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講者介紹
林建光老師為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暨外文所的副教授,其研究領域為科幻小說與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是國內後人類學術理論界的傑出專家之一。
貳、核心主題及內容
1. 「自然」的定義
- 在後人類社會中,「自然」一詞所指涉的本質很難精確定義,後人類並沒有完全的自然 (pure nature)。
- 「自然災害」在現代時空裡,是否本質上也是全然「自然」?是純粹大自然所產生的災害,抑或是同時人類的破壞性行為也牽涉其中。
- 「自然身體」,與自然災害一樣,很難有明確定義。
- 醫療輔助性的義肢倘若運用在人類身上,是否就是個非自然人類。
2.景觀化災難
- 影視產業和電腦技術將原本具有可怖性質的災難場面景觀化、消費化、美化,來滿足人類弔詭的心態,該現象凸顯出,一則人們對於災難的真實現場感到害怕與恐慌,二則在影像呈現上獲得扭曲好奇心的滿足,災難越是壯觀越是淒慘,人們便感到越是興奮,於是便產生人們不停重複「欣賞」災難現場的畫面,企圖從災難擬仿中找尋無可名狀的刺激感。
- 對於災難和末日,人類似乎認為遙不可及,於是耽溺於想像災難與期待世界的毀滅。這是否與亞里斯多德在詩學(Poetics)中所闡述的淨化作用(catharsis)有任何關聯?
- 景觀化災難同時也顯現出人類的奇異行為,只要有螢幕遠端架立著,人們便會從中期待看到大部分人類日常無法經歷的場面,諸如暴力、血腥與情色。
- 在西方文化裡,影視或者文學題材上常見以末日與災難為主題的情節內容,但在東方文化裡,該現象卻鮮見。
3.科幻的種類
- 硬式科幻:情節牽涉龐大的科學專業論述,化學物理專有名詞鑲嵌其中,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很難理解其運作道理。
- 軟式科幻:情節主要建構在個人的哲學觀、理念與幻想,少數的科學專業論述穿梭其中。
4.未來的不確定性
- 我們永遠也不曉得在未來裏,要如何去活,會以什麼型態活著。
- 我們永遠也不曉得,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到底是逐步改善進步,抑或是退化。
- 原先我們視為「不正常」、「不自然」,將會逐漸變成「正常」與「自然」。
5.Greg Bear’s Darwin's Radio(末日之生)
- 199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談及人類演化、疾病爆發、身體非封閉完整性。
- 小說中的「席瓦」病毒席捲世界,影響人類的身體。
- 對於病毒爆發,人們常因恐懼而賦予病毒隱喻性思考,要避開隱喻性思考,並不是件易事。席瓦在小說中被人們解讀為宗教和軍事上的隱喻,認為席瓦代表上帝的詛咒。疾病不該以敵人觀點看待,當人們用隱喻性思考論述病毒時,不僅無助對疾病的瞭解,治療的方法也可能會因為隱喻的失當而無法發掘。
- 席瓦病毒,開啟了身體與疾病之間的對話,反省將身體視為封閉個體的傳統思維。
- 人類、動物、植物,常視為三者互不相關聯的獨立個體,但其實這只是個自古以來強行灌輸的概念,人類應該是某種生物的集合體。
參、參與心得及收穫
- 該演講讓人省思自然與非自然的界線與定義,重新思考人類在世界上的意義與極限。
- 講者對於災難被景象化、消費化、及美化的新穎論述令人驚豔,不曾思考人們其實是以一種不正常心態的「窺視」和「欣賞」,來解讀與享受災難。似乎,當災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遙不可及的事變後,人類便會以一種扭曲好奇心的驅力,去期待,去尋找災難視覺的刺激與感官娛樂。但當災難正發生在現實當中時,便又會突然明白其中的可怖性,這種扭曲好奇心與慘痛體悟知能的對比,像是證明人類天生的自虐性與自我摧毀性。
- 後人類世界中,常常論述在未來裡,人類視為不自然的事物將會變成自然與正常,有沒有一種論述是在探討人類視為自然的現象,會變成不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