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2年高教深耕計畫 1-1:STEAM特色人才培育計畫
名稱 【教育學院/諮復所】如何在大專院校資源教室對於身心障礙學生進行個案管理與資源連結
承辦單位 教育學院/諮復所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3-05-29~2023-05-29 活動時間 13:30~15:3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綜合大樓4105教室
預計人數 0 參與人數 4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課程名稱: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研究        授課教師:林真平       活動模式:協同教學 

主題:如何在大專院校資源教室對於身心障礙學生進行個案管理與資源連結

講師:樹德科技大學資源教室 李兆華輔導員

一、活動報導:

  邀請樹德科技大學資源教室李兆華輔導員分享,李輔導員有多年的輔導身心障礙學生經驗。



二、問題與討論:

1      心智障礙類的學生,適不適合讀大學?

2      在與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家長溝通時有什麼原則或是經驗之談?


三、課程效益:

1.   聽了李老師的演講後,發現其實我們的領域不單單只有職業重建,還有學校輔導老師的部分,原本以為輔導老師這部份是要心理系畢業或是像某位同學那樣去跨修心理科系的學分學程,然再去考教師資格,才能有資格擔任輔導老師,但仔細看了PPT中的應徵資格好像也不用,看了PPT的輔導老師的角色定位覺得比支持性就服員的角色來的有趣一點,但在學校端的教育會是與未來轉銜到一般職場非重要的關聯性,例如輔導老師帶領他們自我探索的部分,讓他們能提前知道自己的職涯興趣方向,以及在職場上常遇到的人際關係、情緒壓力的調適方式等,讓身心障礙的學生能從學校畢業後轉銜到一般職場時,能有較良好的適應。

2.   今日講座以大專院校資源教室所提供的資源為主題,本來對於大專院校資源了解並不是很多,通過今天的講座,有更了解資源提供的部分。過程中講師有提到許多關於他們在處理學生議題,有時所協助的事件與學生障礙並無相關,反而跟他們的人際互動或是網路交友相關,這讓我想起在實習期間遇到不只一個個案有網路交友相關議題,甚至是會願意為了素未謀面的網友付出金錢,而他們工作的動機就是為了買東西給網友,讓我不禁擔心校內的學生,會不會有有類似的狀況,不過經過講師的解釋,可以知道學生並無太多的金錢可以這樣使用,但網路交友及詐騙的事件還是有的,或許從在學校時教導個案與網路詐騙相關議題,可以避免未來進入職場後可能遭遇到網路金錢詐騙相關事件。

     講座最後同學提到是否會覺得智能障礙者適不適合就讀大學,我個人認為這是他們的權利,但也要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及,需要讓家屬知道他們的能力,有時過高的期待值反而會造成專業人員服務上的困難,他們有權利接受教育,但也需要讓他們知道現實的情況,雖然給予鼓勵可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及成就感,但過度的稱讚也會讓他們失去現實感。

3.   針對心智障礙類的學生究竟要不要讀大學,我是站在不支持但也不反對的立場。不支持的理由在於,如果獲得畢業門檻只是因為老師們的遷就及放水,而非學生真的有能力達成,那麼基本上那張文憑真的也不代表什麼,況且繳了四年的學費就為了一張文憑,是否又真的值得?不反對的理由在於,如果他們能夠在大學期間學習與人互動,體驗社會化的過程,同時又接受資源教室的專業服務,那麼有何不可?只要有機會能夠學習,我認為都不是壞事。就如同今天會後老師們所提到的,要不要就讀大學是每位學生的權益,所以「心智障礙類的學生適不適合讀大學」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因為適不適合考量到個人的主觀認知及感受,不應該是由旁人決定。最後,不贊同心智障礙類的學生讀大學的理由,究竟是擔心他們無法負擔大學學科,還是只是不想讓自己所擁有的大學文憑更顯的沒有價值,感覺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我自己對於這件事其實沒有太多感覺,因為我覺得大學學歷早就不再是評斷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指標了,所以倒也不會那麼擔心。

4.   我挺喜歡李兆華輔導員分享的「特教生的問題並不一定代表特教生本人」。有些人時候,我們似乎會在無形間將問題的成因歸因於個體上,但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個體與家庭、同儕、學校⋯⋯等互動時,產生衝突、矛盾、逃避⋯⋯等混沌或負面狀態,其中需要改善/調整的可能不一定是個體,反倒是家庭、同儕、學校⋯⋯等因素。就如同應用行為分析的核心概念,問題行為的產生除了個體因素外,亦可能受到立即前事、遙遠前事或環境背境的影響,若不能從中找出產生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將難以真正的改善其問題行為。





檢討與建議
四、活動檢討與建議:

此次活動讓學生了解大專資源教室在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面臨的挑戰,可作為學生未來畢業後就業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