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0高教深耕計畫 1-5:培育學院特色人才-文學院
名稱 台灣地形專題研究
承辦單位 地理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1-12-18~2021-12-18 活動時間 09:00~17:0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高雄市美濃區、屏東縣高樹鄉、來義鄉、新埤鄉
預計人數 11 參與人數 11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本次台灣地形專題研究課程實察,前往地點為高雄市美濃區獅形頂、屏東縣高樹鄉口社村、來義鄉二峰圳、來義鄉古樓村、新埤鄉大潮州人工湖以及新埤鄉建功村,實察目的為使學員對屏東平原地形、土地利用、自然災害和災害應對有初步的認識,以下逐一說明各解說地點的觀察重點。

一、高雄市美濃區獅形頂
  此處為美濃區龍肚平原與荖濃溪間丘陵尾稜的高地,由此可眺望近則龍肚平原、美濃平原,遠至旗山階地、中寮丘陵、旗山溪和荖濃溪匯流口等地,課程重點為觀察龍肚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放射狀空間分布,分析地形的微起伏,並將其擴展至美濃平原,觀察旗山溪和荖濃溪沖積扇包夾的低地,思考美濃地區的砂石資源、水資源利用,討論可能發生的災害及水保建設的適合性。

二、屏東縣高樹鄉口社村口社溪堤防
  此地為口社溪出口的轉彎處,觀察重點為溪床地表水量、堤防內農業土地利用、農作物分布和水利設施;實察當日口社溪溪床無水,但水利設施(水圳)內依然有原水流動,水圳內的水來自出口上游數百公尺的河床截流點,顯示上游依然還有明水流動,但河流出口以下則因為沉積物漸厚而下滲形成伏流水;口社溪流量較小,且受隘寮溪和東港溪沖積扇包夾,因此出口處地勢較低窪,易生水患,日治時期為解決淹水問題,將口社溪出口築堤往南方導流,原先洪澇地低濕多泥,利用其特性種植大量水芋,相較於沿山公路穿越許多缺水的沖積扇扇頂,多為鳳梨為主的旱作模式,口社溪的農業土地利用實為特別的案例。

三、屏東縣來義鄉二峰圳、古樓村、新埤鄉大潮州人工湖
  前二地觀察重點為二峰圳檢修坑、取水工本體、暗渠出口、側向溢流堰和圓形分水工,後者為離心沉沙取水工、人工湖入滲池;二峰圳建造於日治大正12年(1923年),由當時任職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鳥居信平技師規劃,不同於截流地表水的明渠,二峰圳取用之水資源為地面下的伏流水,因此幾乎不會斷水,水源經由沉積物過濾也變得相當乾淨,從位於來義部落上游約三百公尺的檢修坑口往河床上看,可見露出河床的取水工,其上有許多河流沉積物侵蝕形成的蝕溝,顯示最後一次洪水並未帶來足夠的沉積物,反而帶動沉積物下切,使原本應置於河床底下的取水工露出並受侵蝕;暗渠出口與側向溢流堰、圓形分水工則提供利用水量自然分水的工程範例;大潮州人工湖水源為林邊溪地表水,且入水口較尋常水位高,顯示取用主要為洪水,具分洪功能,而離心沉沙取水工利用彎曲的取水道分離洪水沉積物,經地下水道導引至人工湖沉砂池沉砂,最後才流入入滲池補充地下水,為現代治洪和補注地下水的工程範例,與二峰圳為一補一取、現代與過去的工程對比。

四、新埤鄉建功村
  此地觀察重點為建功森林公園內水池和東柵門,建功森林公園原為台糖土地,結束農業利用後改種植人造林,為台糖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閒置土地利用方式,公園內水池無地表水流入,但水量依然終年不竭,原因為此地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端,伏流水於此流出地表形成湧泉,池塘內可見間歇冒出的氣泡,其為伏流水溶解氣體解壓釋放的證據,建功村的灌溉渠道水源幾乎都來自伏流水,事實上,屏東平原有一連串聚落帶皆位於沖積扇扇端,即是先民順應地形仰賴湧泉水形成聚落群的結果,建功村內有一古隘門,名為東柵門,隘門朝向林邊溪上游,是吏治未明的古代,聚落間爭奪資源的見證。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成果附檔
1 活動照片
2 活動照片
3 活動照片
4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