誰,然理想的答覆應該為:「老師,我不確定我的『資訊』是不是最新的,我去確認一下,『幾分鐘後』跟您回覆。」或「我不確定部分資訊是否正確,但可就我知道的先跟您回覆,剩餘的待確認後再跟您回報。」一旦脫口便需實踐,逾時則會使印象被扣分,其中言「資訊」乃是因對方即便生氣,凡聽聞「資訊」兩字,便會使大腦情緒穩定,而答覆的重點是事後回報之動作,故學生必須衡量事情與能夠回報的時間,且謹記在心、使命必達,方能表現出責任感。又假若想與不熟識的資深前輩、老師及學長姐等長輩交流,希望得其閱歷分享,則有三種推薦問法:「請問你年輕時做了什麼努力,讓你有今天的成就?」、「若我是年輕時候的你,請問你可以給我什麼樣的建議?」,抑或「若時間可以重來,請問你現在還會想做什麼?或有什麼夢想」如此較能從中學習,吸收對方的寶貴經驗。
最後,生活中難免有摩擦或看不慣之處,若欲責備對方時言:「你真的很糟糕」、「你真的沒救了!」此類主詞皆為「你」的句子,會產生指責感,將使對方覺得問題都是自己造成,感受差且沈重,如教授若是冷冷地、不正眼看你的說道:「你想想、你再想想。」霎時間定會寒毛直豎,徹底思考自己是否錯的徹底,同理可證。假如希望能指出對方問題,又不會破壞雙方關係,則可調整成:「這件事情的處理,我覺得這樣做會比較好。」或「這件事情的處理方法,誰很有經驗,可以去請教看看。」將主詞換成「我」,不僅能減少咄咄逼人的壓迫感,尚能具體提出解決方案,如同提出不同意見之三步驟:先同意你所認同之處、再來說反對或疑慮之處、最後提出具體建議,如此皆能有助於事件發展又不傷和氣。
於此互動關係時而緊密、時而疏離的世代下,「應對進退」與「人際溝通」已是不容忽視的課題,舉凡職場、校園、面試或實習等不同場域,皆希望如魚得水,能找到合適相處的對象,以營造共事及日常之和諧,因此講師藉由測驗切入分析,並與現場聽眾進行實際狀況的模擬,讓大家更深刻瞭解到不同類型的性格特徵,期許未來能於知己知彼下,展現出百戰百勝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