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國四乙 臧蘊涵
此次高師大文學院邀請了重量級的三位老師,蒞臨本校進行三場主題演講,其中於10月12日所舉辦的《你不知道的臺灣豫劇》請來了豫劇王子劉建華老師,來為我們分享臺灣豫劇的大小事。
學習生涯
劉建華老師有著大家相似的學習生涯,「我就跟大家一樣尋求正常的管道念書,考高中,也考大學。」考上了高雄女中,在裡頭的歌仔戲社待著,甚至後來還成立了豫劇社,接著就考上了逢甲大學會計系,畢業後也順利到會計事務所上班。
「跟別人不大一樣,兒時我的母親是唱戲哄我們入睡的」從小耳濡目染的她,終究還是放不下戲曲,與妹妹建國一同創立了奇巧劇團「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以傳統戲曲的元素融合現代劇場來演出,成為了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有所創新的劇團。之後甚至考進了臺灣豫劇團,在26歲的時候正式扎扎實實地鍛鍊自己的身段與演技,除了傳統的豫劇之外,近幾年也有許多創新的劇本表演,例如:在10月9日、11日於衛武營所演出的《天問》正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直至今日,劉建華老師已以豫劇王子的身分活躍於各大舞台演出中。
創新突破
以《天問》為例,如此中西跨文化所產出的劇本,得學貫中西,西方的文學經典得要理解,再用傳統的戲曲來進行一個跨文化的演繹,跟我們刻板印象中對於「豫劇」的概念已不大相同,而這也是台灣的豫劇團近幾年勇於突破與嘗試的方向。
何謂豫劇
從「自娛」漸漸轉變為「娛人」,是豫劇的發展走向,由一開始的獨唱、對唱,一直到後來增加更多人物角色,讓整體的故事更為豐富,漸漸成為了戲劇。而文本躍然於舞台上,則需要人物、動作、情緒、場景……等元素才能成為一場戲。若是將「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戲曲二字拆開來看,「戲」固然是指演戲,而「曲」則是指歌曲。
四功與文武場
在戲曲中我們常提到四功,而何謂四功呢?唱:唱歌。念:故事,而事實上,我們在戲曲舞台上會說:「無聲不歌,無動不武」,以四聲來念旁白與對話,事實上就具備音律中——聲調起伏的特點了,因此念也可以說是唱的一種形式。做:做表情、做動作,簡單來說就是做戲。打:武打,而戲曲舞台上的武打並非真打,而是一種舞蹈化的展現。
而在戲曲中演奏音樂的則稱之為「場面」,又分為「文場」與「武場」。文場負責文戲,主要的樂器多為管弦樂居多,例如:胡琴、笛子。武場則是負責武戲,以打擊樂為主。
角色介紹:生旦淨丑
男生為生,女生為旦,而其中又可以細分為文生、武生、老生、花旦、武旦、青衣、老旦、彩旦……等等,而其他人物性格比較不同凡響的男性角色,則會另外被歸類,例如關公、包青天是大花臉(淨)、比較滑稽的角色則會是小花臉(丑)。
檢核豫劇:抽象性與程式性
以廣義來說符合「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就是戲曲,而以狹義來探討中國傳統戲曲,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抽象性」——也就是以虛代實,以簡代繁的意象性表演方式。例如:戲曲舞台上,飾演開門的動作會以手部動作代替,而非真正有一扇門在舞台上;騎馬也不會有一匹真正的馬牽上台,而是會以馬鞭與身體動作替代;切換地點,則常以「在舞台上轉一圈」來做為意象動作。
戲曲舞台上的抽象性,是空間上的,也是時間上的,因此常常使得不熟悉戲曲的觀眾搞不清楚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而這一系列的抽象性動作,背後所代表的意涵,這其中則有了「程式性」的概念蘊藏在其中,這些動作與意涵都是從老祖宗的智慧傳承下來、固定配對好的,每一位演員要演出同一個意涵時,動作都是一致的。除了抽象性意涵與動作的搭配之外,音樂、臉譜、服裝、道具也都具備程式性原則在其中。
喉嚨是需要保養的
建華老師提及,戲曲表演中喉嚨是很重要的,而演員也會針對歌唱的性質不同來運用身體不同部位來作為音箱發聲,讓聲音可以傳得更遠、更宏亮。為了保護珍貴的聲音,日常忌口,不吃炸、辣、甜、酸、酒是基本的,也盡量避免在舞台下、非必要的時候太常用到喉嚨。
台下十年功
從前會將大概七、八歲的孩子送去學戲曲,練了十年後才有機會上台演出,從早上五點練到晚上九點,除了身體上的鍛鍊之外,相關的文學知識也需要學習,而在練習過程中難免會受些皮肉痛。這些演員這麼辛苦,無非只是為了求台下觀眾的一聲「好」。
劉建華老師將理論上的豫劇、舞台上的豫劇、生活中的豫劇以及現代創新的豫劇,以抑揚頓挫的唱念、專業的作打,一併在此次的演講中帶到了現場,分享內容豐富有趣,深入淺出,不管是本身就喜歡豫劇,或是初次接觸豫劇的人,都相當適合來聽講。無論是就傳承傳統文化之用意來看,還是單從學習的角度切入,此次活動必能使前來聽講的人們收穫滿滿,甚至是因此而更加喜歡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