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報導:
本次協同教學邀請到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副教授分享她多年來致力於社群藝術計畫,透過藝術連結社區的人文、歷史,藉由藝術家角色推動環境藝術行動,帶動社區、社群積極參與藝術的教育與實踐。
吳老師身為2018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策展人之一,以藝術展形式凸顯現今生態環境議題,邀請各另域專家、學者、部門共同規劃、展出,完整結合藝術、美感、環境意識。以「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A museum as an ecosystem),引導觀眾了解現在所處在的「後自然」、「後人類」、「後殖民」時代,現在對「後自然」的重新定義是無論是有生命、無生命(例如:塑膠)都存在於生態系統中,形塑出「後自然」的系統的概念,是人與非人在宇宙中互動的狀態。
從雙年展入口展品「宇宙大事記年表」展現宇宙大爆炸時最初的自然,到「凱道運動場」以漢人土地擁有權觀念,對比原住民以天地為家的天性,顯示出自然跟人文的關聯。吳老師也撥放烏蘇拉畢曼在雙年展中的影片《聲海》:收集挪威北部羅浮敦群島深海海底生物的聲音,透過比對2018年及1970年的錄音,呈現近五十年來汙染帶給海洋的傷害;同時也講述挪威原住民,因暖化融冰現象,影響麋鹿生存,傳統的麋鹿相關文化也逐漸消失;讓觀展者能深刻體會海洋環境的惡化程度,引發其環保意識。
非常多的文化,因科技文明的發展正在消失中。展出中還有由一群藝術家、研究人員、設計師、建築師、科學家和農夫組成的團體,他們乘坐著1895年製的木造帆船,攜帶著種子在世界各地蒐羅、交換種子。這群未來農夫(Future Farmers)一邊收集種子,也一邊收集背後的故事,希望藉此保存傳統的種植技術、文化,避免農業工業化產生的植物同質化,影響全人類健康;同時保留了消失中的傳統農業文化和植物的多樣性。
在台灣近年來的重點環保議題,是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展出中藝術家張碩尹創意十足的創作出「空污水墨畫」《溪山清遠》,墨汁是收集台北市各地的空汙,提取其中的懸浮微粒製成;另有藝術治療老師以六週的工作坊,引導氣喘病患者作畫,陳述人體、政策、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環境因素最直接影響社區,是在藝術領域中與所有人最息息相關。吳瑪悧老師及竹圍工作室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是第1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此環境藝術行動包含五個子計畫:「樹梅坑溪早餐會」(社區居民)、「低碳都市村落:流動博物館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系)、「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竹圍國中)、「我校門前有小溪」(竹圍國小)、「社區劇場」(社區居民與竹圍國小自強分校);結合了社區居民、學校、各界專家。以環境為課題,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實驗,探討地方因為不當發展而逐漸失去特色,環境及生活品質逐漸下降時,如何透過藝術學習和行動實踐,轉換思考,一起重新勾勒一個理想的生活藍圖。
本次教學活動吳老師將其在策展、社區環境藝術行動的成功經驗及未來發展,美術館成為後自然環境藝術的平台,將後自然反思推展出去進而改變社群。與同學分享,同學反應相當熱烈。
二、 問題與討論(至少二則)。
同學發問1:林園是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因此林園國小美術班經常以海洋塑膠垃圾及社區發展為主題創作,多年來參加許多創作藝術比賽、獲獎,但都僅限於校內的活動,無法擴及到社區,看到樹梅坑溪社區藝術行動的成功,請教在社區環保議題上,如何能藉由環境藝術行動,得到最大的效益?
吳老師回覆:若能影響生產端則能產生最大效益,由文化、藝術行動帶入,讓環境的議題可以被大眾意識到,引起更多的共鳴,帶來改變。建立學校師生、家長的網絡,由學校進入社區,再結合社區居民建構網絡。亦可藉由尋找各種策展資源、連結大學端來進行相關藝術行動;要影響生產端難度較高,可先從社區教育著手,改變社區居民的習慣,間接影響生產端。如:美國因為1元商店等便宜的商品氾濫,製造出許多用過即多的塑膠製品,曾有藝術家為了改變該狀況,認為既然無法改變製造販賣的大財團,那就改變消費習慣,帶領一群小朋友從減少購買塑膠製品開始,因此,上述問題也可以此為啟發。
同學發問2:展覽後的展品,多數作為垃圾丟棄,是否會與策展的環保議精神題相違呢?
吳老師回覆:創作的本身就是不斷的生產及製造,創作過程中,使用到的材料,也相對會產生垃圾;所有人類製造的東西,到最後都成為垃圾。既然無法改變人類消費、消耗的習慣,是否可以從生產時,就設計物品最後的結局。藝術創作以此概念去思考,重點在生產端的改變行動影響最大,我們可以思考如何使生產端開始以不傷害環境的方式製作。建議同學閱讀《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這本書,提到由源頭設計工業生產的流程,例如:引導鞋廠使用回收材料製作鞋底,並在膠底內藏著種子,鞋底磨損的同時,也一邊露出種子播種。藝術創作用這個概念去思考,或和其他科學、工業領域的老師合作,可能改變作品,通過再利用讓功效發揮得更大
三、 課程效益(例如:教學滿意度調查、課程回饋單、心得報告等)。
本課程借由介紹環境藝術展覽理念、藝術行動,讓學員認識到環境藝術與社區發展可以如此巧妙結合,進而引發了學生們更多的想法及熱烈迴響,對於藝術行動、美感教育如何深入社區成人教育,有更深的理解。提供成教所學員由不同領域、層面來察覺、思考公共議題;反思自身經驗、進而做出改變,是一次完美的跨領域互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