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經學碩一 譚嘉雯
此次的講者黃聖松老師是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老師有豐富的學經歷以及對《左傳》研究充滿熱誠,因原本就有志於從事《左傳》研究工作,所以就讀政大碩士班時已選好要點的書《左傳》。而此次介紹的主角《左傳》,是十三經之一,也是傳統五傳或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之一。《左傳》在古代算「大經」,相對於其他經典而言,總共約有二十萬字,但此書成書時間十分早,而且當時不像現今成書一樣方便可以打字、列印,所以《左傳》能在當時流傳下來也是相當不容易,當然能流傳至今也是有它的不可取代性,因為書中記載了從西周到春秋時代的眾多材料,而《左傳》的作者有系統地把材料匯整在一起而成《左傳》一書,為後世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史料,讓我們可以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科學等各方面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也能讓我們對《左傳》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左傳》一書所記載的資料十分龐大,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因為《左傳》一書各方面的內容都有所記載,而研究左傳可以從經學、史學、文學等不同的角度著筆,所以左傳亦被推舉成「文學奇書」。而當我們想要研究左傳時,記得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方向,掌握好方向就能有很好的切入點,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把它寫成一篇論文也是信手拈來的事,因為一本經書《左傳》到現今為止也成就出很多的博士生,所以不論是《左傳》或是其他經典書籍都是十分有研究價值的。
黃聖松老師研究《左傳》的路數是偏向從史學角度去研究,而黃聖松老師會選擇從史學角度去研究是因為受到老師們的影響,從老師們的教學中學到很多的概念,都是希望能夠從比較有證據支撐的角度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所以黃聖松老師自己比較習慣去爬梳一些材料,再把材料做連結,所以研究《左傳》方面是比較取向於史學的角度。事實上黃老師認為不管學者們是以經學或文學的角度去研究《左傳》,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只要大家願意把《左傳》打開來閱讀,都覺得非常高興,因為越多人了解《左傳》,那對於《左傳》的研究才會有更光明的前途與未來。
當中有談及到《左傳》與《春秋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有兩派說法,一是《左傳》從一開始就是獨立的一本書,與《春秋經》無太大關係,後來有人說是劉向、劉歆父子把《左傳》、《春秋經》拼合在一起,所以應該把兩本書獨立看待會比較好;二是認為《左傳》是譯經也解經,解經的方式不像《公羊傳》、《穀梁傳》一樣,逐字、逐句、逐詞來解;所以這兩派的說法是各有各的道理,總而言之,《左傳》記錄了兩百多年的時間,它可以上承西周,下開戰國,所以此經典之書是絕對無可取代的。而且研究經典都應該要觸類旁通,尤其在先秦古籍中就有很多引用《尚書》、《詩經》、《易經》等字句,所以研究本來就是要群經匯整的,若對先秦時代的思想研究或傳統經學研究,《左傳》一書都是不能被忽略的,故黃聖松老師十分鼓勵大家若有時間的話可以把《左傳》從頭翻過一遍,至少知道《左傳》的內容在說什麼,有了基本概念,對於日後從事古代典籍研究也比較好入手。
研究《左傳》分為五個步驟:一是要先選一個好的文本來閱讀,黃聖松老師推展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竹添光鴻的《左傳會箋》或沈玉成《左傳譯文》等;二是要熟讀《左傳》內容,先翻完一遍,第二次再以「主題式」閱讀,同時也可做筆記或寫心得;三是要閱讀學者《左傳》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線上資源(中國期刊網、國家圖書館、華藝數位等平台)去搜尋期刊或論文等,或是看權威學者的著作、專書(先看台灣與中國大陸知名學者期刊論文與專書,行有餘力再閱讀日本學者的著作);四是選有興趣的研究方向或主題,再與師長討論題目的可行性,研究題目可「從小處著眼,往大處開展」、「已論者論少,不疑處疑之」等方面切入,或是留意出土文獻動態與研究成果,同時也可以嘗試使用數位人文的方式去研究《左傳》;五是研究方法可以使用文獻分析法(例如善用網上資料庫:寒泉、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新漢籍等,也要使用《左傳》「以經證經」,其次再使用《國語》、《詩經》等參考資料)、二重證據法(清末民初王國維提出,即利用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相互參照比刊)或是量化統計法(統計相關資料得出數值,再量化分析以呈現客觀判斷)等方法去研究。
黃聖松老師最後以「真積力久則入」來勉勵學生,要真誠地投入,累積工夫,時間久了慢慢就能進入到文本的世界,從而能代入古人的思想中去思考此文本是如何形成或內容是在談什麼,這樣閱讀起來比較有心得;同時也要願意做傻工夫,多讀多看多聽,這樣對研究或閱讀其他典籍才會有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