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0高教深耕計畫 1-5:培育學院特色人才-藝術學院
名稱 藝術之動:論藝術所實踐的各種動態
承辦單位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合辦/協辦單位 藝術學院
活動日期 2021-10-01~2021-10-01 活動時間 09:00~18:0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會議
預計人數 200 參與人數 200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藝術之動」研討會由本校藝術學院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辦、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承辦,為配合疫情之下的遠距教學政策,在評估參與人數後,首次嘗試使用可容納更多會議人數的Microsoft Teams進行線上研討會。活動當日共吸引逾兩百人一同線上參與,盛況空前。

  本次研討會以「藝術之動」為題,討論藝術所實踐的各種動態,共分為Keynote Speech、三場次論文發表,以及最後的綜合座談進行,吳校長及藝術學院黃院長也特地撥冗出席致詞,除了讚許大家在疫情期間仍積極參與、不減對學術研究的熱忱外,更如校長所言,期許將「藝術之動」的能量持續擴大到「高師大之動」,從研討會中激發更多創作動能。首先登場的Keynote Speech由姚瑞中老師主講《幽靈組織LSD的鬼島漫遊-以「海市蜃樓-台灣公有閒置設施抽樣踏查」為例》,姚老師先拋出一個大哉問「藝術能改變社會嗎?」,並進一步分享十年前在師大課堂上開始的海市蜃樓計畫。他帶著年輕創作者(學生)一起進行拍攝和踏查,試圖在逐年累積的龐大行動成果中,找尋這個歷久不衰問題的答案。姚老師在演講最後提到,參與計畫的許多同學,後來都找到各自的創作方向、成為了優秀的藝術家,能夠透過這場計畫傳遞創作能量,也是他在十年過程中最樂見的成果之一。

  後續的三個場次各有四篇論文發表,第一場次「行動」由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人方彥翔擔任主持人、本校美術系簡子傑老師擔任與談人,四位發表者及發表內容依序為張敏琪〈從反送中影像看社會運動中的動能〉以反動所具備的哀悼情緒與身體性意涵為出發點,分析香港反送中的抗爭影像如何形塑運動的藝術性、實踐社會雕塑的想像;李意婕〈跨出課堂的行動:透過綠島教育劇場實踐開啟主體覺察〉藉由回顧教育劇場的發展脈絡、製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反思與回顧《島民之外》教育劇場計劃的行動實踐歷程;陳思宇〈高俊宏的廢墟影像行動〉提問影像如何展開具抵抗性的「行動」力度與能量、廢墟如何成為結合經濟、政治的歷史暴力與當今資本空間權力的多重思辨場域;陳冠穎〈藝術家自營空間的展演行動—以酸屋《變態路徑—2020台灣雙年展平行展》為例〉則透過自身的空間經營與策展實踐,探究酸屋在新世代空間中的生產意義和可能性。子傑老師在回應過程中提到,本場次的發表主題皆涉及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社會間的模糊界線,此種情況下的研究者視角和位置就顯得格外重要,獨立策展人羅秀芝老師也在最後的QA時間現身、拋出藝術倫理的相關提問,子傑老師則指出藝術家所具備的公共性角色,或許能成為突破社會隔閡的出口;當藝術家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去回應宏觀的全球現象時,兩者之間的距離便得以化解。

  第二場次「社群與社區之動」由本校跨藝所吳瑪悧老師擔任主持人、高俊宏老師擔任與談人,四位發表者及發表內容依序為邱俊達〈流動創生初探:基隆「山海工作營」和「聆聽山與海的聲音」的方法研究〉比較分析前述兩計畫的工作方法,思考移動性如何在進駐方法與場域活化上,發展出「地方文化樞紐」的創生網絡;董維琇〈藝動主義在台灣:從行動主義走向環境主義的藝術實踐〉梳理1980年代以來台灣的藝術行動主義發展,探討藝術如何面對公眾、挑戰美術館機制,走向對環境與生態議題的關懷;蔡影澂〈擾動藝術.藝術擾動—以森川里海溼地藝術相關計劃為例〉探討從藝術介入社區到由地域性生活文化傳統導引藝術的觀點翻轉,並透過實踐,思考當代藝術在這塊土地上的可能路徑;徐爍〈台灣獨立音樂人創作的支持性要素研究〉則藉由深度訪談了解獨立音樂人面對創作的支持性要素及外部影響。作為進入社區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瑪悧老師在與談過程中提醒,社區營造並無法解決地方空洞化的問題、地方創生是帶來產業生機,藝術帶到社區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仍然必須放在台灣的社會和藝術脈絡下進行討論。

  第三場次「身體感知與行動」由北藝美術系郭昭蘭老師擔任主持人、南藝藝創理論所龔卓軍老師擔任與談人,四位發表者及發表內容依序為王聖閎〈緩慢美學與速差政治:重探蔡明亮「行者」系列及長時延表演的身體異議〉以作品案例為起點,思考藝術行動對時間的耗費、以及日常性變革的反思,試圖構築一種重新掌握時間主權的速差政治;洪菁惠〈在舞動身體中遇見正念:青少年融入創造性舞蹈之經驗探究〉探討正念訓練融入舞蹈教學,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及主觀經驗的探究;蔡郁柔〈食肉藏草巡香路:遶境中的身體感知與藝術行動〉以「身體感知」為出發點,思考「遶境」行進隊伍中的身體、他人身體如何與環境互相感受、影響;黃婉芬〈因恐懼而生的神將—官將首:兼論遷徙的文化形象〉則從官將首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行爬梳,結合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從中建構官將首的研究架構及形象遷徙路徑。本場與談人卓軍老師,近兩年來專注於曾文溪流域串接工作,便以時間的差異性、身體感知的差異性為切入點,細膩地針對不同面向回應發表者。昭蘭老師則在討論中指出,知識的生產已不只是認知的問題,在揉合之中,身體本身便可視為一種認知工具。

  研討會壓軸登場的,是由跨藝所所長蔡佩桂主持的綜合座談,邀請龔卓軍、郭昭蘭、高俊宏、王聖閎、邱俊達老師等人進行與談。昭蘭老師再次提及本次研討會主題的「動」在藝術中所代表的多重意涵、危險和可能性,以及動之於「靜」被討論的必要性;卓軍老師則以動所具備的的視覺性和觸覺性等不同感官感受進行回應。由於討論過程熱烈且充實,俊達老師打趣的說「南藝課永遠不會下課的時光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了。」

  研討會的最後,夾擊在時間的限制和合照的需求下,蔡佩桂所長表示「或許各式各樣的動並不是要抗拒體制(像是時間、像是制式的合照),說不定有些機會就會從中發生,或是在體制內製造擾動。」本次的藝術之動研討會,也在這別具意涵的一段話中,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成果附檔
1 活動照片
2 活動照片
3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