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成果
活動類別 執行成果 性質 教學課程
計畫類別 110高教深耕計畫 1-1:建置跨域學習環境
名稱 [表演藝術] 一起O-RORAW!西拉雅族的樂舞轉變
承辦單位 文學院 合辦/協辦單位 國文學系
活動日期 2021-11-03~2021-11-03 活動時間 08:00~10:00
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活動地點 文學大樓3310教室
預計人數 參與人數
活動滿意度
概述及成效
  文學院於11月3日舉辦「一起O-RORAW!西拉雅族的樂舞轉變」講座,由國文學系顏美娟教授主持,邀請段洪坤老師前來講述西拉雅族的樂舞及文化。Alak Akatuang為段老師的族語名,作為一位人類學田野工作者兼西拉雅文化苦力工頭,段老師著作等身,致力於族語研究、族名與祖靈探源,以及信仰文化之推廣,並紀錄下祭典儀式、神話傳說故事製成繪本,且在故鄉吉貝耍部落舉辦走讀文化活動,於台南西拉雅族幾乎被族人遺忘之際,矢志扛起發揚族群文化的重責大任,令人感佩。

  演講一開始,段老師先用西拉雅族語自我介紹,並提及「新港文書」中記載一些族名,臺灣博物館中亦收存一份西拉雅百家姓,祖先留下可供恢復族名的文件,其姓氏較特別且易判斷,舉凡姓「力」、「宜」、「買」、「東」、「乳」或「鬱」者多為西拉雅人,另一方面則從荷蘭人留下的諸多西拉雅語文獻中知曉姓氏來源,而其姓名排序為前者名字、後者家族姓。段老師簡介完後告訴大家,若欲講述西拉雅的歌舞,須先清楚台灣原住民族群之劃分,清領時期政府乃根據聽話與否,非我族類皆為番,其中有如實納稅、服徭役者為「熟番」,不聽話者稱「生番」,然清代此劃分非當代人類學與民族學之方式,而是以政治區分,至日治初期仍延續清朝分類法,後來方改以行政區劃分,熟番在普通行政區、生番即於番人特別行政區。若欲立於專業的族群概念,須至《蕃人情事》一書出版,日人伊能嘉矩花兩年時間親自深入原住民村社調查,從語言、文化及血緣等近代學術法則之角度,將台灣原住民族劃分為高山及平埔各九族,台灣原住民方首次具系統性分類與介紹。而以當代自我認同下原住民之分類,多於親身接觸族語及族群,知悉其中差異後打破往昔區分印象,誠如段老師言:「Ti yaw ta na Siraya , asi Ping pu.」對自我非平埔族而為西拉雅族之認知,就族群劃分確實應清楚且有正確認識。

  切入音樂正題,講題「O-RORAW」一詞乃「牽曲」之意,「牽曲」為台南地區漢人之稱,高屏地區稱作「跳戲」,亦即《諸羅縣志》中的「賽戲」,「牽曲」以成圈跳著二進一退舞步並搭以古語吟唱,為夜祭主軸之一,段老師言當前要務便是將老調找回。古文獻中不乏記載西拉雅人的音樂,如1717年周鍾瑄所作《諸羅縣志》中便寫有鼻簫、蘆管,外國人更根據文獻繪製蕭壠社人吹鼻簫一圖,又明萬曆年間陳第著有《東番記》,其中記載西拉雅人的音樂文化時提及求愛、喪親會使用口琴、鼓等樂器,然文獻中音樂方面僅有詞而沒有譜,多為文字的概括描述,老師講述《東番記》內容時亦提醒凡閱讀原住民文化資料,皆須抱持懷疑精神,因文獻紀錄時首要障礙在語言,次者為異族角度的動機與觀點,故記載可能有不符事實之處,須思辨及查證後再吸收。黃叔璥於1722年著《台海使槎錄》中〈番俗六考〉專門採集番歌,此應為清代文獻中探究平埔族群最值得參考的文獻,其為找當地官員搜集相關材料方完成之文章,各社皆清楚而分別撰寫,且番歌收錄凡從北到南有列入村社者,扣除生番外,熟番大致皆有,文獻特色在於開始記載歌詞。書中收錄《新港社別婦歌》、《蕭壠社種稻歌》、《灣里射誡婦歌》、《麻豆社思春歌》及《哆囉嘓社麻達遞送公文歌》,前四個村社為西拉雅四大社,文獻中予以重建而為最早出現歌詞者。

  凡音樂之流傳,大多難以保存曲調,僅有歌詞便於留存,此時則須以謹慎態度去重建、翻譯歌詞,重建完再找尋音樂元素以譜曲。然而,如實譜曲大不易,若站在漢人角度詮釋番俗歌,則易有出入,如用閩南語《勸世歌》唱《蕭壠社種稻歌》,只因認為同是平埔調便將熟番歌套用,此舉有失說服力。提及保存曲調一事,直至1923年淺井惠倫來台,日本人將錄音、錄影與羅馬拼音等西方的科學研究方法引進,方進入較易延續的近代音樂採集階段,取代以往的胡亂猜測,屏棄用漢字或日文記音的偏差方式,且藉由數次聆聽採集與記錄的歌曲,得以從中抓其調性,使重建曲調及歌詞皆更加準確。仰賴近代部落中採集、錄製的歌謠,從中覺察出歌謠因部分族語失傳,便以閩南語摻雜其中,即便西拉雅音樂可能會受到漢語音影響,卻仍保有自己的主體性,且流傳之族語也成了於吉貝耍國小族語課中,教導小朋友唱誦的《身體歌》、《數字歌》及《芹菜歌》等歌曲。田野調查樂趣所在,一來是數年後採集之材料可能更新而有所變異,二者為族群碰撞,文化及歌謠皆屬有機體,並非完全單純性,會死亡、再生、斷裂與銜接,透過人的想像及其他文化的採借,它會在當代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文化模式,故應避免過於嚴肅、傳統刻板的眼光,宜保有彈性之心以接受變化。

  演講最末,講師分享其對樂舞研究所抱持之態度,不單是做音樂本質的研究,而為文化的研究,以族人的角度詮釋曩昔至當代的音樂及樂舞文化,讓大家知道西拉雅族並未漢化,歌謠中仍保有主體性,藉由建立族群完整的文化面貌來與外界對話,洗刷「不會講族語就不是原住民」、「歌謠所剩無幾便不能成為原住民」等污名。是以,段老師立下目標以期完成他西拉雅民族音樂之夢想,舉凡研析音樂元素特質、尋求民族音樂學專家協助舊詞新譜,使五首番俗歌可唱,或藉文獻爬梳以找回祖先舌尖古調,抑或出版西拉雅民族音樂專輯,於此段老師提醒大家做任何創作及研究時,不應只用年輕人的想像與創意勇往直前,應當從土地及族群去獲取養分,方能撰寫出感人心脾之作。段洪坤老師的演講以樂舞為核心,藉採錄歌曲、史料文獻及田調經驗之分享,擴及西拉雅族文化諸多層面,並以幽默生動的口條將內容深入淺出,聽來不僅受益良多,更深受其欲保存與發揚族群文化之心所感動。

檢討與建議
成果紀錄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成果附檔
1 活動照片
2 活動照片
3 活動照片
4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