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0高教深耕計畫 1-5:培育學院特色人才-文學院
名稱 蘭陽平原的環境特徵和產業發展
承辦單位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1-12-18~2021-12-18 活動時間 08:00~18: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頭城老街、金車噶瑪蘭酒廠、龍潭湖、外澳沙灘
預計人數 30 參與人數 30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此次的講者為許淑娟老師,她是高雄師範大學的地理學系副教授,老師有著豐富的野外實察經驗,以及對於教學的滿腔熱血,在她專業與生動的講述之下,大家對於蘭陽平原的開發過程,以及當地的環境有哪些特色,而這些特色是如何影響當地人的生存方式、產業發展。以下將用列點的方式,配合活動照片,介紹此次的活動概述和演講解說的內容:

1. 圖一在頭城老街所拍攝。淑娟老師先講述了她當年還是碩士生時,是如何在蘭陽平原進行祭祀圈的空間組織研究,以及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趣事,藉此吸引聽講者的目光後,再進行演講,內容大致介紹了頭城為何能夠成為開蘭第一城,原因是其優秀的地理位置,東邊濱臨頭城港,可北通烏石港、南出打馬煙,使其能依靠河運來發展商業活動,成為清朝時期蘭陽平原的經濟中心。

2. 圖二是在金車噶瑪蘭酒廠內部講說時所拍攝。老師先簡單聊了一下金車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威士忌的一些小常識,在從噶瑪蘭這個詞,說明其是蘭陽平原當地平埔族的名字,也是宜蘭的舊稱,最後在回扣到一開始介紹的威士忌生產條件,水,並從中和聽講者說明為何蘭陽平原會有如此豐沛且純淨的水源。

3. 圖三為龍潭湖講解完後,和聽講者進行互動時的照片。在此處,聽講者們了解到龍潭湖的位置、地形及周圍聚落發展歷程。龍潭村的發展大致為日治時期宜蘭地區的發展迅速,多項民生基礎設施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的變遷,而礁溪鄉的龍潭村,此時仍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域。龍潭村一帶在196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由於中華民國政府的東進政策,鼓勵企業往東臺灣發展,加上周邊的「一結工業用地」與「大坡工業用地」分別於於1974年及1976年設立,吸引台塑企業至此設廠,發展紡紗、纖維、染布、成衣等產品,奠定了1970、1980年代繁榮輝煌的盛況。現今因產業的變遷,目前龍潭村與一旁的梅州工業區,散落多家觀光工廠群,搭配龍潭湖、礁溪鄉與宜蘭市的景點,成為兼具農、工與旅遊機能的地區。

4. 圖四是在外澳沙灘演講完後所拍攝,因當天風大,故讓大家上堤岸看完突堤效應所形成的外澳沙灘後,便下堤岸才進行演說。經由淑娟老師的演講介紹和親眼所見後,大家都明白突堤效應是指向外海延伸而出的海岸結構物阻擋原先沿岸流的流動路徑,使其攜帶的漂沙於堤前(上游側)堆積,而堤後(下游側)原先有漂沙供應的地區,因為漂沙量減少、甚至短缺,輸出大於輸入,原本的平衡機制遭受破壞,逐漸受到侵蝕。以及烏石港興建突堤後,對北側的沙灘面積擴大,成為衝浪聖地,而原先在南側的海水浴場則被迫轉形成頭城濱海森林公園。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成果附檔
1 活動照片
2 活動照片
3 活動照片
4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