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報導:
本次協同教學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林育志醫師,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陳志弘醫師。以「醫院的成人教育理念落實行動與反思」為題實施講座。
原本是免疫風濕科的醫師,於擔任住院醫師第三年,加入了人體委員會的委員,開啟了教學及研究的生涯,在高醫擔任院級教學型主治醫師,也是本所畢業校友。
育志醫師以「醫院成人教育理念落實、行動與反思」演講過程中,慢慢講他個人就讀成人教育的脈絡,以及其教學場域的轉換,從醫院轉到到學校教資中心擔任主任,肩負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由愛成教開始做起,就讀成人教育後開啟不一樣的視野與情懷,提出他現在並不是從事醫學教育,是在執行成人教育。強調一個觀念,他認為成人教育有幫助弱勢者,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提升能力。以就讀成教所博士班過來人的經驗,跟我們這一群剛剛踏入研究所的新生分享。
育志醫師由畫圖開始,成教的logo,成人教育學習歷程幾乎全程用圖畫,由倫理開始,課程設計,一般醫學,師培,倫理學學位、醫學教育學位、成人教育博士,選擇讀博士學位其實肇因於心中的期待,看事情的時候能有清澈視野。
育志醫師提到他目前工作的狀況,舉例說明如果將「課程」當作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那如果個人是課程的醫師,應該如何檢視課程的問題,如何改善課程的結構,如何加入元素讓課程更有吸引力,如何將長長的上課,濃縮,切斷成一小截一小截5-8分鐘,來提高教學的成效。例如在課堂中講笑話的頻率,上課時的語調,因為考量學員專注時間7-8分鐘,盡量每一小段增加一個主題,或許要將理論或是課程切斷,避免學生在上課期間睡覺,於簡報中加入不同的轉折點,而且要不著痕跡地安插進去課程中,讓學員能夠適當休息。余老師在回饋時說,如何以簡短的5分鐘講出重點,結構化演講及演講的temple,或許以影片呈現的概念,引進空間的概念。
育志醫師現階段因為在學校資源中心,思考並致力於著如何讓大學的老師提升教學技巧,前提是絕對相信大學老師的專業,在專業教學上是有能力的,在教學技巧上,有沒有改善的空間,如何協助。師培,也是師資的培育及也可以說是陪伴共同成長。除此之外,林醫師也跟我們分享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刺激反應,認知功能無法執行更高階的學習,例如高齡長輩學習與自己身體共處,如同幼兒在適應身體的成長,高齡長輩也慢慢接受身體的衰退,用成人教育學習到的轉化學習理論,觀察對象(學員)學習的需求是否被滿足,也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因為英文是病人的母語,用教育的角度出發,讓病人服藥的行為因此改變,這也是一種成人教育。
然後,林醫師與我們共勉,讓我們用學習的角度,思考被服務者的需求,用學習的角度,思考被服務者的需求,醫療是提供服務與接受服務,成人教育是有需要的人透過學習成長而讓問題被解決或提升到不同境界,Let me fix you! v.s. Let's learn to make it better. 的概念,期望能在實務中,尋找需要研究來解決的問題,醫療者、教育者的雙重身分,要認真做會是一件很掙扎的事。不要急,當接受良好的成人教育學術與實務訓練時,看事情的視野會不一樣。對各種策略的可能性判斷也會不一樣。不要慢,走一點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專研。
育志醫師也利用時機對讀成教博士的建議,其中包括1.教育理論要多學習,且不只成人相關的,這會是未來的重要基礎。2.早一點進入研究訓練,且要能熟悉醫療相關教育領域的規準。3.或許會需要協助,先找好合得來的同儕夥伴,找可以親近的mentor(例如現在高醫大校長目前對指導教授的要求及mentor定義:可以找得到人,學生也敢去找,或是需要可以在24小時内回應)。
本次教學活動育志醫師將其在成人發展領域的成功經驗及未來發展,藉由個人自然反思推展出去進而改變周遭。育志醫師與同學分享這樣的經驗,尤其學習是有歷程的,enjoy學習這件事帶來的樂趣,於演講結束後同學發問相當熱烈。
最終,我用育志醫師的一段英文作為最後,I saw a bird flying by. When it stopped on the top of the nearby tree, I looked at the bird on the branch where it stands. The bird was so beautiful that I couldn’t help but keep watching how it was whispering and playing with the other birds. I became curious about how this bird would interact and play with the other birds. So, I stayed for a while to observe the movements they made and monitor their behavior to see if any of the birds become aggressive towards the others.
*******************************************************************************
陳志弘醫師在長庚擔任院級教學型主治醫師,也是本所在學的準博士生。陳志弘醫師以成人教育的角度結合在醫療教學的臨床經驗,由「醫法論」行動劇,討論用於醫學醫師教案的成效開始精彩的演講。
行動劇開始以醫療上面的倫理及法律相關的案件,作為情境模擬結合標準化課程,讓學員可以學習溝通,例如醫師面對需要向病人或是家屬告知壞消息的情境,如何講?或是面對特殊需求的病人,如何溝通?會不會遭遇到醫療暴力,當遇見暴力的時候,如何自我保護,更進一步由處理風險的角度,提早一步變成風險處理,提早偵測高風險的病人,以避免後續發生的風險。陳醫師以實例跟我們分享他在教學上面的經驗。
陳醫師與我們對話,分享在處理醫療糾紛的時候,「要保留追訴的權利」此句話的觀感,相對於「暫不提告」,另外一個影片是面對偶爾出席的病人家屬特意行為的要求,如錄音錄影時候,臨場處理相當重要,醫病關係如果弄僵了,後續要再改善並不容易。現場討論有關如果查房遇見使用符水的現場,如何進行醫病溝通,現場東港唐家婉醫師說明他的做法,永昌醫師回覆,考量符水沒有害,住院期間中草藥的使用,還比符水更嚴重。不過要反思錄音、錄影造成甚麼後果?其實回過來病歷的書寫詳細會比錄影來得更加重要。
有一個跟慈濟合作的影片,劇情發展是一位擔心小孩得到A流的媽媽,需要向學校請假帶小孩去就醫的過程,面對一個已經值班一整天的女醫師,在溝通過程中所面臨及潛藏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問題。
在研究部分,陳醫師用他執行科技部醫學教育學門計畫「風險控管、趨吉避凶,風險醫療量表發展與教學實踐」的研究,向我們說明醫療風險及風險醫療,及如何建構客觀評估標準,整個研究的過程,採用研究方法為德懷術,研究時曾經遭遇最大的問題就是研究後無法收斂,後來分析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及一位外傷科醫師,後來就排除這位外傷科醫師,當然,可能是因為這位醫師的特質。
溝通的彈性和法則,沒有絕對的答案,在醫學專業領域的專家這樣的專業人才,如何將最簡單的溝通概念帶入,溝通的教學,也要讓這個教學,呈現教學後的成效,我個人覺得,回到最初衷「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與對方溝通」,感覺是用經驗學習的理論,用OSCE的評量跟教學回饋方式,讓學員可以避開實際情境的打擊。
本次教學活動陳醫師將其在規劃、計畫醫學生的教育課程,將成人教育的概念帶進醫學生的在職教育,教學情境與困境中,找出研究的方向,具體回應臨床的問題,藉由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反思與同學分享,同學反應相當熱烈。
二、 問題與討論(至少二則)。
同學發問1:如何維持對教育的持續熱情?
林育志醫師回覆:情緒低落的時候,找到出口,找到對的老師,找到學伴,這是一件重要的事,學長舉例,例如與陳志弘醫師以腳踏車互相打氣。其實就是互相取暖,學長笑說:加美酒帶來的熱情,尤其是restart助人的熱情。
同學發問2:高醫的人本化中心,醫學人文國際研討會,委員會探究醫病關係,跟現行PGY人員訓練資源的融合,未來PGY的訓練,是否能溶入核心課程中?
林育志醫師回覆:高醫的人本化中心,有一個特定推行的model,目前正在轉型中
同學發問3:跨領域藥學OSCE若聚焦在藥師與醫師的溝通時,是否應設計兩職類學員的評分表及兩職類考官嗎?
陳志弘醫師回覆:應看妳要看學員的哪一個部份 若只是SBAR 則單職類藥師考官即可 但若要看醫師聽不聽得懂藥師表達的,則應由醫師考官來評分。
同學發問4:感受到陳醫師敏感到察覺問題的存在?有特殊的敏感度能感知問題?也感受到醫師的熱情,請問如何一直維持對教育的熱情?
陳志弘醫師回覆:其實,沒有辦法一直維持熱情,但是在教學與學習的路上,有老師的帶領,有同學及好友的陪伴,會讓教學的路上有伴同行,才不會一直處在躁症的狀況(哈哈哈)。
三、 課程效益(例如:教學滿意度調查、課程回饋單、心得報告等)。
借由林育志醫師介紹他個人醫療與成人教育跨域結合的經驗;反思自身經驗、進而做出改變,用形式的方式來結構化經驗,反思及insight的能力,讓我們真正開始思考成人教育的核心,對我們博士班研究生帶來一些生命的衝擊。
陳志弘醫師則借由影片、實例來闡明溝通的教學,結合課程重點,方想研究計畫過程及所遭遇的問題,進而引發了聽眾們更多的想法及熱烈迴響,對於行動研究、訪談及德懷術運用研究建構客觀評估量表、醫事教育如何深入醫院教育,有更深的理解。提供成教所學員由不同領域、層面來察覺、思考教學與溝通議題;反思自身經驗、進而做出改變,是一次完美的跨領域互動連結。教學是要透過溝通來刺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