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報導:
本次為「成人創造力與創新專題研究」校外實地課程,主題為「林邊鄉地方創生案例研究」。前往屏東縣林邊鄉光采濕地,觀察學習「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經營「光采農圃」實現地方創生有成之經過與要素。課程時程安排如下:
時間 課程名稱 課程講師 備註
09:00-10:40 環境教育在地化產業化案例經驗-317林邊故事鄉 鄭婉阡 總幹事
10:50-12:30 實地探索--氣候變遷下的在地行動實踐 鄭慶堂 理事
13:10-14:50 創生方法:體驗商品設計到經營 陳錦超 理事
15:00-15:50 綜合與談 黃露峰助理教授
鄭婉阡 總幹事
昔日被稱為「鹹水埔」的土地,是現今光采濕地的所在之地。由於林邊海水倒灌導致農用土地鹽化,不適農耕的土地便被轉作為太陽光電板用地,曾經擁有豐渥土地的林邊,逐漸失去人們與土地的連結性。為了嘗試找回這份與土地的連結,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透過一系列鹽地作物、香莢蘭種植試驗、農友紀錄、農法栽種、食農課程,創造出自然友善循環農業的光采農圃。
在太陽能光電板下放牧進行台灣黃牛保種,讓黃牛擔任自然除草幫手,牛隻排遺則可飼養蚯蚓,而蚯蚓再製造有機土,讓健康土壤可栽種蔬菜與香草。透過這樣的農法,豐富了農場生產力,更提供民眾體驗農村的深度與趣味性,協會期盼光采農圃能持續連結人們與林邊土地的連結性,並帶給民眾更多有關環境教育的場域體驗。
二、 問題與討論(至少二則)。
問題1:光采濕地的營運人力配置為何?
學習紀錄:踏入光采濕地的場域後,很好奇這樣的導覽旅遊服務人力配置;之後初看現場場地、配置,約莫猜測每20個客人,配置最低服務人力約1-1.5位服務人員;後來總幹事解說,目前有15位正職人員,每20位客人,配置1-2位服務人員。前任理事長也提到,目前承接人數至200人時,已經需要額外調動人力支援;所以目前採預約制方便人力安排。
問題2:好奇光采濕地是否和機關、學校、企業簽訂固定長期合作方案,部分取得較穩定服務收入。
學習紀錄:協會藉由每年參與當地教育局舉辦課綱活動,是從中了解各校當學年教學目標,以此作為規劃重點,為各校量身打造適合的校外教學提案,深受學校青睞。
問題3:光采濕地農圃如何創造營收達到永續經營?
學習紀錄:
1.團隊主動了解屏東各級學校發展課程特色,規劃多元廣泛的課程內容,包含科普、食農教育、能源教育等。並製作相關提案、簡報及規劃校外參觀行程以促成合作機會,增加收益。
2.兼顧深度與廣度的活動規劃方式,以吸引更多參訪的民眾。深度部分,結合地方環境生態、文史、能源等面向,並串聯附近的商家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內容,不僅發展協會本身業務,也扶植週邊的商家,達到互助共好的目的。
三、 課程效益(例如:教學滿意度調查、課程回饋單、心得報告等)。
(一)、 林邊許多農民棄農種電,使得農地變得支離破碎。了解到協會對於此現象的看法或因應的辦法:由於地層下陷嚴重和土地鹽化,林邊許多土地早已不適合耕種,但居民還是需要生存,所以把土地出租做為太陽能電站,已經是回不了頭的事情,所以協會嘗試利用太陽能板底下的閒置空間,種植低日照的農作物以及畜牧,希望能有效利用這些閒置土地來創造其他的營收。
(二)、 學習地方創生經營,其困難點為何?感謝今天環境教育在地化產業化案例經驗分享的鄭婉阡總幹事,和黃露鋒助理教授講解幾個區域案例,由這些內容中我們清楚知道經營管理地方創生的不易。從人力財力問題到合作機制,運作實務中碰到的問題,並非文字指導可以解決的,沒有收入農漁民很難有持續的熱情動力,定量定性的農產品合作,缺乏共識很難持續,就如鄭總幹事說很多社造或創生:「不缺故事,但缺信任。」運作中如何持續志工的熱情與當地居民的參與,的確是最現實面的考驗。
(三)、 體驗式行銷該走向何種內涵?體驗行銷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活動方式,體驗DIY與地方產物行銷,幾乎是地區性活動與地方創生常用的活動亮點。地方文史保存與促進地方經濟,也是長期以來重要的區域性議題,林邊因年年有地層逐步下陷現象,更是阻礙地方繁榮建設的核心問題,海水養殖和產業轉型是黃教授提出的建設性看法;而地方創生除了體驗活動外,什麼是地方獨有、獨特、有趣、寓教於樂的休閒活動?什麼更能創造不可替代的體驗形式?我想這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