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跨藝碩二 林子雯
主辦:深活共構有限公司
協辦: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深活共構有限公司,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指導:教育部教學深耕計畫
課程:新媒體藝術
任課教師: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潘正育
緣起:
本所研究生林子雯所經營的「深活共構」有限公司,長期與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合作,耕耘在地偏鄉教育。長榮百合國小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居民大多來自因莫拉克風災而遷村的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主要為排灣與魯凱族人)。作為民族實驗小學,該校除了課本知識之外,更致力發展傳統文化的尋根、前衛知識的追求與跨領域的教學方式。「深活共構」公司長期配合提供多元文化教育計畫,希望能夠在風災的重創之後,為居住在永久屋的孩子們延續文化記憶,並能展望未來。
「移動教室」的概念是重點教學方向之一,不只是坐在板凳上學習,而是讓學生在城市、古部落、生活的部落、田間、部落公共參與的場合上學習、轉化、建構。本計畫「禮納里的田間博物館」,由本所師生與長榮百合國小及「深活共構」的教學人員合作,本著「移動教室」的精神,首先由深活共構人員帶領學生在學校週邊的六塊田地中,藉由觀察、測量、採集,加上耆老的講述,以兼具科學、遊戲及考察的行動來認識自身族群的文化、經濟及生態樣貌。繼而由本所師生規劃並帶領工作坊,將同學所蒐集的材料,以小米守護神想像繪圖及輕陶土塑形、藍曬植物、田間聲音模仿行動劇等三種方式呈現,最後裝載於於可攜帶的展示箱,可以移地展出,由小朋友親自解說,成為一個「行動博物館」。
預期成果
「田間博物館」將由學童製作的「行動展示箱」構成,融入文化教育、跨領域藝術、自然科學與環境教育課程,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謝百淇、童琳茜所言,「包含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Technology),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融入原住民的傳統生態知識(TEK),[...]讓學童可以有自信地介紹家鄉的特色」,孩子們既是研究者、創作者,也將成為「小小解說員」,能夠娓娓道來自己部落的種種。
計畫內容
深活共構負責帶領學生探索、紀錄、採集,以及行動博物館(展示箱)的展演。
高師跨藝所除參與行動博物館(展示箱)的構成設計,並負責規劃並帶領工作坊,將同學所蒐集的材料,以小米守護神塑形、藍曬植物、田間聲音模仿行動劇等三種方式呈現。
對象
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高年級學生26人
本校參與師生
深活共構公司林子雯(本校跨藝所研究生)
藝術學院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新媒體藝術」課程潘正育助理教授及研究生5人
田間博物館工作坊
26名學生分為3組工作坊,各由兩名跨藝所師生帶領,分別進行三種工作坊。
一、小米守護神工作坊
1.自我介紹
將小朋友再細分成3組(約5分鐘)
2.講sabali的故事(約5分)
3.讓小朋友畫sabali並結合百寶盒畫配件(約15分鐘)
4.分享完各自sabali(約12分鐘每組4-5分鐘)
5.畫小米守護神結合百寶盒(約15分鐘)
6.用紙黏土塑小米守護神人物(約20分鐘)
7.再來分享彼此的小米守護神(約30分鐘每組10分鐘)
二、田間聲音工作坊
1.自我介紹
依現場人數,將小朋友細分成4-5組(約5分鐘)
2.帶出去收集聲音(約60分鐘)
教師全程錄影,將小朋友收集的自然聲音的樣貌紀錄下來(謎底揭曉用)
3.小組創作:利用採集到的聲音去做彙整(用人當樂器去模仿)(約30分鐘)
4.小組同學互相猜該組模仿的聲音是什麼(約15分鐘)
5.休息5-10分鐘,等待他組同學加入
6.他組同學加入參與,猜猜同學們模仿的聲音是什麼(約30分鐘)
三、藍曬植物工作坊
1.開場自我自紹(約5分鐘)
2.介紹藍曬的原理,課程操作的流程(約10分)
3.調製藍曬的感光劑,發材料給小朋友,請小朋友在卡片上塗上感光劑,然後放在抽屜等照不到光的地方等它乾(約15分鐘)
4.等待感光劑乾的同時,帶隊到戶外採集要做藍曬的植物(約25分鐘)
5.先放壓克力板在底下,然後是塗有感光劑的卡片,要藍色的植物,最後再蓋上壓克力板,然後用四個夾子夾緊,接下來放在陽光底下曝曬感光(約25分鐘)
6.陽光下曝曬的時間,約六到20分鐘,視當時的天氣狀況而定(約20分鐘)
7.圖畫紙的圖案變色,即表示顯影完成,將圖畫紙放置到水中浸泡,並可加入兩三滴的雙氧水,可使顏色更加藍,把卡片夾在架子上曬乾,即完成成品(約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