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08高教深耕計畫 1-1學院
名稱 [實察] 台灣沿山鄉街的發展
承辦單位 地理學系 合辦/協辦單位
活動日期 2019-12-18~2019-12-18 活動時間 14:30~16:3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桃園市大溪區大溪橋、大溪老街
預計人數 31 參與人數 31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活動主旨
  本次活動旨在了解台灣沿山鄉街的發展狀況,同學觀察老街的店家種類與老街整體的建築特色,並與講師的講解互相搭配,達到實地考察的目的;活動地點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大溪橋及大溪老街。

地點簡介
  大溪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早期是以竹籠與石塊堆疊興建而成的竹木板橋,是大溪居民對外聯絡的重要通道,也聯繫了溪東、溪西兩地居民的濃厚情誼。後在日治時代改建成為全長兩百八十公尺的雙孔鋼索吊橋,與今貌較為符合;隨著武陵橋與第二外環道開通,大溪橋逐漸失去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加上颱風的肆虐,而歷經了兩次的改建,並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下,決定美化重建,在區公所與公路局的規劃下,將大溪橋改建成為全長三百三十公尺、共十三根橋墩的鋼筋混凝土橋。
  大溪老街是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上的歷史景點主要範圍涵蓋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三條歷史街屋,是由店面形成的商街;大溪老街至日治時代的1919 年左右,因日本總督府執行等同現代都市計劃,將和平路、中山路等街道依規劃好的建築線拆除部份建築,那時大溪老街平常住家主要以紅磚牌樓立面搭配紅磚屋,商家則以石材精雕歐洲風格的拱門樑柱和繁複華麗的浮雕圖案,呈現出以巴洛克風情為主的立面牌樓。

活動內容摘要
1. 臺灣鄉街自清代以來的發展
  臺灣鄉街的發展,自清代以來已經發展出三排南北向的鄉街序列,一為沿海港口的市鎮,二為西部台地平原以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為主的市鎮群,三為西部山麓地帶的鄉街市鎮。沿山鄉街的發展,除了為當地居民提供消費性需求外,也是開墾的據點和貨物交易的市場,但是規模通常都不大。

2. 大溪過往的歷史地位
  清中葉臺灣開港通商,至1910 年代左右,大溪是沿山地區最重要的市鎮,依賴著大漢溪內河航運跟大稻埕、淡水兩地結合成茶葉與樟腦的生產運輸網絡,成為臺灣外匯的重要來源、臺灣經濟命脈之所在。
  1870 年代左右,由大嵙崁出產的樟腦占全臺出口量的七成,透過商品與貿易的連結,臺灣和世界的關係更加緊密,同時進入近代經濟資本累積的社會型態。於此過程中的統治政權更迭,使臺灣經歷了挾經濟與軍事實力發展的日本帝國殖民,因著殖民政權挖掘資源與發展現代化的多面政策,表徵在大溪即是「商業市街的發展」、「嚴密的山林資源控制」,以及持續深化的「農業水利系統建置」。

3. 大溪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的源起
  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大溪於是成為樟腦、茶業、木材、煤碳等貨物之集散地,此地因佔物產資源豐富之優勢,乃吸引了英、德、西班牙及華僑等商人在此設店於街上,而和平老街因緊臨大嵙崁的河運碼頭,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 日據時期,日本總督府制定「市區改正」計劃;即現今之都市計劃,進行馬路的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石材、雕塑各式吉祥圖案,及歐風之拱門、樑柱、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

4. 大溪河階群的成因
  在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現今的桃園台地群是大漢溪被襲奪前所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大漢溪改向後流量增加,侵蝕基準下移,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形成規模龐大之大溪河階群。
A. 月眉階:第一階,主要為農業區,地處河階低漥區。
B. 大溪階:第二階,適合開發與居住,成為最早開發、也是繁華所在的大溪中心。
C. 上田心仔階:第三階,面積較小。
D. 三層階:第四階,為最高階。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剪影
活動剪影
成果附檔
1 活動剪影
2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