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3年高教深耕計畫 1-3: 素養導向人文關懷
名稱 【通識中心】台從串流到聲音採集:回望客家這條返家路
承辦單位 通識中心 合辦/協辦單位 客家文化研究所
活動日期 2024-05-15~2024-05-15 活動時間 13:30~15:2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9205教室
預計人數 35 參與人數 30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課程名稱:客家社會與文化          授課教師:洪馨蘭           活動模式:教學課程

講座主題:從串流到聲音採集:回望客家這條返家路                     
講師:打狗好好橋工作室策展人 賴彥君

本課程活動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10 減少不平等

一、活動概述及成效:

  • 本次課程邀請本校優秀畢業校友返校演講。演講者賴彥君為本校音樂系、客家文化所畢業生,其碩士論文同時榮獲文化部、客家研究學會兩項優秀碩士論文獎,獲得外界非常多的肯定。在本校就學時,也曾選修「客家社會與文化」通識課,因此與客家文化研究所結緣,並重新意識自己作為客家子弟的身分。
  • 演講者賴彥君問同學:你甚麼時候開始思考你自己是誰?你是否曾經希望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文化DNA?你願意為自己的族群文化做一些什麼事嗎?並獲得同學許多回覆。而後她開始介紹自己如何在音樂系時帶著老師同學接觸客家音樂,之後在客家文化所就讀期間,獲選「客家串流計畫」,並規劃在客家亞族群的田野工作,採集客家音景,對於客家藝術行政與文化創新累績更多研究成果與經驗。
  • 在這些求學過程之後,賴彥君決定持續深耕高雄地區的藝文生態。目前與一群藝術人士共同經營文化展演場館的經營。並以此鼓勵學弟妹,了解台灣多元的族群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樣貌,「不一定大家都要一樣」,勇敢走自己想嘗試的人生。
  演講者在台灣客家亞族群區(雲林詔安客村莊)進行田野調查的分享

  演講者與另外兩名年輕的樂團創作樂手,共創客家音樂的新吟遊風格

  
畢業自本校音樂系的演講者,主修大提琴,喜歡嘗試即興風格,並走上創作音樂之路,對於客家音樂的創作嘗試,讓她完成了一本榮獲文化部、客家研究學會肯定的獲獎碩士論文。

  
    同學們在課堂LINE群組中分享心得與提問。「透過這堂課我學到族群文化可以往提升族群意識以及以先前基礎上創新的方向去。」「想知道現在每一代不一樣的人對於這片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因為未來想走教育,跟下一代一定會有代溝,所以想讓自己可以知道每一代不一樣的想法。」「我也想道自己生活的家鄉豐原有什麼歷史,從命名就有富饒的感覺。」「透過這堂課,我理解了很多客家青年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大眾眼裡的返鄉跟他們心中的想法並不一樣。」「我也想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我關心包括原住民、客家和其他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發展產生的變化和沒落,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傳承模式,也希望能夠盡力對文化活動做出貢獻。」「讓我想起在環境議題上,台灣未來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挑戰,這可能影響到老家嘉義東石鄉的發展情形。」「我關心文化保存的議題,雖然很多人都在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但似乎都還沒有足夠能力可以去為家鄉的文化做些什麼。」「想知道家鄉桃園的更多客家相關資訊,想要更深入去了解更多。」「覺得今天的分享給予我很大的思考空間,不會再制式化的覺得什麼系畢業就要做什麼,而是可以連結自己的專業斜槓發展。」

    

檢討與建議
二、活動檢討與建議:

  • 本次安排課程演講目的在於回應SDGs之「消除不平等」,希望從賴彥君的演講,看到她如何透過音樂逐漸展現身為客家子弟的自信,並透過推展客家音樂而期待同學都能學會欣賞不同文化的美。就此意義來說,課程目標是有達到。
  • 較可惜的是約有幾位同學仍因請假原因無法到課,本次課程亦無事先規劃進行錄影,所以使得這場令人感動的畢業校友職涯分享,未能讓請假的同學也能共享並學習到。未來或許會考慮類似之課程演講安排,可徵詢演講者同意,進行課程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