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於12月1日舉辦「從法律人角度,看真假新聞的思與辨」專題講座,邀請孫少輔律師前來開講,孫律師為前地方法院法官,現職昊鼎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及本校通識兼任教師,於今日媒體產業多元發展,各式媒體基於多種因素與目的,而製造假新聞、傳遞訛誤消息,使「媒體業」遭網民戲稱作「製造業」,在接收資訊的同時,閱聽眾須優先獨立思辨、過濾新聞內容。孫律師即因多與新聞事件密切接觸,立於法律系出身、曾係法官的專業角度、處理案件的實際經歷,藉由剖析新聞案例,分享假新聞的特徵、規範及其監督機制,提出如何克服狀況等建議,使大家能當個聰明的閱聽者。
早期約莫2000年以前,新聞媒體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新聞記者需把自己當成史學家,所報導之內容皆應秉持正義與良心,實事求是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當時新聞媒體強調民眾釋讀標題即可知道內容,以前的重點是只看標題,有需要才深入看內容,若以主標加副標,遂可詮釋至讓人一目瞭然,民國六、七十幾年的新聞有什麼說什麼,多係宣傳好事與政令宣導,不如當今新聞業仰賴觀眾數續命,需要以點擊率帶來營收,多採用「問號」、「疑似」、「恐」等字詞,吸引大眾點入閱讀。從而延伸出「聰明閱聽者,打擊假新聞。」的呼籲,而「假新聞」雖是近期出現的新興名詞,卻時刻出現在生活周遭。
往昔新聞標題以平鋪直敘講述內容,已堪稱足夠,當今媒體的認知係要點入瀏覽方能列入大數據中,礙於目的不同導致呈現方式迥異,早期新聞媒體雖未及當今造假的情事氾濫,仍可見許多商業消息在操縱新聞,如呼籲存糧以提高商業行銷,皆係慣用手法。當《蘋果日報》進入臺灣時言吸引民眾目光有二,即「裸體」與「屍體」,聳動標題中此二者最能夠搶先吸引點擊,邏輯通用至今,如網路上穿著保守與清涼彈奏鋼琴,清涼衣著便增加點擊率,差距達五十倍,以此提高知名度的方式,更增加諸多效法者。關於如何應對之建議,講者提及新聞媒體界的定律,凡用問號結尾的新聞標題,基本上都毋需參考,現在來說更多可見以「恐」、「幾億人都驚呆了」、「網友都震驚了」等浮誇字眼欺騙讀者的新聞標題,然而此舉卻也給予避責之漏洞,如法官審理案件時,媒體會以加上問號僅是提出問題的論點,以此豁免責任,由不為言論負責一事,即可推斷報導的真實性實令人難以信服。
何謂假新聞?沒有一致的定義,有幾位國內學者提出蓄意造假的新聞,係用新聞報導的形式呈現來混淆事實;或係沒有清楚的界線,僅有程度的差別;抑或用容易引起讀者注意的標題,加上部分或完全假造的資訊內容,誤導讀者以獲得商業利益、政治目的,無論何種形式皆具有同一重點——目的,總歸凡「有利可圖」,不管是吸引點擊、消費、觀賞皆是效果罷了。美國專精研究此領域者,將假新聞是否有惡意視為一個標準,分成「不實訊息」、「錯誤訊息」,後者內容有誤然無惡意,係誤植了人物、時間、地點等資訊,但若閱聽眾仔細看前後文或圖片,即可判別錯誤處;前者則是故意、惡意為之,如「消防員丟小孩的慘案」即屬不實新聞,然而法律不太能介入程度差別,難免造成判決為人詬病之處。從形態上,「假新聞」分作七種類型:「揶揄模仿」,沒有惡意卻誤導讀者,如設計對白或誇張化;「錯誤連結」,所放的內容與標題不相符;「誤導內容」,報導內容的資料係誤用的;「錯誤情境」,將真實的事情放在錯誤的情境中;「偽裝新聞」,佯裝成媒體或公眾人物等發言,以提高效果,如「業配文」;「操弄內容」,惡意謠傳以欺騙閱聽眾;「造假內容」,即百分之百的假內容,以程度來說,「造假內容」的程度已為惡意,而區分假新聞的類別不易,有些同時處於兩、三種。
分析完,講師列舉幾件案例,前陣子轟動的「梨泰院事件」起初有影片傳出,直指係惡魔兔子的富二代財閥導致,新聞出現「檢察官鼓起勇氣」、「完成撒旦教的儀式」等報導詞彙,故意誤導的不實內容層出不窮,往往大型事件一開始會有許多混亂訊息,趁著大家無法判斷時湧入,如Line百人群組常會有錯誤訊息的流傳,「衛生紙之亂」亦是假新聞導致的結果,以紙漿大漲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品牌漲價,消息一經傳布而各家媒體跟進,背後實是賣場為增進連假的消費力所為。而報導的照片,視擷取哪個段落、依照何種目的去選擇,皆會使國家之間產生誤會,動機或許係為造福某方,或為了發災難財;又如永慶房屋利用成立的媒體「好房網」,大量抬升永慶房屋的資訊、抨擊信義房屋,後遭人發現「好房網」登記的負責人是永慶房屋負責人的妻子,然僅見名字並不能知其身份,不透露身份即屬於半真實的資訊,舉凡「片面事實」、「過時資訊」都可能是假新聞的一部分,影像的移花接木、後製、合成、截取一部分,抑或僅言及某部分資訊,都是以片面的方式去誤導大眾。是以,面對資訊須先判斷其消息來源與根據,可以利用軟體去判別,如「真的假的」即可搜尋Line群組中訊息的真偽,軟體會顯示「根據查證結果」、「該訊息五年前即……」等說法,未必會直接說明真偽,卻可協助我們在轉傳時有自我意識的篩選,對訊息有所抵抗力,而不被牽制。
真理係越辯越明,當今資訊的來源與獲取方式漸趨多元,生活中遂充斥著各種假新聞,凡攸關生命、身體安全、國防等重要消息,閱聽眾需要花更多心力辨別,對待訛誤內容應以道德勇氣阻止亂傳,方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唯有人民自發性的洗白,擁有意識以譴責誇張、濫權的媒體,不僅係作為公民該盡的責任,由此行動亦能帶動媒體與政府的改善與重視。講者藉由案例分享去談及假新聞的危害情形,破解媒體與其背後目的,提醒大家不要成為沉默的多數,默默把所有權交出去而不自知,破除同溫層的蒙蔽、識破誘餌標題的真相,更加智慧的汲取資訊,相信新聞與社會環境皆會產生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