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兒童語言障礙研究 授課教師:羊蕙君 活動模式:協同教學
主題:兒童語言治療的教學和教材
講師:陳睿智 語言治療師
本課程活動符合的永續發展目標: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SDG4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學習
一、活動報導:
(一)協同教學部分
主講人介紹:陳睿智 語言治療師
經歷:臺北市興安復健科診所 早期療育中心 語言治療組組長
新北市世芳復健科診所 早期療育中心組長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 語言治療組
國立草屯商工 應用外語科 英文組
專長及興趣:喜歡做手工藝的語言治療師。目前服務對象多為語言障礙的孩子。喜歡自己做各種教材,並將教材融入療育課程中,也喜歡自製教材跟大家分享,讓療育不僅在治療室內,家長也可在家
使用教材跟孩子一起玩、一起成長。
二、問題與討論
1.兒童進行語言能力評估和設定目標時應注意?
講者運用先前的志向「服裝師」做比喻,服裝師透過目測、直尺和捲尺來設計適合客人風格和尺寸的服飾;而語言治療師在介入前,透過快速觀察、標準化評估與非標準化評估來了解孩子的語言能力,
進而思考適當的介入方式、找尋合適的介入目標,並透過照顧者了解孩子的需求及照顧者自身的期望,結合孩子所處的環境來設立目標。
2.兒童語言治療的目標為何?
目標為:幫助具有溝通障礙的孩子,能夠在進行語言治療後達到功能性溝通(聽、說、讀、寫、算)的能力,讓孩子可以於日常生活以適切的方式表達其需求、情緒、想法等等。
3.在進行治療及衛教時以甚麼為基礎?
講者提出2個具有實證本位的理論,分別為學用合一理論(usage-based theory)和作息本位(routine-based intervention),說明在進行語言學習時,需要結合個案的溝通需求及大量的環境刺激,
以得到學習成效,並討論如何讓語言治療的介入目標融入個案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增加照顧者負擔的方式,使用照顧者容易進行的方式,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進行語言及溝通的練習。
三、課程效益概述
1.透過臨床語言治療師的經驗分享,了解兒童語言治療評估的方式、介入的面向以及各類型教材的應用實例,能夠應用在未來的臨床介入上。
2.在小組工作坊時段中,團隊腦力激盪,立即應用研習所習得的知識以產出不同目標的活動教案。
3.了解在兒童語言治療臨床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及進行案例分享,參與者能夠從一學習換位思考及遇到挑戰狀況時的因應方式。

全體合照 主講人的內容分享

參與者分組討論 主講者與參與者的提問互動

參與者舉手發問 參與者分享所討論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