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教學/活動主題與內容:課程/活動主題、課程模組/活動內容說明
1. 問題導向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引導學生建立問題意識,針對各文學理論及批評方法,搜尋相關資訊,運用於文學作品(以小說和戲劇為主)的批評與分析。
(1) 整個學期:由學生根據各自學習目標與興趣,擬定全學期之問題意識(Problem),擇定文本(以小說和戲劇為原則),於各週練習應用理論於所擇定之文本進行批評與分析。
(2) 每週課程:針對各週研讀之文學理論及批評方法,以提問(Questions)方式,引導學生探索答案,試圖透過重複操練,逐步建立文學理論及應用方法的技能。
2.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在團隊中學習分工、溝通、協調、統整與發表。
3.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建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動機。
4. 任務導向型學習(TBL/Task-Based Learning):根據學生自訂議題設計任務,使學生投入於天中,將學習至於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透過自主探究發覺潛藏的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完成自訂的任務。
l PBL融入本課程:
n 發掘問題:引導學生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閱讀及討論中,發掘個人有興趣深入探索的文學研究可能性,構思文學研究計畫。
n 自我學習:介紹參考書目以及相關網站,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搜集。
l 問題解決:
n 問題之界定:理論及批評的聚焦、文本的問題意識。
n 跨領域整合:理論與文本互搭的可行性確認。
n 小組與分工:三人一組(以跨年級原則)進行組內分工協調,進行資料搜集、研讀與分享,並集思廣益以合作學習的精神協力解決問題。
l 分組討論:
n 分組原則:異質分組
n 小組成員:根據學生年級以及大學主修學系是否有文學背景進行異質分組
l 小組運作:各組自行推派組長,進行組內分工、協調與討論。 結果呈現:
n 小組報告:每週各小組針對當週之PBL研討結果進行報告。
n 全班討論:每週安排小組口頭報告,並帶領全班討論。
l 總結與評鑑:
n 學習成效評量
平時形成式評量:每週小組PBL合作學習 70%
期末總結式評量:個人PBL研究成果報告 30%
6. PBL課程/活動設計與成果
110年9月27日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BL
介紹問題導向學習(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透過執行研究,應用理論知識以提出個人文學研究計畫。
110年10月18日 Word Study as a Theory the Case of Donne’s“The Flea” 以「字研」為理論:鄧約翰〈跳蚤〉為例。由曾建綱教授主講,以探究詩歌文本、理論、文學批評的關聯性此問題,進行PBL探究。
110年11月15日Boundary-Crossing: Literature, Film,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textuality鄭月婷教授主演,從莎士比亞劇作及電影改編之間的互文性此問題,進行電影、文學與文化批評的相關性PBL探究。
110年12月27日Timothy Morton (b. 1968). The Ecological Thought. From Introduction: Critical Thinking.
小組針對當週之PBL研討結果進行報告並帶領全班討論。針對各週研讀之文學理論及批評方法,以提問(Questions)方式,引導學生探索答案,試圖透過重複操練,逐步建立文學理論及應用方法的技能。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閱讀及討論中,發掘個人有興趣深入探索的文學研究可能性,構思文學研究計畫。
本課程以PBL融入文學批評課程,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 以PBL教學法幫助學生認識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以正確運用文學理論進行文學批評。
2. 以PBL教學法引導學生了解當代重要的文學理論,並透過從古至今的文學批評,以建構全備的文學研究方法論。
3. 以PBL教學法引導學生發掘文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探索研究題材,運用適切理論,擬定批評研究計畫。
4. 邀請校外學者演講,闡明PBL及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