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08高教深耕計畫 1-1學院
名稱 [實察] 多元地景:基隆濱海地區的岩岸與人文利用
承辦單位 地理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19-12-17~2019-12-17 活動時間 13:30~15:3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潮境公園、和平島公園
預計人數 31 參與人數 31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活動主旨
  本次活動旨在認識台灣東北角海岸的特徵、地形與人文利用,以講師的解說搭配同學實地觀察、踏查的方式進行;活動地點位於基隆市的八斗子潮境公園、和平島公園。

地點簡介
  八斗子附近海域漁獲相當豐富,從清朝開始便是當地人生活中重要的飲食來源,潮境公園原為垃圾集放地,後來經海科館規劃改建後,成為看海賞景的去處;所謂「潮境」是指寒、暖兩潮流的混合區,此區浮游生物孳生,吸引洄游魚類聚集、成為魚場,八斗子公園因位於漁港及漁村旁,故以「潮境」一詞為名希望為地方帶來豐收。
  和平島舊稱社寮島,位於基隆港北端,和台灣本島形成「陸連島」,由於終年受到東北季風吹襲以及海浪拍打侵蝕影響,加上北部海岸屬於沉降海岸,因此造就了奇岸怪石的景觀,因景觀獨特,政府將此地規劃開闢為和平島濱海公園。

活動內容摘要
(一) 八斗子潮境公園
1. 海岸特徵
  八斗子海岸邊的許多離水海蝕平台和上升的灘地,濃縮了豆腐岩、蜂窩岩、海蝕溝,壼穴、薑石、各式節理及海砂埔等種種海蝕、海積作用下的小地形景觀,充份表現了八斗子在海岸地質景觀上的特色。
2. 漁港特色
  八斗子漁港曾經是遠洋漁業的作業基地,但現在是以沿、近海漁業為主。其中又以捕捉小卷為最大宗,可以發現停泊在八斗子漁港的漁船上大部分都裝載著許多燈泡,是由於小卷的趨光性使然,夜晚的海上,棒受網漁船如小卷黑暗中的明燈,也是維繫著八斗子漁民生計的重要關鍵,八斗子有一句俗諺:抓半冬,用半冬。這句話凸顯了小卷在八斗子漁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因為小卷是季節性的動物,漁民只能在某個時節抓取,不是小卷出沒的時間點,漁民只能倚靠前半年的收成來度過後半年。

3. 近年來的土地利用
  1974 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任內巡視基隆市時,希望配合基隆地區漁業的快速發展,為解決當時基隆市唯一的大型漁港正濱漁港(位於基隆港內)漁船使用地不足的擁擠問題,於是決定在八斗子興建大型漁港,並計畫以此新漁港取代正濱漁港的功能,以擴大基隆港的商港用地(但日後並未執行)。1975 年正式動工興建,興建時八斗子煤礦全面停採,到1979年興建完成。
  八斗子漁港歷經多年的整修後,現今各項公共設施齊全,已成為台灣北部地區最大的漁港。八斗子漁港的興建不僅提供基隆地區漁業生存空間,也促進了相關工商業的引進及蓬勃發展,更成為基隆市重要的旅遊景點,每逢假日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前往。為了因應民眾假日休閒遊憩的需要,基隆市政府所成立的管理所利用漁港的第二泊區陸路地範圍,設置休閒綠帶成為濱海公園。

(二) 和平島公園
1. 地質解說
i. 地質年代
  和平島地層為大寮層,大部分是塊狀砂岩,少部分頁岩及粉砂岩互層,為海相地層,常可發現生痕化石。
ii. 和平島海蝕平台
  海蝕平台是在台灣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岩岸地形,形成海蝕平台地形景觀的每一個演進過程,我們皆可以在東北角海濱沿線上看到。和平島海蝕平台位在公園東北方,平台近海的一方已放置消波塊,防止海水進一步的侵蝕。右方可看見厚砂岩與頁岩互層的地層,形成了海蝕崖,由於差異性的侵蝕,可看到不少動物造型的岩層。
iii. 海蝕溝
  在和平島北方,海岸地帶岩層的節理於垂直於海岸的狀況下,海水極為容易沿著節理破裂面侵入並不斷地切割岩層,在經年累月的作用之下,破裂面日益擴大就形成了海蝕溝。
iv. 潮間帶
  地球的海水受月球及太陽相互間引力的影響,每日形成漲潮及退潮不同的變化,潮水會在海蝕平台中起落,故可看到多樣性的動植物變化。
v. 風化紋
  雨水或海水沿著岩石的破裂面,使得含有鐵質礦物的岩層產生氧化作用,結果會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
vi. 海蝕洞
  在靠近海平面的岩岸會受到海水的侵蝕而逐漸凹陷,形成『海蝕洞』,之後又因為地層抬升形成了洞穴形式。
vii. 豆腐岩
  岩層在地質變動時形成兩組節理,而岩層裂縫受風化及海水侵蝕,如同切割豆腐般。
viii. 蕈狀岩(蘑菇岩)、蜂窩岩、萬人堆
  由於砂、頁岩抗風化能力的不同,造成差異性的侵蝕。若在上覆岩層當中含鈣礦物較多的話,會凝聚成瘤狀的團塊(不易風化),造成頭大頸細的地質景觀,並形成如同蜂窩一般的岩石。若數量很多,就如同萬人堆一般。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現場講解
地景觀察
成果附檔
1 現場講解
2 地景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