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地理二 梁品誼
主講者介紹:
何立德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澳洲墨爾本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核心主題及內容:
本次踏查主要著重於花東海岸線的侵蝕與堆積,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造山運動產生的各樣岩層、地形構造解說,透過海岸線坡度測量、岩層素描,透過實際觀察觸摸,再配合教授分析講解,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課堂內容,增強野外調查能力。
三仙台:
三仙台為礫石海灘,為八里灣層中的外來火山碎屑岩塊,主要由安山斑岩礫石構成,透過隨機腳尖取樣法進行粒徑調查,學習基本的分類方法,培養觀察現生環境的能力。
八仙洞:
觀察經構造運動抬升的各樣海蝕洞(垂直型、水平型、崩塌型),藉由全球海水面曲線圖回推板塊抬升速率,並根據岩石的紋理走向推測其生成原因,例如其破裂線應與等溫線垂直,可推測當時岩漿流向與冷卻面的相對位置。
秀姑巒溪河床:
觀察河岸兩側的角礫岩層以及大理石岩塊,了解角礫岩層的成因和熱風化作用,以及透過觀察河岸的沖蝕紋,可能有辦法回推古洪水流量及流速,或者藉由高位河階前十大礫石與現今河床前十大礫石比較,推測當時最大流量的增減,幫助研究古氣候與古洪水研究。
參與心得與收穫:
同學一:這次台灣自然景觀實察是我睽違一年再次來到花東,這次深入花東縱谷,穿梭在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親眼目睹到許多課堂報告中的地形理論,經過老師詳細、生動的解說和教學,讓我對地形、地景方面的知識有更多的興趣與更深的了解,謝謝小老師品誼和立德老師細心的策劃實察,實在是不虛此行!
同學二:這次的活動非常充實,也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花東的自然風情,並且同時也深入了解花東特色景點地貌的形成,另外實察也結合實際操作野外測量調查,整體行程非常的棒,也充分達到實察的學習意義,令我獲益良多。
同學三:此次活動實察,雖然第一天綿綿細雨,但仍不減大家的喜悅之情,由高師大出發前往利吉惡地,學習當地的混同層、外來岩塊、泥岩惡地等地景,在前往小野柳繪畫岩石海岸的素描,以及在杉原海灘(美麗灣)練習如何用捲尺、雷射測距儀、傾斜儀等器具測量及繪畫海灘剖面圖,這些學習經驗是在書上學不到的,令我受益匪淺;第二天早上的三仙台、八仙洞實察使大家瞭解到史前文化的人民如何和當時的生態環境共存共榮,下午的秀姑巒溪、石梯坪、蕃薯寮坑溪等河流所塑造出的河階地形也使我們對於大自然形塑出如此壯麗的山川秀水大開眼界;第三天的鯉魚潭實察教會了我們不能僅憑既定印象便斷論地景的發育歷史,而應綜合當地的環境、地質、及深入考量當地附近的河川流域所能提供的侵蝕力等,進行全方位的通盤考慮再做決斷;上述皆為我在此次活動所學習到的知識、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