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2年高教深耕計畫 1-2:精進跨域學習環境
名稱 【教發中心_師生共學社群A】發光奈米材料之探究與實作
承辦單位 教發中心 合辦/協辦單位 化學系
活動日期 2023-05-31~2023-05-31 活動時間 10:00~16:3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寰宇大樓 101 演講廳(上午)、分析化學實驗室(下午)
預計人數 0 參與人數 100 人(上午)、 50 人(下午)
活動滿意度 0.00
概述及成效

師生共學社群 A類:教學深化        

社群名稱:發光奈米材料之探究與實作

授課教師:張玉珍

一、活動報導:

    本系於 112 年 5 月 31 日邀請張煥宗教授進行「發光奈米材料探究與實作」的活動。張煥宗教授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化學系 27 年,目前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張教授致力於綠色合成奈米材料,並將其應用於生物醫學,如感測器、細胞影像、藥物及新能源等。張教授研究表現傑出,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獎、有庠科技論文獎『奈米科技類』及中國化學會「化學學術獎」等,研究成果備受肯定。現擔任Frontiers in Analytical Science 的主編,及 Frontiers in 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等國際期刊副主編,也為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的編輯顧問。

 研究成果傑出,曾獲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 (85-89 年度) 

 中國化學會 89 年度傑出青年化學獎

 臺灣大學理學院 89 學年度青年學人獎

 94 年度臺灣大學傅斯年獎(2006) 

 96 年度國科會傑出獎 (2007) 

 有庠科技論文獎『奈米科技類』 (2008) 

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2013) 

 中國化學會「化學學術獎」 (2015) 

 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 (2017, 2018) 

    量子點(quantum dots)是由數十個的原子所構成之準零維度(quasi-zero-dimensional)奈米材料。其內部電子在三度空間的運動都受到侷限,使其光電特性與其塊材(bulk)形態差異極大。其中量子侷限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特別顯著。即大小不同之量子點具有不同的放光位置。一般而言,粒子愈大之量子點,放光波長會有紅位移之現象。量子點具備特別之光學與化學特性:

(I)隨著不同的組成及大小,量子點的放光波長也會不同。

(II)其放光波長的譜帶較傳統有機染料窄(~30 nm)。

(III)利用相同激發光源可同時激發大小不同的量子點,使其有不同放光波長。

(IV)具有高效能之化學穩定性及量子效率。

    綜合以上優點,量子點不僅可以去標定生物分子做生化感測器,也能應用於發光之光電材料。碳點是一種近年來受到廣泛研究的新型奈米碳材料,具有許多優良的光學、電學、熱學、生物學等特質,被廣泛應用於傳感器、藥物、奈米酵素、奈米催化劑及新能源等。利用電化學法合成用於銅離子檢測的碳點,可以通過調節反應條件和合成方法,控制碳點的結構和性質。通過添加含有銅離子的溶液,在碳點表面形成與銅離子配位的基團,使碳點對銅離子有選擇性的親和性,從而實現銅離子的檢測。通過電化學法合成碳點(bottom-up methods),不僅可以實現對銅離子的高靈敏度和選擇性檢測,還可以通過調節碳點的結構和性質,擴展其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在實驗中利用組胺酸前驅物,與碘化鈉、氫氧化鈉配置成水溶液,使用講師自製的電極,在室溫、鹼性環境中,10 伏特的恆定電壓下,合成碳點水溶液。碳點和銅離子作用會形成錯合物並引發電荷轉移,使碳點的螢光猝滅,由此進行偵測。使用紫外光、藍光、綠光、紅光照射碳點,會釋放不同顏色的螢光,非常有趣。碳點和銅離子作用會形成錯合物並引發電荷轉移,使碳點的螢光猝滅,由此可用於銅離子的檢測。由於化學系是更基於理論上的探討,不常在應用技術上有機會接觸,因此本次的經驗拓展了大家的視野,了解到化學的多方性應用,不只是基於理論,而是在各種領域如醫學、材料、生物等都能有所應用,也為各位同學提供了未來可能的發展道路。

  

  

檢討與建議

二、活動檢討與建議

    本活動參與學生約 100 人,透過演講了解奈米螢光材料基本性質、合成的原理,以及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進行實驗時,針對銅離子檢測,需設計實驗,收集與分析數據,再做出結論。此次活動除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探索及思考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實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