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09高教深耕計畫 1-4創新教學支持系統
名稱 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專業領域創新教學方案-荀子學研究 The Study of Xuncius
承辦單位 國文碩一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20-09-07~2021-01-04 活動時間 10:10~12:30
活動對象 主要對象為學生,但全校皆可參與
活動地點 3210 - 研究生教室(國文系)
預計人數 15 參與人數 15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明(EdgarDale)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表示學生於課堂透過耳朵聽講授內容,可獲得的學習記憶為5%;用眼睛去閱讀,學習記憶可保留10%;視聽結合之教材,可保留20%;使用演示方法,可保留30%;團體討論,可保留50%:實作、練習與操作,可保留75%;至於教導他人,則可保留90%。傳統的教師講述法,不僅效果有限,也不易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因此,現今教師宜採取更多元的教學方法,才能促成有意義的教學。而Problem-Based Larning之基本要素,是學生採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模式,並由教師提供擬真情境,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發揮杜威(John Dewey)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之核心精神。

本課程之設計方式,依循PBL教學法,設定的問題為「荀子怎麼說?」、「荀子為什麼這樣說?」、「後世學者怎麼說?」以及「為什麼後世學者這麼說?」其課程目標在於訓練學生透過文獻資料查找與整理、個人報告、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等實作方式,全面掌握荀子思想,並能解析後世解說荀子的理論與盲點,從而建立自己詮解傳統思想的新角度。


PBL課程/活動設計與成果


課程內容:本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荀子》內容演繹,透過字詞意義的解析,著重研析荀子學說之內涵,掌握其思想大要及時代意義。其二為荀子思想之分組討論,著重分析後代學者對於荀子學說的解讀是否正確,並討論其得失,期使同學們產生自我對荀子思想的深刻體認。


發掘問題:荀子可謂為先秦儒學家中之異數,其「性惡」一說,似與孟子「性善」說截然相反;其論天取自然義,亦不符合儒家傳統道德天的思維,加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曾為荀子弟子,益使荀子之學術屬性產生疑義。究竟荀子學說之原貌為何?荀子思想在現代社會有何價值?又後世解說荀子者是否有誤?後世解說者產生錯誤的原因為何?均為本課程計畫的問題意識所在,我們也將透過實作與討論,試著解答這些問題。


自我學習:今傳《荀子》20卷、32篇,除少數篇章略有疑義,大抵均為荀子所著,且自漢代之後,未有太多流傳訛誤,原文俱在,原典查詢並無難處。然《荀子》書自唐代之後,註釋、翻譯者不下十百,數量頗多,本計畫將導引舉生就註解的內容、註解者的思想與態度等處查考,選擇優良的註本,並加以評述。


問題解決:本課程所設定之問題為設定的問題為「荀子怎麼說?」、「荀子為什麼這樣說?」、「後世學者怎麼說?」以及「為什麼後世學者這麼說?」其所涉及的領域為《荀子》古籍原文及後代註解。修課同學將就所分配之《荀子》篇章,先進行文字釐訂,在進行後代註譯本之耙梳整理,並擇定其註譯加以演繹。最後透過分組討論及全班討論,產出對荀子思想的合理解說,建構荀子思想的真實體系。


分組討論:以3位同學一組,分為5組,於課程第六週、第八遇、第十一週、第十三週、第十五週、第十七週進行六次分組討論及全班討論。就同學上週所演繹之《荀子》內容進行討論,並探討後代各家註解《荀子》之得失。


結果呈現:1.個人報告:個人就負責篇章進行演繹。


2分組討論:分組對演繹內容進行討論。


3.全班討論:集體對註解內容產生評斷。

總結與評鑑:就結果呈現狀況予以評量,其中個人報告部分估50%,分組討論及全班討論部分各估25%



檢討與建議

本課程設計之教學目標在於訓練學生透過文獻資料查找與整理、個人報告、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等實作方式,全面掌握荀子思想,並能解析後世解說荀子的理論與盲點,從而建立自己詮解傳統思想的新角度。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大致完成。但受限於其他課程報告影響,有少部分同學未能準時繳交個人報告,以致使小組討論及全班討論時程略有延宕,則已透過課程進度調整方式因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