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講者吳育臻老師是高雄師範大學的地理學系教授,吳老師本身就是研究台灣區域發展和傳統市街結構、現代經營的專家,再加上她對於教育的熱衷,所以此次講座,大家對於吳老師的演說內容、講解技巧都是十分的滿意,而大家在聽完此次講座後,對於雲林的西螺老街、彰化的鹿港老街,這兩個台灣傳統市街的結構、歷史發展過程和背景都有著深刻的認識。
在前往西螺老街時,育臻老師就先在車上簡單介紹西螺老街,內容如下:西螺位於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南岸,最早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為平埔族巴布薩人,隨著漢人逐漸移入此地發展,於清領時期成為台灣的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位於現在的延平路,早期稱為西螺街,是台灣米及蔬果集散交易的市場,另外還有茶館、旅社、藥舖等商業活動。
抵達西螺老街後,育臻老師便讓大家仔細觀察老街的建築特色,並和大家講解現今西螺老街的建築風格形式是日治時期引進的洋式風格,加上當時1920、30年代流行的裝飾派風格,建築的外觀常見的應用如開模印花、洗石子、貼面磚等處理手法,每棟屋身正面上層是造型多樣的女兒牆,另外,門窗、陽台、堂號及姓氏,都有工匠所精心特地製作造型。
介紹完西螺老街的建築特色後,隨即讓大家觀察現今西螺老街有哪些產業、商店,大家都有發現最多的店家為賣醬油的、賣米的,老師在從中切入西螺的氣候特色適合種植那些農作物,進而發展出哪些農產品,這種循序漸進的演說方式,不僅讓大家時時刻刻沉浸在老師的演講中,也讓大家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有關西螺老街的相關知識。
在鹿港老街時,育臻老師先介紹鹿港的地質與地形,再帶入此地分別於清朝時期、日治時期、現今的發展歷史,演講途中也請大家拿出手機,比對明治28年(1895)測繪的《臺灣五萬分一圖》和明治37年(1904)的《臺灣堡圖》,讓大家觀察這裡距海最近者約一公里,最遠者則約二公里,由此讓大家親自得知,鹿港的海岸線不停地向西擴展,且速度極快。
因為當時在鹿港老街過於吵雜,所以老師在回到民宿後,又補充分享了一篇以地理學的角度去看待鹿港的商業為何逐漸落寞的文章,文章是施添福老師所寫的〈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讓大家知道鹿港的興起是始於米穀販運的優越地理位置,而衰微則導因於官穀積滯所帶來的地理位置優越性的喪失,以此讓大家明白鹿港的沒落絕非港口淤積那麼簡單而已,在自然地理因素背後還有濃厚的人文因素左右著鹿港市街的發展。