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為應用地形學參訪,流程內容:
10/23(五)
苗栗高速公路休息站
從休息區眺望火炎山全貌,觀察岩層走向與解說火炎山如何被車籠埔斷層與另一個未知的斷層推擠,才會出現現今觀察到的地貌。此外也介紹了國家公園法如何劃分、保護台灣的各樣特殊自然與人文景觀。
火炎山
踏訪其中最大的卵石流區,根據古今同一律與疊置律,推測過去與現在的土石流、山崩等如何與紅土礫石層交互作用,營造火炎山的特殊景觀。途中,教授也講解了岩石風化的過程、向源侵蝕如何發生等等。
苑裡沙丘與潮汐灘地
教授講解各樣沙丘的成因,與台灣為何只有海岸沙丘以及如何發育、利用植被固沙。沿海建一系列的突堤,利用突堤效應將流心線外移,留住海沙養灘,防止侵蝕危害到沿海居民的安全。也透過灘地講解土壤液化、濕地生態等知識。
過港化石保護區與海岸風力發電
看貝殼化石層,討論化石到底該如何保護才能寓教於樂。還有台灣對風力發電的建設,不但要考量到季節、風向、噪音,還要考慮到成本、用地寬廣等等,總總限制是不是讓「綠能」變得不環保又不符合經濟效益了呢?
10/24(六)
獅潭百壽隧道
講解在斷層帶挖隧道會遇到的危險,例如:氣體外洩、岩體軟弱造成解壓崩塌、遇到高熱、不明滲水等等。所以開挖前一定要進行嚴密的地質調查作業,不可偷工減料,才不會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汶水法雲寺
從寺廟前的廣場眺望汶水溪沖積扇,講解河流持續提供沉積物的狀況下,如何堆積擺動:停止提供沉積物時,如何下切,以及地形抬升時,如何形成沖積扇河階。
眺望卓蘭沖積扇平原與車籠埔斷層隆起的吊神山
吊神山為車籠埔斷層推擠隆起的背斜坡,能明顯觀察到山脈走向與河階,還有河流曾經的擺動範圍與人為設施限制河道發展。
大安溪峽谷
觀察大安溪曾經的河道源頭附近,有許多明顯的向源侵蝕痕跡。教授講解向源侵蝕並不是指一般的侵蝕,推測當時可能發生大洪水,淹過了原本的河道(溢流),於是到處都開始下切,下切最快的甚至可能搶走所有水源,成為新的河道。大安溪與大甲溪在此峽谷交匯,後來后里台地抬升把兩條溪分開。
石岡水壩
石岡水壩是為了控制水流量,以保護下游不要受到強烈侵蝕,損及下游土地所設置,因為位於脆弱的卓蘭層,遷急點後退速度快,大甲瀑布消失後,由於水壩提高水位容易加速下切,所以石岡水壩開始做固床工以減弱能量,降低侵蝕及壩體的健康。而且提高水位後,就可以利用重力將水運輸到台中,所以攔河堰的出水口在上方,不像一般水庫設置在下方。
10/25(日)
日月潭自然景觀
講解環境識覺、景觀角度的價值,還有原住民的傳說及特有的耕種方式。在玄光寺及文武廟聽漢人的信仰傳說及價值觀。
豐丘河階地和攔沙壩
土壤在化育初期性質與母岩接近,時間久後會與局部水文條件、地形條件,或大範圍的氣候條件更為接近。譬如大肚台地的表層為紅土,是因為年代久遠,才會跟周遭的土壤性質相差大,但其地表起伏不一,為抬升速率不同,而非抬升時間起使不同。
從道路坍方,到豐丘明隧道的坍方,一直到現在的高架橋,人類與自然抗衡的方法一直在進步,看到過去的遺跡,感受大自然輕鬆帶走人命的威力,也體會到「應用地形學」的「應用」最實際的含意,探查好地形、地質真的是所有工程的基礎。
攔沙壩的功能有四點,且為連貫關係:它可以攔截淤沙、防止河川下切,這樣就可以使坡度變緩、河道變淺且寬,上游就能減少崩塌,如果多蓋幾個就能調整流心,減少下游崩塌。
參訪心得及成效:
陳同學:
此次的應用地形學實察讓我受益良多,在三義火炎山體驗到做研究的辛苦,要在深山荒野中四處穿梭,但這也是地理學系野外實察的魅力。
馬同學:
在台灣,一直以來地理學系與地質學系的分野向來模糊不清,且對地形有各自的說法與解釋,但是藉由此次實察體悟到人類的文明發展的進程對地形的影響,以及人類是如何調適與自然動。了解到應用地形學不同於普通地形學,地理學系與地質學系的差別亦愈發分明,兩者的差別就在"人",地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別即是在自然營力下的基礎加上人的影響因素,為人類生活帶來與自然共存的方法。
蕭同學:
這次的實察學習到很多,透過實地走訪的方式了解到各地形更深入的知識,並且相較於課堂中純粹的講解,可以更直觀的去觀察地形景觀,而在三天的實察中讓我非常深刻的體會到了用腳學地理的精髓,獲益良多!
梁同學:
野外實察真的是讀自然地理非常重要的活動,畢竟課本的示意圖都很工整,實際登高才會了解課本裡提到的地形規模到底有多大,也才懂得分辨地貌特徵,如果不能懂得應用,那課本裡的知識只不過是紙上談兵、過於空泛。雖然上山下海鑽草叢真的很累,但是能親眼見到自然的力量,與人類如何利用各種建設,從早期的與自然爭地到與自然共存,深刻體會到只要人類還在這片土地上,就少不了如何恰當應用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