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跨藝碩一 陳羿如
由林子雯、陳濬哲(阿哲)所經營的「深活共構」有限公司,長期與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合作,耕耘在地偏鄉教育。長榮百合國小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學生大多來自因莫拉克風災而遷村的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的排灣與魯凱族人。
在上學期的課程合作之後,這次我們邀請子雯和阿哲到校分享關於該公司作為社會企業的成立緣起、挑戰與展望,他們如何與學校合作,為災後居住永久屋的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做全盤的計畫,思考如何設計課程來延續並重新建構原鄉文化。這些計畫包括,在城市中、田間學習和建構自己族群的認同,引發聽眾相當熱烈的迴響與提問。
讓台下聽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們執行過的兩個計畫:一是與獵人合作,帶領學生回舊好茶尋找古部落,一是帶孩子們到台北街頭體會街友的生活。兩個計畫的共通原則都是要試著自力更生:在山上,要自己生火搭帳篷,在都市,要以攤商打工、與路人交換故事等方式換取生活費。雖然全程仍有大人保護,但他們要求小朋友儘量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樣的活動,即使對於研究生來說,都是困難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在街頭體驗街友的處境,和原住民孩子要建構自己族群的認同有什麼關係呢?討論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因天災而被迫居住到永久屋的原住民孩子們,在文化傳承、族人的經濟生產模式(農業、獵人)都面臨斷裂的危機,孩子們很可能同時忘記自己的歷史,又失去與都市人競爭的能力與信心。因此,讓這些孩子從根處思索自己是誰,是極為重要的,無論是從族群的根(古部落踏察),或是都市文明的根(都市街友體驗)。
講座中還提到許多有趣又熱血的活動和旅程,藉由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去實際體會,不論是走回原部落,或是蘭嶼單車之旅,甚至是靠自己規劃路線、自己買票前往的墾丁畢旅,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旅程,都讓孩子們一步一步的去探索體會,就像先民們那樣一步一步的前進,開墾著屬於自己的文化。
對於本校聽眾而言,這同時是一個原鄉教育的精彩案例學習,可作為未來深耕教育參考,同時也激發聽眾對於自己的文化、教育展開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